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64
一路坐大海船的感觉。
他已经坐过客船和渔船,不知道大海船有什么不一样。
霍去病听得一阵沉默。
他也不知道自家儿子这爱好怎么和刘彻一个样。
刘彻也在琢磨着要去到东海找仙山去,当初李少君说仙人安期生曾出没于东海,得遇到有缘人才现身和对方详谈。
刘彻认为自己是有缘人,总想着亲自出海去偶遇传说中的仙人。
霍去病从不信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
“你出海去做什么?”
霍去病问道。
难道霍善小小年纪也被神仙传说给荼毒了?
霍善道:“我要出海去抓好多乌贼,把它们统统吃掉!还要取光它们的墨汁来给二柱他们习字,这样写完小半年再拿出来又是没写过的纸啦,可以一直用一直用,这样二柱他们就不会舍不得用纸来练字了!”
霍去病没想到他竟还给墨鱼汁琢磨出了这种用法。
他没提醒霍善出海捕墨鱼耗费的人力物力可能更大,还夸赞霍善的想法妙极了。
不管怎么说,这个目标好歹比出海寻仙要实际点。
霍去病把霍善放到了医馆门口。
不少人都知道霍去病每天会送霍善过来,虽不敢上前和他打招呼,却都忍不住远远多看他几眼。
看看别人这爹当得,真是人比人气死人啊!
人霍去病堂堂冠军侯,还每天亲自过来医馆接送小神医。
难怪能养出小神医这般聪明伶俐的孩子!
再看看自家那个让他搭把手都不情不愿的丈夫,那真是越比越气。
男人哪里是不会带娃,分明就是犯懒!
你在外头有再大的事要办,能大得过人冠军侯吗?
有些彪悍的妇人当场就拧起丈夫的耳朵来,指着霍去病远去的背影骂道:“你看看人家!你看看人家!”
第94章
霍善回到医馆, 先去看了看瓜,发现这【种瓜包甜】技能加持下种出来的瓜,发起芽来也没有很快,完全看不出有长出来的势头。
霍善颇为失望, 他还有几个【种瓜包甜】没散出去来着, 还想着先验证一下有没有效果再说。
没关系,等他回新丰县给把这个道具扔给福寿里准备种瓜的人!
霍善回到前堂坐回自己诊案前。
见还没有患者进来, 霍善就和旁边的夏老头聊了起来, 主要是聊他祖父夏无且。
过去三天他和夏无且相处得非常愉快, 他占着自己学了许多后来才有的医理,轻而易举地获得了夏无且的认同。
在这个大前提下, 全程夏无且都对霍善非常客气。这种客气不仅仅因为他在那边是公子善, 更是因为他的水平足够让夏无且把他当忘年知交来对待。
想起夏无且的为人, 霍善就兴致盎然地和夏老头讨论起来:“怎地你祖父脾气那么好, 你的脾气却这么坏?”
夏老头:?
说得好像你见过我祖父似的。
我挨我祖父打的时候你还不知道在哪里!
……等等,这好像不是什么美妙的回忆。
夏老头臭着一张脸, 根本不搭理霍善。
这更印证了霍善对他的印象。
这个小老头儿,脾气臭臭的!
随着患者陆续登门, 医馆内的众人也忙碌起来。
就医馆现在每天的接诊量, 说是天下第一医馆也不为过了。
等到李时珍出来接替霍善,让霍善去休息,霍善才想起医馆里头还有个患者来着。他把诊案让给李时珍,去看阿印的情况。
阿印精神比第一天好多了, 见到霍善寻过来后忙起身向他问好。
她已经能发出简单的声调, 但是因为从来没开口说过话, 所以在人前还是很难张口。
目前只敢私底下咕咕哝哝地练习。
霍善便继续与阿印纸上交流。
阿印写道:“我能不能去前面帮忙,我也想学医。”
霍善问她为什么想学。
阿印道:“我阿娘每次生病都不肯用药, 等我学会了就可以亲自给她治病了。”外人开的药她娘不肯用,兴许她这个当女儿的开药她娘便会愿意了。
霍善已经通过医患交流群了解了阿印的具体情况。
阿印她娘的情况真是叫人难以理解。
他们大汉人就没有这种不管对方好坏都得从一而终的坏观念。
只要对方不合自己心意或者不值得厮守一辈子,那是可以选择分开的。
朱买臣夫妻俩那个坏例子且不提,只说刘彻他母亲就是离婚再嫁的。
离婚原因还是刘彻外祖母听人相面说她女儿以后必然会尊贵无比,所以马上去把已经嫁到金家的女儿带回娘家,收拾收拾让她进了太子的景帝府中。
当时王夫人连女儿都已经生过了。
要是大汉人也讲究什么从一而终,订了婚就不能再看旁人半眼(更别提嫁了人),那兴许就没有刘彻了。
霍善真不知道那是个什么样的时空,怎地竟能养出那样的女子来。
明知道前头是个火坑,居然还不顾旁人阻拦非要往下跳,难道是觉得自己受的磨难太少了?
当然,比起关心阿印她娘的境遇,李时珍这个一直都在靠人在明朝的先知先觉震惊旁人的家伙,昨天也从阿印在群里的发言发现一件事——
大明亡了!
和刚见证过大唐建立且潜心修道的孙思邈以及清楚知道东汉大厦将倾的张仲景和华佗不同,李时珍处于一个国家还算昌盛、但又已经显露无数弊端的王朝中后期。
李时珍在官场中那几年的处境是令他对时局有些悲观的,可这种悲观是建立在希望它能改一改的基础上的,而非想着它要亡国。
可是!
可是阿印虽然年纪小,说不出明清是如何更迭的,却清楚地告诉李时珍一个事实:大明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叫大清的王朝!
这个清朝和元朝一样,都是草原民族南下建立的。
清王朝要求读书人全都学他们剃发,只留个老鼠尾巴那样的辫子。
这对在中原王朝中长大的人来说是莫大的耻辱。
要知道佛教盛行以前只有犯下大罪的人才会被处以髠刑,也就是把人的头发与须眉统统剃光,叫别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个罪大恶极之人。
这髠刑虽没有伤害到身体,在许多人眼里它的威慑却绝不小于肉刑。
谁都不想一走出去就被所有人投以鄙夷与厌恶的目光。
后来佛教传了过来,众人对剃发虽没那么抗拒了,却也并非人人都能接受。
每天对镜一看都能瞧见自己顶着根老鼠尾巴,许多心高气傲的读书人都接受不了。可惜在“留发不留头”的威慑之下,他们只能告别自己引以为傲的冠发,学着草原人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