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06


将这些部位的名字,跟天音述说的变化和作用对上。

秦始皇觉得自己的头顶,仿佛有一团黑线在绕圈圈,好在他命人全都记下来了。

那些图案,也全都绘制下来。

现如今他们用的是很高档的纸,在人多的情况下,将天幕完全记录下来并不是难事。

分毫不差地记录下来,课后再复习吧。

战国时期,许行的身边,堆着不计其数的纸。他记录天幕,已经记录到飞起!

他已经放弃当堂学会了。

这种东西,压根就不是农业而是木工吧!

许行以为自己要轮到自己大展拳脚了,没想到这玩意儿居然这么复杂。

看来,要去请教墨子或者鲁班了!

唉,要是天幕可以夜以继日、接连不断地存在该有多好,这样他们也能方便些。

——与墨子、鲁班不在同一个时代的许行如是想。

为了他们农学的大业,许行还在拼命记录!

现在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能全部记下来、并且完成“曲辕犁”的制造固然是好。就算不能,也要有所收获!

许行:冲啊!!!

天幕上的人,自然没有料到他们会如此珍重地对待视频里的每一段、每一句话。

在宫商羽看来,这一段叙述,也只是为了展示“直辕犁”到“曲辕犁”的变化罢了。

至于曲辕犁的结构,这才刚刚开始。

只见天幕那一个由“直辕犁”转化而来的“曲辕犁”之间,各结构分别延伸出一条线段。

【曲辕犁的形象,最早见于唐朝的敦煌壁画。其构造,则见于史籍的记载。唐末,陆龟蒙的《耒耜经》就详细记载了曲辕犁的形制。】

天音念起《耒耜经》的记载,同时在“曲辕犁”延伸出的线段末端,出现了各自结构的名词。

光幕上也出现了里面的字句——

“冶金而为之者,曰犁铧(犁镵),曰犁壁。”

“斫木而为之者,曰犁底(犁床),曰压镵,曰策额,曰犁箭,曰犁辕,曰犁梢,曰犁评,曰犁建,曰犁盘(犁槃)。”

天音这般念着,“曲辕犁”的图案里也慢慢显露出犁铧、犁壁、犁底等部位的名称。

这一次,介绍得极为缓慢。

给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各位留足了时间,让他们得以充分地观摩、学习。

实际上,这些古人理解起“曲辕犁”来,兴许要比现代人更加容易上手。

他们对很多汉字的含义、本义更加熟悉。

因此,天幕只是比原先,放慢了一些速度。

他们之中很多人都看明白了。

【那么我们现在知道,古代的曲辕犁,一共由这十一个部件构成。其中的犁铧与犁壁,是铁制的部件。其余的则是木制。】

楚庄王闻言,默默思量着。

天幕说,犁铧与犁壁都是铁制的部件,那如果不用铁,用青铜可不可以?

他们楚国,现在的青铜冶炼业还挺发达的。

比如会用来制造礼器、乐器等等,还有生活的各种用具、农业的生产工具。

楚庄王:自从之前发生严重的饥荒,甚至还被庸国、麋国这两个小国攻击——

寡人就已经开始大力发展农业了!

开发新农具,好巧不巧,这也是寡人发展农业的政策之一啊!

之前用青铜,制造镰、锛、锥、削、斧等等。

感觉像是铜镰啊之类的东西出现,已经大大提高他们楚国的农业生产效率了。

结果,天幕给他们直播“曲辕犁”!!

楚庄王:哈哈哈哈哈哈!天助我也!这是上天在帮助寡人啊!

好,回头就去试试,看能不能直接用青铜制造“曲辕犁”的犁铧、犁壁。

如果可以,赶紧推广出去!

推广到他们楚国,每一片土地!

楚庄王满含期待着望向苍穹,现在已经开始讲唐代“曲辕犁”各个部件的作用了——

只见图片上最靠右下方的一个类似直角三角形、但有所弧度的部位,亮了起来。

这便是“曲辕犁”的犁铧。

【犁铧又称为犁镵,用于破土、断草根。】

紧接着,犁铧上面的一个部位亮起。这时候的犁铧,则是黯淡下去。

亮起的部位,名叫犁壁。

【犁壁的作用,是翻转犁起的土坺。】

如此循环往复,天音逐一介绍了“曲辕犁”的每一个部位,包括它们的具体用途。

【犁底,是整个犁架的基座。压镵,是用于固定犁壁,并且将犁铧紧紧地压在犁底。策额,是用来固定压镵,同时加固犁架。犁辕,是受力与传动的主要部件。】

【犁箭,用于调节耕地的深浅。它纵贯犁辕、策额以及犁底,与犁辕的结合处是可活动的。犁评,用来分级调整耕地的深浅,我们可以看到,它是套在犁箭的上面,跟犁辕结合的地方。】

【犁建,则是与犁箭、犁评,一起构成一个调节系统。它横贯犁箭的上方,用来控制犁评、犁辕。】

【至于犁槃,也可以写作犁盘,它是用来系套索的。因为它可以旋动,故而在耕牛前进左右摇摆的时候,能够减轻“轭”对牛肩的损伤。同时,有利于耕地到头之后转换方向。】

【最后是犁梢,这是供我们手扶之用,可以掌握犁身行进之时的方向与平衡。】

秦始皇立于高台之上,眉眼间不由浮现笑意。

天幕这次依然述说得如此详尽、至纤至悉,恐怕要不了多久,他就能看见曲辕犁。

——是耕作于农田里的曲辕犁,在黔首的手中使用着的曲辕犁!!

而不是只在他一人之前!

这些在后世,经由成百上千年的时间,而发展出的工具,他们马上就能用上了!

普天同庆、奔走相告。

汉武帝虽然也有些听懵了,但不要紧,他身边的团队,已经将天幕尽数记下!

变化吧,直辕犁!

进化成为“曲辕犁”!!!

天幕上,那本《耒耜经》对曲辕犁的各个零部件,其形状、尺寸等等,均有详细记述。

在《耒耜经》的文字于天幕停留之时,他们在各个时空,将其视作珍宝般记录。

这样的记载,非常便于仿制。

【相比于直辕犁,唐朝的曲辕犁设计极佳。它不但可以通过扶犁人用力的大小,来控制耕地的深浅,还节省了劳动力,提高了劳动效率。】

【在曲辕犁上面,可以架两头牛甚至更多。此举一来保护了牛,二来也是更加提高了效率。正所谓,“一牛可抵七至十人之力”“中等之牛,日可犁田十亩”。效率杠杠的。】

天幕的表述,令大家都有些热血沸腾起来。

设计极佳!节省劳动力!提高效率!

一牛可抵七至十人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