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42


乎有尊刘之心,倒是和瓦舍讲史之戏多有相和,演义之书,该是裁剪编录、润色而成。”

他对这本史向话本颇感兴趣。

三国。

周瑜再有雅量也坐不住了,愤愤地一拍桌子:“罗贯中,欺人太甚!”

火攻之计明明是他想出来的,孔明之人分明是从属,这种功劳也能被抢吗?欺负他百年之后不能说话是吧?

周瑜的粉丝摩拳擦掌:呵呵,罗贯中是吧,记住你了。

被张冠李戴的另一主角诸葛亮禁不住抚额,后世对他如此厚爱,他理当感念,就是这方式……他失笑,莫说周瑜,他都有些惶恐咯。

大殿里的孙权调整坐姿,沉吟着摸了摸下巴,神色颇为认真:“子敬啊,我江东可有哪家才子有小说家之才?”

鲁肃一愣:“主公的意思是?”

孙权一脸严肃:“我们也编一册《江东演义》,如何?”

鲁肃:……突然就理解曹氏二位公子的心情了。

【由此可见,周瑜在史书上最为人称道的,除了容人雅量,便是军事才能,这样的人,无愧于“豪杰”之称。但苏轼心中的周瑜显然不止于此,他笔下的周瑜出场竟显得颇为柔情——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他先写到他的婚姻爱情。小乔是江东有名的美女,所谓“江南有二乔,河北甄氏俏。”以美女来衬英雄,愈发显得英雄豪俊,奋发有为。周瑜和小乔的姻缘应该始于建安四年,距赤壁之战近十年之久了,苏轼在此着一“初”字,与赤壁之战并举,实际是为了更好地衬托周瑜的形象,这一点大家理解就好了。】

没有人不喜欢听好话,尤其是刚刚在遭受连番暴击的人。刚刚还气愤不已的周瑜脸色总算好了一点,他饮了一口杯中的茶,眉眼温雅看向小乔:“如花美眷,亦是公瑾之福。”

小乔美目微垂,乱世之中有如此之人傍身,已经好过大多数人了。她笑着向自己的丈夫添了一盏茶,听后人讲那些风流浪漫。

【有美人作伴的周公瑾又是何等风采呢?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指代的是曹操的战船。周瑜姿容伟岸、英气勃发,手持羽毛扇,头戴纶巾意态逍遥,谈笑之间,曹操的百万战船灰飞烟灭。

雄姿英发,是在说周瑜的精神气质。江东组整体年龄偏小,赤壁之战时的周瑜才三十多岁,才华横溢身居高位,其人又是“长壮有姿貌”,的确可以称得上英气勃发了。

羽扇纶巾是说他的装束,由于民间文学的累积,这样的装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诸葛亮。】

啊这……

周郎和诸葛丞相是绑定了吗?众人莫名觉得有些好笑。

孙权咬牙:这《江东演义》必须写了。

【其实这样也可以解释,晋朝有本《裴子语林》,里面记载诸葛亮,是“乘素舆,著葛巾,持白羽扇,指挥三军。”而周瑜在《三国志》里更多则是一个武将,苏轼这里某种程度上属于一种形象的转嫁。】

诸葛亮没说话,张飞先提出质疑:“时下多崇名士之风,羽扇纶巾自是汉时风习,此说是否有些武断?”

【但东汉、魏晋之际,上层社会多推崇风度潇洒、举止雍容的姿态,“羽扇纶巾”更多体现了一种名士之风。比如谢万“著白纶巾、鹤氅裘”谒见简文帝;大将羊祜在军中也是“轻裘缓带,身不被甲。”苏轼以这种装束来写周瑜亲临阵前的泰然自若和风流儒雅,也有其历史依据。】

周瑜的唇角略略弯了几分:这解释就顺耳多了。

【不过我们把思路打开,将这两种解释结合,你会发现苏轼的这个写法非常耐人寻味。】

苏辙眨眨眼:“兄长,我好像懂了。”

第70章 念奴娇7

诗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是内在情感的生发,解诗的过程,除了依靠过硬的学养,更有赖于诗心的坦然相会。很明显,苏辙二者兼具。所以,在兄长及父亲饶有兴趣的目光中,他开口道:

“诸葛以筹略闻名,羽扇纶巾亦自有名士风度,二者本质为一。由此,‘豪杰’一转而为‘风流’,这是词中之周郎,亦是兄长自我之期许。”

果然,话音刚落,楚棠就接着说了:

【不管是诸葛亮形象的转移也好,还是当时流行的名士作态也罢,这都说明词中的周瑜不是《三国志》中那个纯粹的武将,他的形象是理想化的,带着明显的苏轼意味。

一方面,斩将搴旗的武将够不上风流;另一方面,苏轼是个文人,又没有范仲淹那样的守边经历,他理想的英雄,只能是具有文人气质的军师一类。当然了,这可能也和宋代极度重文轻武的整体风貌有关,武将必须要进行“改造”。】

茶楼雅间。

苏轼微微点头,目露欣喜:“这番分析倒与子由你解的不差。”

他们兄弟相契,有这一说便是对上述内容表示认可了。苏辙明白他的意思,“只是……”他略有迟疑:“听楚姑娘的语气,似乎对我朝士风颇有微词?”

有这样感觉的并不止苏辙。宋初,汴梁城中的赵匡胤也是神情一顿:“她的意思,是不太认可朕之谋策?”

帝王总是敏感的,楚棠平素一句话便足以让他在心里味一圈,更何况是涉及国策。极度,这可不是什么好词。

一旁的赵光义却是满不在乎:“皇兄过虑了,她一个小女子能有多大识见?皇兄礼贤文士,不杀士大夫更是百代未有之明,若无皇兄对科举文章一事上心,后代焉能出那苏轼、欧阳修、晏殊诸人?”

他倒是机灵,将水镜里提到的宋人都拉出来说了一遍。

“不错,”赵匡胤一听也是这个理,“武人权力太盛便易生乱,前唐五代殷鉴不远,不可不防。”

他看向水镜,那里讲的是他大宋最负盛名的文士,后世崇文尚礼,一定会对大宋如此优容的士风青睐有加。

这边的赵匡胤在自我催眠,有识见的帝王却是敏锐地皱起了眉。

“重文轻武,文人能挡住匈奴的铁蹄?”

刘彻有些不屑,他也爱文章,自己能写,手下也有司马相如这样的文士,但这不代表他不重视武将,相反,作为一个野心勃勃的帝王,他太知道强盛的兵力意味着什么了。那宋朝抑武成风,一旦国境危,又拿什么抵挡?

太极宫。

李世民同样摇头:“文武争驰,朝堂方有生生之相,二者失衡,难免会滋生祸患。”

他看得分明,文德鼎盛,也要武德支撑。

咸阳。

嬴政言简意赅:“愚不可及。”

乱世鼎鼎的始皇,最知道武功对一个王朝意味着什么。他想起楚棠先前讲东晋时提到的只言片语,宋之仓皇南渡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