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23


自己的弟子,真要就这么不管了,他良心实在是过不去。

清心那段时间是游学回来不是性命垂危就是状态极其差劲,一副生命被过度消耗,人快承受不住自己求知欲的样子。

导师那段时间捞人捞到每天做梦都梦到他速度慢了一步,自己的学生就在沙漠在雪山在稻妻……在任何一个他忽视的地方为了研究而死去了。

他实在没办法了,就整出来这个课题。

对时间有最低限度要求,涉及人际关系,又是来自导师的任务。

导师不相信这个论文能让自己的学生在人际关系上会有任何态度的改变,甚至都没要求这个课题必须有一个结局,他的目的是让清心停留在须弥一会,而不是强迫对方浪费自己的时间研究她最不想见到的人际关系。

“你需要休息一会,一直奔波会过度消耗你的学术生命。”

又觉得这语气不太严厉,直接换了个说法,“我不管你这段时间怎么研究我交给你的课题,用什么方法,你必须要在须弥。”

这句话没什么必要。

只要手里存在一个课题,清心就会交出相关答卷,无论最后是没写还是没写完。

如导师所想,这个课题上清心是不存在效率的。人际关系的构建需要时间,寻找配合的目标也需要时间,而且还需要分出心思去验证研究对象是否具有的是限定对象的分享欲还是单纯的客套和热情。

………

清心列出了研究目标需要具备的条件,将寻找研究目标需要时间这句话划去,其他分辨条件随后也被划去。

毕竟条件列出来,清心便知道研究目标具体的样子了,是知论派的学者艾尔海森。

理性,人群之中的旁观者,不会在自己不高兴的时候为了纯粹的客套而保持着与陌生人的社交联系。从他身上可以很直白的得到时间带来的结论。

至于是否需要先与研究目标构建相关社交联系然后再提出要求,清心从未考虑过这种问题。

她只是找到了艾尔海森,询问他如果想要将他当做研究目标,需要交换什么级别的知识,更进一步的配合研究又需要什么知识来进行交换。

她这里可以提供魔神相关知识以及古文拓印资料。

艾尔海森当天在教令院智慧宫阅读书籍,作为没有从须弥教令院毕业的知论派学者,他在人群中气质独特,辨识度极高。

他用自己森绿色,有红色菱形的眼瞳不带情绪的看了一眼清心。

“这是我的阅读时间。”

清心当天也在智慧宫看书看了一天,这件事情具有等待的价值,故而她借着等待的时间开始复习所阅读过的通识书籍。

须弥教令院对知识的流通渠道有严格的管控,智慧宫里的一些书籍便需要高级学者才能借阅。

清心可以阅读普通学者无法借阅的书籍,但她那天从头至尾看的都是通识书籍。

原因?

知识是为了回答疑问,对于那些需要权限才能进行查阅的知识,清心倾向于自己先得到相关认知再进行阅读。但通识书籍,介绍的一般是提瓦特的常识,是普遍认知。倘若这些常见之事的释义已然出现错误,那么靠这些基础理论堆叠的学术高塔便失去了阅读的价值。

她在看智慧宫高等权限知识放在外面的钥匙和目录。

“我需要贤者权限才能查阅的知识。”

阅读时间结束后,艾尔海森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我需要课题进展。”

清心合上读完最后一句的书籍,亦提出了自己的条件。

他们都没有毕业,是依照教令院对学者的划分里处于权限底层的人,但又有超出常理的一面,各自对知识的需求不同。提出各自的条件,是求同存异达成合作的第一步。

合作存在的必要性在于双方都可以接受并且满足对方当前需求,并且都觉得对方的要求处于自己的心理预期。

这个意思是,有一方觉得勉强,就不具备合作的必要性,不情不愿的达成合作只会浪费宝贵的时间。

而在初次合作里,他们都认知了一个事实,他们的关系中,知识会是恒久流通的货币。

在课题研究期间,清心和艾尔海森会进行知识的交换,对某一通识的理解,或者是进行安静的阅读。

智慧宫里不会只有他们两个学者,他们的研究时光也不会放在智慧宫。那里一般安放的是艾尔海森的阅读时间,而非配合研究时间。

作为课题的发起者,清心用导师划给她的课题研究经费构造了两个研究时需要相处的空间、书籍资料,以及基本生存资源。

这是必要的。

双方对两个人的相处时间都有同一概念:是两人在同一个空间里相处,为了排除其他干扰项,也为了安静,同一空间里一般不会有第三人存在。

但那段时间里,他们并没有发展出任何向对方分享琐事的分享欲,只发展出了……想要精确形容,便是分享对知识的疑问,从对方口中得到一个需要验证的答案。

既不会因为外面的天气好,所以升起想要告诉对方的心情,也没有一个瞬间会想起对方的存在想要向对方倾诉什么。

彼此从阅读中看向对方,能得到的是对方对当前知识的理解,平静客观的陈述句,其后也不会附加一句“你认为呢”。

课题之中他们只与彼此相处,课题之外生活方式没有被对方影响分毫。

最大的改变不过是一天被课题分成了正常生活的白日,和研究课题的夜晚。

如果在夜晚相处时他们之间诞生过争吵,这也可以成为分享欲的一种体现。无论是有关知识的争论,还是对彼此性格的难以忍受,本质上都可以称作认知与情绪的分享。

然而,在相处之中并不觉得对方的性格会如何难以忍受,与独处时得到的感受相差无几,对方存在感只体现在疑惑时必有回应上。

有关知识的争论,依然没有。

对知识的错误认知不会因为在争执中获胜就能由错误变为正确,这只会浪费验证时间。

最重要的是,没有谁应该浪费时间为对方的错误买单。

所以这个课题最后是客观描述了她与艾尔海森实验的全过程,结论是“仅就作者与艾尔海森的相处而言,除了对知识永恒的疑问,相处时间的增加并不能出现过度的分享欲。”

“该结论只适用于本论文实验过程,不具有普适性,且不具有预见性,无法应用于实验截止日期后。”

“此结论已交与研究目标艾尔海森确认,他对此结论无异议。”

导师当时:“我以为你会去找赞迪克。”

“赞迪克并不具有成为研究目标的基本条件。”

课题要求的是两个人,但赞迪克偶尔会让他们两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