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19
想做,只是他明白时候未到。别看朝上只有两个人反对,但心里不支持的人不在少数,只是没有说出口罢了。若真做成此事,只怕会引起动荡。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如果太过心急,只会令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
所以李承乾一开始的打算就是令女子入国子监,只是故意提出个更大的,给朝臣留出还价空间罢了。如果不是如此,即便物化生学堂的女学生学问和本事都足够,也会有如权万纪这样的人强烈反对她们入国子监,这么折腾一番便少了很多争议,对那些女学生也是有好处的。
李世民问道:“我怎么瞧着你不太喜欢权万纪?”
李承乾冷哼一声:“你不是也不喜欢魏征吗?”
“别胡说啊!”李世民毛都快炸起来了,左右看看没有魏征突然出没,这才略微松了口气,义正言辞道,“我非常敬重魏卿,没有不喜欢他!”
李承乾鄙视地看李世民一眼,臭阿耶可怂了,当面被魏征骂得不要不要的,只敢背地里骂回去出出气,魏征知不知道李承乾不清楚,反正他听到好多回了。
李世民戳戳他肩膀:“说说,说说!为什么不喜欢权万纪?不止是因为他弹劾你吧?”
弹劾过李承乾的人不少,还有如孔颖达那种当面忠言逆耳的,只要初心是好的,李承乾一般不会太过为难,极少见他有这样不留情面的时候。
李承乾轻哼一声:“权万纪和魏伯父不一样,魏伯父劝谏阿耶是真心为了天下和阿耶好,权万纪却是为了他的名声和权势,奸佞小人罢了,阿耶,就算你要广开言路,也不要什么话都听啊。”
李世民上位后,十分善于纳言反思,对于言官御史非常优容,甚至可以说看重。典型的例子就是魏征,身为前太子一党,魏征在贞观一朝不仅没有遭到清算,反而愈发受到重用,就是因为其性情耿直,敢于直言劝谏的缘故,至少在外人看来是这样。
魏征在朝堂上如鱼得水,在外名声也极好。御史们看在眼里,也就有样学样,越来越“耿直”了,朝堂劝谏之风大盛。
言路通达自然是好事,但事有两面,有忠心为国,真心希望大唐和圣上越来越好的言官,自然也有人只想借此刷名声,以图谋求利益或者名留青史。
在李承乾看来,权万纪就属于第二种。踩着权贵刷名声也就罢了,从权万纪今天的表现来看,他胡乱攀扯、给人扣帽子信手拈来,只怕私底下亦不修得,他的那些弹劾几分真几分假实在有待商榷,如果李世民将他当成忠正之臣,把他的话当成耿直之言,那朝堂风气就要乱了。
李世民若有所思:“我知道了。”
李承乾说完就蹦蹦跳跳往立政殿找阿娘去了,回过神来的李世民尔康手:……
他还有事要说来着!
第148章
李承乾蹦蹦跳跳进了立政殿,正好奶嬷嬷抱着李治也在,难得李治这会儿醒着,李承乾拿着玉佩在他眼前晃来晃去。
见小婴儿不为所动,李承乾有些担忧:“阿娘,宝宝是不是眼睛不好啊?”
“胡说什么!”长孙氏在他额头点了点,“小孩子都是这样,再过几l个月就能看东西了。”
李承乾惊奇道:“宝宝现在看不清东西吗?那他知不知道我长什么样子?”
长孙氏也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系统:【他现在只能看到15~30厘米的东西,而且不是很清楚,三个月左右才能看清楚东西。】
李承乾闻言低下头,离李治更近了一些。
长孙氏无奈:“你干什么呢?”
“我要离小弟弟15厘米之内,这样他就能看清楚我,然后记住我了。”李承乾道。
长孙氏也不拦住,由着李承乾玩。直到李治又闭上眼睛睡过去了,才捶着发酸的腰站起来。
长孙氏让人把李治抱回去睡,拉着李承乾坐下来:“今日早朝是不是被弹劾了?”
“只有两个人说了几l句,有叔伯们给我撑腰,一点也没受委屈!”李承乾晃晃小脑袋,绘声绘色讲起早朝的事。
长孙氏笑着听了,却并不发表什么意见,直到听说令女子入国子监的事成了,才露出一个笑来。
她惯常是温和从容的,笑也是浅浅的笑,头一次笑得这么灿烂,恰如阳春三月盛放的桃花。
“阿娘笑起来好看!”李承乾托着腮帮子道,“这次的事多亏了阿娘!”
长孙氏对女子入学的事很上心,这次帮忙出了很多主意,这也是李承乾第一时间来告诉她消息的原因。
长孙氏叹了一声:“这不算什么,我能做的有限,之后如何还得看她们自己。”
李承乾捻起一块点心啃着,像是一只小松鼠。
长孙氏又让人拿了些点心来:“最近怎么这么容易饿,是不是早饭没吃好的缘故?”
“我早饭吃得很好,吃得多是因为我在长高呀!”李承乾骄傲地挺起胸膛,“我最近长了好多!阿娘没看出来吗?”
说完后就眼巴巴地看着长孙氏。
长孙氏忍笑点头:“看出来了!”
想到李承乾虚岁都十岁了,也是该长个头的年纪,李恪和李承乾同岁,前两天还听杨妃抱怨李恪的衣裳换得快。
想到李恪,长孙氏眉心微蹙:“你近日似乎和恪儿有些生疏,可是吵嘴了?”
李承乾咬着点心摇头,含糊道:“没有啊。”
“那是为了什么?难道是为了前番投毒之事?”
那件事不小,纵然李世民有心隐瞒,长孙氏出了月子也知道了。李世民查出了一些人,也顺藤摸瓜把宫里再修理了一遍,但信息斑杂,不能确定真的把幕后黑手挖出来了。
杨氏终究不能完全摆脱嫌疑,但长孙氏很了解杨氏,并不认为此事与她有关,也不想李承乾为此与兄弟生了隔阂,故而有心相劝。
李承乾摇头:“我没有和三弟生疏,阿娘不用担心了。”
长孙氏:“……你就哄阿娘吧!”
这么明显的疏远,难道她还能看错?不只是她,几l乎所有人都是这样认为的,私底下没少议论。自然,因为李承乾盛名在外,大部分人都觉得是李恪不对在先。
李承乾嘿嘿一笑:“反正我和三弟没有生疏,阿娘不用操心了。我还要去上课,先走啦!”
说完往荷包里装了几l块点心,飞快溜走了。
长孙氏:“……”
*
长安城外的路上,一辆牛车缓缓走来。赶车的是一位老者,后面的车架上放着几l筐农产品,其间见缝插针挤着一对父子。
正是得到李承乾的消息,准备进京参加国子监选拔考核的陈长生父子二人。
陈父稀奇地左右张望,陈家河村距离长安不算远,但坐牛车也要小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