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93


乐观如苏轼闻言也直叹气。

他有什么办法,劝又劝不住,打又打不过,只能回家炖碗东坡肉安慰安慰自己。

李时珍这边倒是真有个适合的人选,此人名叫潘季驯,一辈子都在和黄河打交道。

哪怕他仕途总是起起落落,每次黄河一出事朝廷就会派人来请他起复。

最严重的一次是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清算他们全家,潘季驯上书表示累及老幼实在太残忍了,万历皇帝对他很不满,找了个由头把他一撸到底,

结果过了几年黄河大患,万历皇帝又捏着鼻子把他扒拉出来总督河道。

由此可见,潘季驯治理黄河的水平都能盖过他头上那顶“张居正余党”的帽子!

潘季驯不仅总结了历代的黄河治理经验,还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理之法,致力于利用黄河本身的冲刷力解决中下游泥沙淤积问题。

只要能保持河道通畅,黄河自然不会再随随便便改道或者决口。

这个束水攻沙的治理理念一直到后世都有沿用。

说到底,对待黄河问题还是不能过分违背自然规律,像宋代那样“三易回河”绝对是典型的错误示范。

巧的是,李时珍还给潘季驯看过病,邀请成功的几率很大。

霍善当晚就试着按照李时珍给的医案资料把潘季驯邀了过来。

邀来的是被削籍为民的潘季驯。

这时候他已经六十多岁,早已离开他的岗位以及他打了二十年交道的黄河挺久了,每日只在家著书。

写的是《河防一览》等专业著作。

自己能不能治理是一回事,能不能归纳总结出治理经验又是另一回事。

前者是一时之功,后者是万世之功。

潘季驯没有因为自己丢了官而沮丧太久,很快就投入到自己的“万世之功”中去。

人老了身体难免有点小毛病,这便被医馆给邀请过来了。

潘季驯见了李时珍也是感慨万千,没想到李时珍还有这样的境遇。

得知霍善召唤他过来的原因,潘季驯道:“我想去瓠子口一带看看,得亲眼看过现在的黄河怎么个情况,我才好拿出相应的方案来。”

一看就是个讲究因地制宜的实干型人才。

霍善道:“我好像没法过去。”

潘季驯对这一时期的黄河水患情况了解得比霍善还清楚,毕竟他编纂《河防一览》的时候对历代黄河的治理经验都进行了深入查证。

得知霍善与汲黯的交情,潘季驯说道:“瓠子口的问题后来还是汲黯的弟弟汲仁负责解决的,你可以将我引荐给他们,我跟着他们一起过去看看。”

汲仁在解决决口的问题上提出的方法很直接也很实用:沿着决口全面打桩填堵。

后来历代治河人遇到黄河决口的第一反应基本都是这么干的。

来都来了,潘季驯还是很想见见这位治河前辈的。

也想为《河防一览》了解更多汉代黄河的第一手资料。

李时珍点着头说道:“我跟着一起过去,可以让印川兄一直待在这边。”他俩本来就是认识的,路上还能聊聊天,旅途中不至于太乏味。

只要把人邀请过来了,潘季驯他们是可以随时过来复诊的,到时候有李时珍随行,他们自然能亲自去瞧瞧朝廷拖了十几年都没解决的黄河决口。

霍善自然不会反对,吃过早饭就带潘季驯去拜会汲黯。

第246章

汲黯昨天才刚去跟霍善道过谢, 今日得知霍善登门拜访自然是好吃好喝招待着。

霍善把潘季驯介绍给汲黯,问他能不能顺路把潘季驯带过去看看瓠子口。

汲黯知道关东水患的根源就是瓠子口那个大决口,得知霍善还特意请来个这方面的高人要去看看,心中自是更为感动。

力邀霍善留下吃顿饭。

他这次回京住在弟弟汲仁宅邸中, 汲仁出面与潘季驯聊了聊, 只觉潘季驯在治河方面的造诣令他叹为观止。

等到霍善一行人蹭了顿饭离开以后,汲仁激动地对汲黯说道:“我感觉这次我们能彻底解决黄河水患。”

汲黯道:“哪有那么容易, 他不也说得先看看决口再说。”

汲仁道:“我就是有这种感觉。”他在席间和潘季驯聊了聊解决思路, 发现潘季驯提出的构想并不是单纯堵住决口, 而是要给黄河做个至少能稳妥百年的规划。

倘若真能做成,他们家乡将不再为水患烦恼!

汲黯道:“趁着眼下没什么战事, 我再上书求陛下重视此事。”

汲仁点头, 表示自己也会上书恳求刘彻让自己去考察瓠子口的具体情况。

与此同时, 正在未央宫中吃茶的刘彻刚得知霍善昨天没住在宫里的事。

主要是吃饭的时候不能看着吃得老香的霍善下饭, 总觉得吃着不太得劲。他问刘据怎么回事,刘据老老实实回道:“他见到他师父就不肯跟我回来了。”

刘彻道:“连个侄儿都笼络不住, 要你有什么用。”

刘据听得一阵无语。

叔侄之间的事能叫笼络吗?何况他要是真敢勉强霍善,以霍善那性格恐怕从此再也不爱跟他玩了。

霍善不在, 霍去病也不来他面前晃荡了, 这父子俩当真是一点都没想着要抓紧御前露脸的机会。

偏偏人就是这么奇怪,有时候越是这样才越稀罕,那些有事没事老爱往刘彻跟前凑的人他反倒瞧不上眼。

又过了两日,就是太常那边选定的大婚吉日。虽说赶得有点急, 但刘彻觉得好, 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

平阳公主都是有成婚经验的人了, 对这次婚礼倒是没有太多要求,只让太常那边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虽然这次成婚不算特别隆重, 但这么一桩亲上加亲的婚事还是让街头巷尾津津乐道。

卫青十多岁时便从公主府骑奴一跃成为天子近臣,花费将近十年的时光跟在刘彻身边了解他对打击匈奴的决心,了解刘彻关于大汉未来的种种规划。

他二十多岁第一次上战场,刘彻便让他以车骑将军的身份出征,那几乎是当时军中的最高职位——现在也仅次于大将军与骠骑将军。而这次出征其余三路皆失利无功,只有卫青率领的那一路骑兵直捣龙城。

这十余年间,大汉每一次与匈奴交手都有卫青的身影,直至舅甥俩携手打出“漠南无王庭”的局面才终于得以歇息。

哪怕不少人明里暗里提他先为骑奴、后为外戚的出身,在抗击匈奴这件事都没有人能否认他的功劳。是以卫青这次大婚,不仅太常那边没人敢怠慢,朝中上下也都纷纷送上重礼。

霍善回长安这段时间每天出去遛弯,最近更是小嘴叭叭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