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73
。”
“是啊!”白行简也同情上了这个命运乖违的人物,“林冲如此谨小慎微,一再忍让,只为平顺生活,哪知还是自身遭罪、夫妻离散,如何不令人叹息?”
“林冲先前对李小二施以援手,又对陆谦不吝帮助,可见其人平日必是与人为善,此番遇着李小二也直言自己是罪囚,恐怕玷污他们夫妻两个。陆谦忘恩负义,李小二却是一片赤诚,真是仗义每从屠狗辈。”元稹亦颇为感慨。
北宋。
早便觉得不是滋味的李清照当真又怜又怒:“如此逼迫屈辱竟还认为罪在己身,林冲安分是真,可也太委曲求全了些!”
李格非看着气愤不已的女儿不禁一笑,转又敛了神色道:“你也知道委曲之后,是‘求全’二字,林冲为着的,不正是保全一家么?”
“但最终也未能保全啊!而且休妻之后,林娘子便能保全了么?”
李清照仍是气愤,端看那高衙内一而再再而三下手的模样,就知道他不会善罢甘休。如此恶棍纨绔,偏偏还有个位高权重的爹!
“那高俅当真不辨是非!幸好这人此时已被惩处,不然朝堂之上岂不是又多了一个无能的奸人?”
她不知晓书中人物与历史上的高俅有细微出入,只剩纯然庆幸。
太极宫。
李世民收回目光,作为帝王,他不得不承认林冲的确是个安分的人物,蒙受如此冤屈不平也不曾真做出喊打喊杀之事,一意承罪;但从情感上来说,他当真是觉得林冲憋屈极了。不说高太尉父子和陆谦,连押解的官差都能将他折辱了去。
简直看得人心中憋闷!
宋初。皇宫。
赵匡胤蹙着眉一言不发,他一面气高俅的所作所为,一面又可怜林冲的遭际,忍不住就又想将赵光义揪出来踹两脚。
气愤之后,楚棠口中的“柴进”二字又引得他注目:“柴进,柴氏……”
在宋朝,提到柴这个姓,总不那么简单。
想起当年的老上峰柴荣,赵匡胤眸色深敛。他对柴家,还是存了那么几分愧疚感念的,故而对柴氏后人多有宽待。
那书中的柴进明知林冲是刺配戴罪之人,却仍将之迎入庄中好生款待,修书为之打点,这其中固然有惜英豪的欣赏之意。但罔顾官命,难免担一分罪责,柴进却毫不在意,可见圣眷在心。
轻叹一声,赵匡胤按下心绪,对柴氏,仍是要厚待。
【根据以上补充的前情提要,再结合林冲对李小二说的话,我们可以看出,林冲的性格之中还有善良安分、逆来顺受的一面。】
楚棠将关键性格标红,水镜下,施耐庵轻摇着头道:“林冲此人,不似鲁达洒脱,位、家、情将之一一绑缚,要挣脱,却是不那么容易的。”
另一边。
罗贯中对老师不吝夸耀:“老师笔下之林冲当真真切至极!其言其行虽令人急令人叹,然细想却又俱是人物本色,笔力精深至此,摹人警切至此,较前贤可以同笑矣!”
苏州。
金圣叹一展折扇,悠然道:“熬得住,把得牢,林冲这几回内容,真真是将这六字道尽了。”
汉朝。
司马迁极快速地记下几处关键,林冲这个人物写得好,水镜里不时出现的文段也笔尽其妙,他觉着对自己的修史倒极有裨益,是以早已铺开纸笔,只待留记,此时听了楚棠的话,便道:
“心字之上。利刃高悬,是为一忍。此刃,不向己身,便向他人。后文又有林冲买刀寻仇并手刃仇敌一节,可见其人也未必惯是逆来顺受。”
他搁笔,对后面的情节愈发期待。
作者有话要说:
1.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
2.嫫母衣锦,西施负薪。——李白(前面出现过)
3.熬得住,把得牢同样是金圣叹原话。
第124章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4
◎金圣叹:我也出名了◎
【除了以上两点之外,林冲身上还有哪些特性呢?请大家继续看文本总结。】
由于接下来的内容集中在课文上,楚棠便将重心挪回原文,众人也终于得以真正心无旁骛地细品被后世誉为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放出的情节正是陆虞侯等人来李小二店中吃酒,顺便密谋谋害林冲这几段。
陆谦这人是早在众人心里挂上号的,此时见他又出现,许多人当即便毫不留情地带上几分嫌恶。
中唐。
刘禹锡一看到这个名字就气不打一处来,“这陆谦,当真是贼心不死!都到沧州地界了,还如此阴魂不散,想要赶尽杀绝。”
“想要赶尽杀绝的岂止是陆谦?”柳宗元摇首,“若非那高衙内仍存诡心,何至于一再迫害?况高俅本便授意差拨于野猪林杀害林冲,不想却为鲁智深所救,目的未达,他岂肯善罢甘休?”
但凡奸人行恶,不见败亡即不止也。刘禹锡也懂得这个道理,在心底认同了好友的话:“看来那差拨虽然当面迫于形势,应了鲁智深不再为难林冲,但心下始终怀恶,怕不是……”
话音一顿,两人像是同时想起什么似的,猛然抬头:“高俅既遣人追杀林冲,先前搭救林冲的鲁智深岂非亦危矣?!”
那两个差拨必然是将一路情状叙述详备了的!
想到这里,二人心中不禁有些担忧起来。虽是书中人物,然而鲁智深侠肝义胆、豁达豪气的形象已经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况先前看了影像,那般活灵活现的人物便在目前,很难再将其看作是虚笔。
不知不觉间,两位诗人也代入了小说的情境。
另一边。
白行简恍然大悟一般长哦了一声:“原来先前叙述一番李小二的旧事,不为闲笔,亦不为渲染林冲热肠,而是为后面这一遭偷听!曲折至此,可谓平地生波而又叙得自然,果真是好笔!”
元稹也笑:“便说是匠心独运。你看他叙陆谦等人来到店中,分明俱在胸臆里,偏故作遮掩,真让人如观戏一般顺眼去看,处处生疑。此书流传甚广,并非没有道理。”
中唐时期,文学尚俗的倾向进一步明显,元稹也曾涉笔传奇之作,对各种笔法亦颇有心得,此时一见文本哪里有不明白的?对着这别出心裁的文字赞不绝口。
三国。
曹丕等人亦觉得妙极,魏晋之时不似中唐,无论志人志怪,亦不过粗陈梗概而已,及至中唐白行简、李朝威等一众传奇名家并起,文言小说才臻至成熟。连白行简等人都觉《水浒传》笔致精细腾挪跌宕,更何况是曹丕?
他将水镜上的几段文字默默品了一回又一回,愈品心中愈是振奋:“不说两人同入而说‘一人闪将进来’,‘随后又一人闪入’,笔笔清晰,又暗合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