分卷阅读100
考过了哥哥,反而会容易让他没了目标。
况且有一点他也同云舒想的一样,云安觉得自己的年纪实在很小,能够考上举人,已经算是很厉害的了。
只不过一次不中,完全没必要给自己那么大压力。
这边几人知道了成绩之后,便在外边儿又等了一会儿,之后跟周幻海他们见了面,另外三人中,只有一个蔡博文中了。
周幻海倒是还好,他家境还算是可以,家里原是出过秀才,后来父辈考不上就改从了商,算不上大富大贵,小康之家还是有的,后来他考上了举人,就更是光宗耀祖了。
这辈子不管能不能成为所谓天子门生,他已经是家里的骄傲了。
倒是方衍,看着心情不大好的样子。
方衍已经眼看要三十了,不娶妻,想必是想着先立业后成家。
他的家境本来就不好,如今因是举人了,吃喝过得去,家中也有了能使唤的下人。
然而他肯定还是比云舒他们这些人要更加渴望成功的,毕竟这样一来也能够有资格选择更好的姻缘。
这次他是跟云舒他们考的同一场,云舒十八的年纪,还是一次考上,再没有更幸运的了。
虽然方衍本身已经是很优秀的,但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越是对比,越让他觉得难受。
毕竟明明比起努力,他并不是不如云舒他们,然而现实就是这样残酷。
到了京城的考试,里面是层层筛查的,若不是直接贿赂总裁,并且层层打点关系,想要作弊根本不可能。
而一般来说,官员也不会做出这种容易惹怒圣上,连累全家的事情。所以考官都算是公正,这样一来,漏掉有才之士的可能性极少。
云舒他们能够考上,绝对是真才实学,而非运气问题。
因此方衍连质疑都不成,必得承认自己的学问不如比自己年纪小许多的云舒等人。
说嫉妒,多少也是有点儿的,因此他心情实在不大好。
云舒他们也都理解,先互相告诉过成绩之后,便都回了自己住的地方,之后若要见或是庆祝,都各自再约。
回家休息了两日,也不敢就这么邋遢下去,平时还是会做题。毕竟接下来的殿试是要去面见皇帝的。
这次会试取中的有两百多个人,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能跟皇帝说上几句话的。
甚至一场考试中,皇帝大概率不会跟下面的人说话。
只是可能交卷时,皇帝对这个人颇感兴趣,便问上两句。
皇帝问话本是荣耀,但要是答得不好,就很可能会牵连出许多问题了。
不会说话还在次要,只是连累个人,若要回答问题的时候牛头不对马嘴,那很可能就会牵连到考官以及跟他一起考试的学生了。
若没有真才实学,又如何能考到殿试呢?必定是徇私舞弊。
云舒他们倒是不怕回答问题,只是希望如果真有机会跟皇帝说话,最好是表现得好一些,若是能让皇帝印象深刻更好,对将来的发展很有利。
除此外,云舒还让吉祥他们准备了些礼物,送去了这场会试的总裁官的府邸。
考前不好给礼物,因为这样一来就是贿赂,考后总是要有所表示的,大家都送,就你不送,那就太“特殊”了,云舒他们也不敢“特殊”。
他们的盘缠之所以将家里的余钱全用了,其中有一部分也在这里。
殿试开始前,云舒他们几个相熟的再聚了一场,只有方衍推说身体不适没有来。
之后到了五月,殿试开始。
考试当天,云舒他们很早就去了。
官员们每日早朝得必到,若是晚了还要受责罚,他们这些考生那就更不敢晚了。
带他们去到皇帝面前的,是掌管朝会仪节事宜的鸿胪寺官。
然后云舒他们按照考中贡士的名次,东西排列,列好队伍之后就要跪拜皇帝。
云舒考中的名次只在第五十名,排好队伍之后,皇帝高座在前,云舒悄咪咪地看了两眼,只约莫感觉到是个五六十岁的大爷,看着微胖,留着胡须,并不慈祥。
拜过了皇帝,然后礼部就开始散题,云舒他们拿了题,就去到座位上开始写作。
殿试只考策问,比起别的考试来说,殿试的考试内容是直接重实务,考国家大事而非诗文了,然而又仿佛就是走个形式。
比起乡试、会试来说,殿试的策问内容太少了,涵盖不了一个国家的各项大事。
虽然也有抒展学子才华的地方,自然这一场考试也是极为重要的,但云舒总觉得,这更像是皇帝的一场秀台,展示他的威仪和重视人才的一场秀。
而这是对考生跟皇帝都有利的一场秀,因为这是一场皇帝主考的考试,从这里走出来的学子,将来就能够称呼自己为天子门生,从身份上,比同样能够做官的举人要高一个台阶。
因此大家都很乐意参加这样的考试,从这一场考试中走出来的人,可以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光宗耀祖了。
考试的桌面并不是很大,云舒他们过去得直接坐在地上开考,有些人是会自己带一些可以坐的东西,这是允许的。
笔墨纸砚基本也都是自带,尤其墨,很少会有人现场磨,而是直接带磨好的墨汁进来考。
本场考试试题有三道,一道是农业问题,一道经济问题,都是国内的一些问题。
云舒基本就是按照自己所想写了,最后一道是最近热议的问题,云舒他们也多次讨论过的,就是边境羌国、郑国的问题。
问的是,如应对这两国团结跟逐渐强大。
三道题都是时政,最热的只是第三题。云舒大概也能猜到,要是第三题做的好,前面两道题即便没那么好,基本也会得个进士出身了。
前两道云舒答得并不出彩。
第三道题就努力写了。
他所想的,第一是要确保梁国不会加入两国的联盟中来,确保他们只是两国连结,如此一来,周国必定要稍微拉拢梁国。
除此外,还要分裂梁、郑的关系,最好就是两国互派使者互相往来,多促进经济跟文化方面的交流合作。
另外就是分裂梁、郑、羌的关系。
分裂梁、郑两国可以从跟梁国交好来进行,至于羌跟郑,自然就是地域的问题。
云舒在里面提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公知。
即用大量金银去收买或培养羌国的有些名气的人,让他们故意传播,郑国一直想要通过借道的方式吞并羌国这一消息。
古代有个假道伐虢的成语,就是指春秋时期,一个大国假借攻打一个小国的名义,向另外一个小国借道,结果在军队进入那个小国家之后,就灭了人家的国。
从此之后,很多历史帝王都用过这一招,基本就是以大欺小的无耻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