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95
还是答了大实话:“他又没想当官,等他看过决口后就该离开了。”
刘彻笑道:“你这倒像是给大汉从天上请仙人似的,请出来的人光给大汉干活,根本不要大汉的封赏。”
霍善立刻说道:“谁说不要封赏,您要是想赏他们肯定要的。”
有赏赐不要是傻子,他可一点都不傻!
刘彻见霍善一副“你赏多少咱都要”的期待模样,笑着说道:“你举荐的人要是真能把黄河决口的问题解决了,赏赐肯定不会少。”
霍善连连点头,表示自己回去后一定告诉潘季驯,让潘季驯尽心尽力搞定黄河!
第247章
潘季驯前往瓠子口的时候, 霍善一行人也踏上了回江夏郡的归程。
半路上,霍善还进行了一次诊金结算。这次潘季驯给的商品就厉害了,居然是玉麦!
也就是后世俗称的玉米。
明嘉靖年间,玉米已经传到了广西、云南一代, 并且以“玉麦”“番麦”“西天麦”等名字出现在文献之中。只是像李时珍和潘季驯他们这些平时大多生活在北方的人, 大抵都是没见过这玩意的。
霍善看了看介绍,发现这是好吃的, 当场就掏出来和刘据他们烤了吃。
许是因为进入商城的商品品质都极佳的缘故, 这玉米吃着香甜可口, 霍善尝过以后就念念不忘,恨不得回去多种一些让所有人都早些吃上。
潘季驯给的技能也很厉害, 叫做【六起治河】, 讲的是他一生因为治河才能起起落落足足六回, 有因为治河罢官的, 也有因为治河升官的,但总的来说只要黄河一出事, 大伙就会想到他。
本来不少人为他喊了几年的冤,万历皇帝都不搭理。黄河一召唤, 他就官复原职了!
【六起治河】这个技能的妙用是, 只要你有过硬的专业才能,皇帝也只能捏着鼻子给你升官!
这还是个永久技能来着,想抽到挺不容易,而且只能他自己使用。
不过只要抽到它即可获得六次尽情作死机会, 连皇帝都能忍耐你!
放心地作死吧!
霍善:?????
霍善把技能介绍发给潘季驯。
算算日期, 他应该快起复了。
真就是时刻等待黄河的召唤!
潘季驯:“……”
谢谢, 倒也不必特意告诉我。
过了岁首,关东一带开始下冻雨, 不少人冬天的粮食还没备够,又迎来了这种极寒天气,冻伤的人不在少数。
自从去年夏季的黄河水患上报以后,刘彻就命令从巴蜀那边调运粮食布匹来赈灾,还对周围郡县积极伸出援手帮助受灾诸郡的官员和豪商富贾予以嘉奖。
霍善因为和汲黯保持通信,拨运过去的粮食、御寒衣被以及救灾人手都是最多的,开春又带着江夏郡得了朝廷的表彰。
入春以后,王婆婆一行人才回来。
这次种植基地派了整个教习团队长途跋涉前往关东进行灾后补种指导以及开春以后的春耕规划,对于她们这些一辈子几乎都待在江夏郡的人来说,出去一趟是很新奇的体验,出去以后被人捧着供着,那感觉更是新鲜到不行。
王婆婆都一把年纪了,回来后竟比吃了灵丹妙药还精神,乐此不疲地跟前来种植基地进修的学员们说起他们在关东都做了什么。
要说全是开心的事,那肯定是不可能的,毕竟关东一带受灾相当严重。当地人都还没从去年那场洪涝灾害缓过劲来呢,今年又各种大灾小祸接踵而至,真就是老天不给人活路!
好在现在都挺过来了,教习们离开的时候官府还在排查有没有熬不过去的人家,争取给予他们最低的活命保障。
等熬过了这段最艰难的日子,一切应当会慢慢好起来。
第248章
今年春耕, 南边诸郡都已经用上了更适合南方耕作的新犁。对于没有大片相连田地、更适合小规模种植的南方而言,新犁的适用范围更广,也更省牛。
新粮种也正逐步推广开去,霍善现在不管是吃米粉还是吃薯粉都可以敞开了吃, 对他而言着实是个好消息。
更好的消息是, 江夏郡这边的榨油技术有了新突破,豆子榨油效率大大提高。
豆子一直以来都是作为口粮用的, 但豆子含油量其实很高, 而且种豆对于恢复土地肥力有不错的效果——不仅它特殊的根系本身有固氮作用, 榨油后剩下的原料也是极佳的肥料及饲料。
别的作物一般只能连种个一两年,再种地就要荒了, 那有规划地种豆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了。尤其是在大豆能高效出油以后, 那更是大大地提高了它的经济效益!
那可是油啊。
多少人做菜根本舍不得放油。
得了这么个喜讯, 江夏郡开始往外采购豆子。这东西不值钱, 尤其霍善还和周围各郡交情颇佳,没费多少功夫就跟他们签订了订购协议, 并且允诺给予他们“豆制品”的优先购买权。
一船船豆子源源不断地运往江夏郡。
霍善很快就参加了榨油厂的揭幕仪式,对他们江夏郡这项新产业寄予厚望。
有糖有油, 不仅他们江夏郡的人日子过得滋润, 江夏郡的牲畜口粮都比别处要好。
田里的肥料自然更不愁了。
江夏郡采购大豆的消息自然没瞒过长安那边,刘彻起初还有点纳闷他们采购这些不值钱的玩意做什么,直至刘据他们的信送到长安才知晓这是又琢磨出了新的榨油技术,豆子出的油能比猪身上还多!
比起一样接一样蹦出来的新东西, 这改良的豆油榨取技术更为实用, 因为国库现在还囤着不少豆子呢。
当年就可以推广开。
霍善已经把这种新技术递了上来, 只需要让少府那边派人照着琢磨就好。
实在吃不透的话还可以派人去江夏郡现学。
这墨家之学,有用的时候是真的有用。
刘彻心情大好, 正好终军提议说大汉可以以年号来纪年,他便让人把这件事情拿下去讨论。
最终众朝臣决定以历年的祥瑞追订年号。
刘彻登基后的第一阶段叫“建元元年”。
随后是“元光元年”,因为这一年观测到了奇异的天光;随后是元朔元年,原因是这一年的朔旦与冬至重叠了;再往后则是元狩元年,这一年刘彻猎取到一头独角瑞兽。
至于现在该用什么年号,依然是投刘彻所好决定下来的:去年有人挖出宝鼎献给朝廷,所以从去年起就由元狩改为元鼎元年!
而今年自然就是元鼎二年了。
刘彻看了朝臣讨论出来的年号,只觉非常满意,当即决定把这套叫法颁行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