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15




【但最后的结果我们也知道,虎门销烟的壮举之后,是英国无耻地发动鸦片战争。】

“竟是如此!”

又一个惊雷扔下,众人只觉一阵眩晕。

太极宫。

李世民与堂下臣子对视一眼,大脑飞速运转,迅速串起前因后果:

“清廷禁烟,英国无法向华夏售卖鸦片,但又不想失去这个牟取暴利的机会,故而用枪炮强行打开华夏国门!好啊,好一个英国!好一个鸦片战争!”

房玄龄眉心紧锁兀自思量:“华夏耕给自足,本无行商之必须,更兼地大物博,多有奇巧,想必那英国也如现在的西域诸国一般,需要我华夏货赀。我们能赚到他们的钱,他们却未必能赚到我们的钱……”

“所以虎门销烟反倒成了他们的借口,英国的目的本就是打开华夏国门售卖商品!”长孙无忌失声道。

“岂止如此。”李世民冷笑道,“且不说鸦片本就是毒物,普通百姓哪有那等资财?况且诸位可别忘了,鸦片战争之后,还有不平等条约。”

所谓不平等条约,就他们所知,即有割地赔款之类,赔款的钱从哪来,不还是取之于民?百姓本便穷苦,哪背负得了这样多的债务?长此以往,民怨沸腾……

众人不敢想了,一时心都沉向了谷底。

一旁的魏征好似见众人的心情还不够沉重,冷冷地补上一点:“华夏一败则现颓于诸国,便好似贫贱之家而怀巨宝,四邻见之,焉不起侵吞之心?”

他这样说着,袍袖下紧握的拳头却已然发起颤来。

听得分明的李世民再压抑不住胸中暴怒,一把抽出架上宝剑用力劈下,寒光湛湛没入朱红的桌案。

“竖子尔敢!”

贞观君臣能想明白的问题其他明主贤臣又如何想不到,一个个俱是气得浑身发抖,拍着桌子破口大骂:“无耻!无耻之国!”

北宋。

王安石红着眼几l乎抓皱手中的文书,异邦固然无耻,可那清朝若是强盛,又怎会受这般屈辱?强国,强国,国若不强,安有太平之四境!

【还有德国的废枪炮,没什么用的东西却高价卖给我们,这样的武器拖到战场上去又有什么用?后面的香粉、电影、小东西虽然看起来无伤大雅,但同样可以赚取国人钱财,腐蚀国人心志。】

“唉!靡靡之音大行其道,直有亡国之相啊!”大儒郑玄掩面叹息。

孔颖达同样忧叹不已:“心志惑迷,国人精气全消矣。”

有的生性偏保守的人后怕不已:“这异邦的东西,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啊!”

【鉴于以上种种,所以“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这也正是送来主义的危害,使得国人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不敢接受外来事物,这也是害国的,其实质在于文化侵略下的被动接受。】

“这也不对?”有人觉得自己的脑子不太能转得过来,“难不成外邦还能送来好东西?”

“就是啊!我看这外来的东西,吓人嘞!”他身边的人附和道,显然是对楚棠讲的内容心有余悸。

与此同时,不少帝王能臣也开始咂摸起楚棠口中文化侵略这个词。他们熟知的侵略,不外乎兵戈,但他们同样知晓,邦国之间,博弈向来不止在战场。这是文化侵略,那售卖鸦片破坏……经济的行为,是不是一种经济侵略?

这些站在古代金字塔顶尖的人不约而同地想起了一件事:当年齐桓公欲成就霸业,管仲为之献上两计,衣缟乱鲁、买鹿制楚,终成齐霸,这是否就是楚棠所说的破坏经济?

【说到这里我们来梳理辨析一下,文中的抛来、抛给、送来各是什么意思,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中唐。

韩愈脸色很不好:“所谓抛给,有如嗟来之食之态,分明有侮辱轻慢之意。”

北宋。

苏轼面上余怒未消:“抛来岂不如施舍一般?随意将自己无用之物抛向他人,君子安能受此羞辱?!”

另一边。

李清照眼中尽是嘲弄与讥讽:“什么送来,说得冠冕堂皇,实际上全是不怀好意!”

文人对文字最是敏感,更何况底下是一群名家、大家,阅读理解更是不可能出错。他们在不同的字眼里见出了异邦的龌龊心思,恼怒之余也不由得叹服于鲁迅对事物现象的精准把握。

【辨析完这些词的不同含义,我们不由得思考一个问题。抛来也好,抛给也好,送来也好,都是不怀好意、不能接受的,鲁迅先生真正提倡的是“拿来”,所谓“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是他的中心论点。

既然如此,迅哥儿为什么要在前面废那么多笔墨来论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送来主义呢?】

话音刚落,没想到朱元璋率先坐不住了,他啪地一下站起来叫道:

“你管这叫浪费笔墨??!”

第102章 拿来主义5

“就是啊!”

朱橚和自家老爹站在统一战线:“若不是前面这闭关、送去、送来的,我们哪能知道后世有那么多闹心玩意?”

“没错!”

朱樉义愤填膺地点头:“不然我们怎么知道异邦诸国觊觎华夏竟至做出这等猪狗不如的事!”

他咋咋呼呼的,显然也是被气得不轻。

没有人听到这些会不气,华夏是他们的华夏,后人是他们的子孙,自家人被人闯进门来打,这是往他们心上戳刀子!

朱家人闹哄哄地商量起水师筑防的事宜,每次一听后世发生的种种屈辱,他们就深感自己的兵还不够,刀还不利,火器还不猛。

南宋。

代入感拉满的宋孝宗惊出一身冷汗,而辛弃疾则是握紧了拳头下死命练兵。国弱受辱,这是亘古不变的铁律。

唐朝。

韩愈语气凝重:“列举错处,逐一批驳,鞭辟入里,使人一读即知真伪好恶,自然引出首倡之灼论,如医者辨症明而施针药,此非大家不能为。”

他叹息着,言语间是难掩的敬佩。新文学之人,缘何如此多殷忧之士?韩愈这样问,其实心中已然有了答案。

铺纸研磨,他忍不住想要写些什么,才能一抒胸中激荡。

另一边。

柳宗元也看出了鲁迅行文的章法之妙:“析错处而真意自明,文中穷举其时多样举措、心态,即杜绝一切动摇侥幸之心理,直指‘拿来’,破立之中,自见真章,此为文之妙法。”

刘禹锡颔首对好友的分析表示认同,随随即又忍不住发笑,调侃道:“我怎么觉得,子厚你说的,就是楚姑娘稍后要讲的内容呢?”

“嗯?”

犹自咀嚼文章的柳宗元一下子没有反应过来。

楚棠:【其实这是一种驳论的结构,先破后立,指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