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8
辒凉车散发出臭味。于是他们就命令随从的官员在车上载一石鲍鱼,用来混淆秦始皇尸体散发出来的臭味。】
秦始皇:?
秦始皇:??
秦始皇:???
他看见天幕画面上装鲍鱼的场景,心中突然一阵窒息,禁不住踹了旁边的赵高一脚。赵高被他踹得人仰马翻,紧接着又伏地跪在地上瑟瑟发抖。
赵高连头也不敢抬,欲哭无泪。
他现在什么也没做过啊!
为什么要替以后的自己承担这些后果!而且以后真的会发生那些事情吗!
李斯默默地看了他一眼:
不,这是你应得的。
但是李斯还是有一些想不通,他怎么会跟赵高还有胡亥混在一起的?
联系前因后果,他忽然想明白了。或许……或许那真的是,他在未来将会作出的选择。
李斯也有注意观察过天幕的动画。
在“赵高”两头跑来跑去,分别找“胡亥”与“李斯”窃窃私语的时候,他们脸上也是富有一定表情的,还有一些点头与摇头的动作。
当时,李斯一开始明显是拒绝的。
但在赵高一通劝说之后,李斯还是同意了赵高与胡亥的请求,答应一起伪造遗诏,假称秦始皇传位给胡亥,而赐死公子扶苏与蒙恬。
首先是赵高说:“皇上驾崩,赐给长子扶苏诏书,让他来咸阳参加丧礼并立为嗣。如今诏书还没有送出去,皇上驾崩,没有人知道这件事。所赐给长子的诏书与符玺都在胡亥这里,定太子之事在君侯与高之口而已。您看这事该怎么办?”
李斯拒绝三连:
“安得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
“斯奉主之诏,听天之命,何虑之可定也?”
“岂可负哉!”
赵高不罢休,依然来回往复地劝说他。
李斯仍然拒绝:“请不要再说了,不要让我李斯也跟着犯罪。”
“我李斯还是人啊,怎能参与这些阴谋!”
直到最后,李斯仰天而叹,垂泪太息。终于还是接受了赵高的意见。
赵高:“上下合同,可以长久;中外若一,事无表里。您听从我的计策,就会长有封侯,世代相传,必有王子乔、赤松子那般的长寿,孔子、墨子那般的智慧。如今不听从我的意见,放弃这个机会,祸及子孙,足以令人心寒。擅长的人是可以因祸为福的,您将如何决定呢?”
李斯:“嗟乎!”
“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讬命哉!”
“……”
除了李斯自己之外,很少有人注意到动画人物里的这些细节。更没有人像他自己这样脑补了未来“李斯”与“赵高”之间的对话。
李斯默默看向秦始皇。
他会信任自己吗?
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国君,则早已在弹幕上炸开了锅,纷纷呼唤秦始皇。
光幕之中密密麻麻的一大片,白色的文字交织在一起,彼此挨着、互相覆盖,几乎要编织成一块长方形的白云,横亘在天地之间。
[燕太子丹:对不起,真的忍不住想笑。]
[齐桓公: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楚庄王:绝了绝了,真刺激啊!谢谢秦始皇带来的乐子,寡人很喜欢。]
秦始皇立于殿外,看着光幕。
[秦孝公:你们笑个屁?]
[秦武王:把那个李斯还有赵高什么的,都先杀了吧,胡亥也杀了算了。]
秦始皇在“弹幕”系统里,语音输入了一句话,转瞬之间,便上传至天幕之上。
[秦始皇:谁有胆敢再笑话者。]
[秦始皇:朕便尽绝其后代。]
一个不留!!
哪一国的国君笑得最欢,便先从哪一国的后代开始灭起。不留任何余地与幻想。
始皇帝的话一出,秦国的历代国君们都在为他的弹幕续时,飘在置顶处。
没过几秒钟。
苍穹的光幕之上,已经没有多少弹幕了。
余下的,便是秦国的国君在商议对策。
[秦穆公:赵高和李斯这两人,先灭了吧?还有巡游的事,以后也别巡游了。]
[秦孝文公:是啊,说不定能活久一点。]
[秦庄襄王:就先在咸阳找找名医,看看身体有没有什么暗疾、病症,及早治了。]
[秦庄襄王:@扁鹊 ]
扁鹊:为什么都来找我?我好忙啊。
扁鹊:不是本人。
[秦穆公:至于胡亥……]
秦始皇看着光幕里一条条飘过的弹幕,在秦穆公提起胡亥的时候,忽然想到之前的谶语。
——亡秦者胡也。
莫非这个“胡”字,竟然指的是胡亥??
【胡亥一行人从直道回到咸阳,便宣布了秦始皇过世的消息。】
【太子胡亥袭位,为二世皇帝。】
作者有话说:
关于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出巡,三十七年七月卒:《史记·秦始皇本纪》:“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其年始为十月,既而是十一月、十二月、一月,直到七月、八月、九月。然后是新一年的十月。另外可以结合颛顼历。
*
《史记·秦始皇本纪》
[1]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祕之,不发丧。棺载辒凉车中,故幸宦者参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辄从辒凉车中可其奏事。独子胡亥、赵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赵高故尝教胡亥书及狱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公子扶苏、蒙恬,数以罪,赐死。语具在李斯传中。行,遂从井陉抵九原。会暑,上辒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
[2]行从直道至咸阳,发丧。太子胡亥袭位,为二世皇帝。
《史记·李斯列传》
[1]“斯,上蔡闾巷布衣也,上幸擢为丞相,封为通侯,子孙皆至尊位重禄者,故将以存亡安危属臣也。岂可负哉!夫忠臣不避死而庶几,孝子不勤劳而见危,人臣各守其职而已矣。君其勿复言,将令斯得罪。”
[2]高曰:“高固内官之厮役也,幸得以刀笔之文进入秦宫,管事二十馀年……”
[3]高乃谓丞相斯曰:“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事将何如?”
[4]斯曰:“安得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
[5]斯曰:“君其反位!斯奉主之诏,听天之命,何虑之可定也?”
[6]岂可负哉!夫忠臣不避死而庶几,孝子不勤劳而见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