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54


才,还能从民间提拔底层人士,他却不能直接用。

这样没办法。

毕竟……

你大汉有多少书籍?

你大汉的读书人有多少?

你大汉的平民百姓……读得起书吗?

还是先老老实实发展造纸术和印刷术吧,等书籍的数量上去了,再想着多开学堂、搞科举制。

但大规模地推行科举制做不到,小范围内搞搞“试点”却是可以的,由朝廷出钱在洛阳修学校,让学生们学朝廷出的教材,就像天幕上的学校一样,先试试看能不能培养一批人出来。

……然后送去“考试”。

选官选官,自然是要选有能力的。

刘秀拉着一众大臣开了一次又一次的会议,最终将这项“政策”定了下来。

他也做着“天下英才尽入我朝中”的梦想。

另外就是“东汉幼儿园”的问题,刘秀愁得不行。

天子来不及长大就死了,好不容易长大刚把权夺回来又死了,这样连着几代人,他大汉不亡才怪。

外戚、宦官、士族,怎么可能一直对老刘家忠心耿耿?他们不趁机把控大权、不争权夺利,刘秀都要骂他们废物。

可是寿命这个东西……

“重视医学,多养好医生。”

“好好养生,不得沉迷酒色。”

“娶家族普遍长寿的女子。”

……

刘秀想着从外力来改变他后代短命的境况。

民间百姓就如同大秦和西汉的百姓一样,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天幕上学一些有用的东西,改善自己的生活。

虽然和那个世界天差地别,但能前进一步是一步嘛。

“某某村在搞那个什么窑烧炭,你们知道吗?”

“用窑烧炭?”

“也是跟着天上说的造的。”

“他们村要是能烧出好炭,以后打算做炭村吗?”

“他们怎么不烧陶瓷?”天上不也教了?

“我们这边不适合烧陶瓷吧……”

“我听我舅说,他们那边在改良烧制陶瓷技术,也许过不了多久,就能在集市上看到了。”

“啧啧,聪明人就是比咱会动脑子。”

东汉末位面。

嗯……

司马家是不要想上位了,什么“司马代魏”、“三家归晋”,就算曹操一时脑子进水肯放过司马懿,曹丕也不会放任司马家活着。

何况还有东吴和蜀汉。

然后就是东吴、蜀汉的荆州之争。

诸葛亮和刘备可是早就盯上了这个地方,在已知的前提下,关羽身死、荆州归吴、刘备战败、永安托孤这些事都不会再发生。

但江东纵火团也不是吃素的,你刘备想要荆州,问过我东吴的意见了吗?你不想死在白帝城,那给你换个风水宝地好不好?

再有,孙刘曹三家也非常在意他们的继承人问题。

刘备还好,历史喵可没说他的儿孙有什么大问题。

曹丕就很郁闷了,怎么他的子孙后代也和刘家一样,莫非这是他夺了刘氏江山的报应?不不不,我曹丕不信因果报应!

至于孙权……他气得不行,父辈再兢兢业业地干活有什么用,子孙废物啊!那怎么办?多生点儿子,从中挑过能干的培养吧。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大力发展军事和经济。

改良火药、制造火器,大规模投入战场使用,这可比火烧曹操大军爽多了。

多种地,多产粮,生产能卖钱的器物,鼓励商业发展……

建学堂,多印刷书籍,培养有用的人才……

……

三方争霸,战火连绵,非要斗到你死我活,直到只剩下最后一个为止。

三足鼎立的局面不会持续太久。

但最终会是哪家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建立大一统王朝,没有人知道。

大家都在为了那么一个可能竭尽所能。

最苦的从来都是百姓。

只是司马家不能上位,也许就没有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没有历史书上都说不清楚的南北朝。

待孙刘曹三家中的一家一统天下之后,休养生息、劝课农桑,到那时百姓的日子会过得稍微好一些吧?

能够少死很多人吧?

作者有话要说:

本文里我不会推演魏蜀吴三家的结局,也不会推演平行时空的南北朝位面将会怎么发展

是的,因为作者没有这个脑子

第92章 天幕之下二修

隋朝位面。

和想要搞科举制而没有条件的汉朝不一样,隋朝改良了造纸术和印刷术后,根据后世唐朝和宋朝的科举制完善了科举制,在推行之初就用上了糊名制和殿试制度。

又将原本盖好的地方制度:州、县两级制改为了后世的省市区县乡镇村组,重划了全国地图。

也不是没有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但杨坚坚持了下来。

笑话,他大隋都二世而亡了,还能比这更差吗?

不能。

所以他想搞什么就搞什么,没准还能延续大隋的命数呢哈哈哈哈哈哈。

这何尝不是一种发疯文学。

杨坚也算是跨越时空与嬴政有了相同的感受,二世而亡啊。

所以胡亥没了,杨广也被送下去陪他。

那大隋的继承人怎么办?

杨坚夫妻也是头疼得很,把杨勇提到面前好生教导,让他学习后世的帝王,都说汉承秦制,你看看人家唐朝是怎么承我们隋制的!

“如果勇儿……那就从孙辈里挑几个从小教导。”独孤皇后对杨勇始终是有些不满,并不只是因为杨广从中挑拨。

杨坚点头表示赞同。

儿子不行就养孙子吧,总不至于一个适合的继承人都挑不出来……吧?

比较麻烦的还是隋末唐初那一堆造反的人,以及建立了李唐天下的李渊一家。

按理来说,杨坚是想直接把人给处理了。

但……

他扶额,哪能这么容易?

他要是想动手,那些人必定联合起来反他,大隋才刚刚建立,马上再起战乱,和原本的结局相比又有多少区别?

一世而亡比二世而亡好听吗?

那些人也不是傻蛋,一个个赶紧给杨坚上书认罪,指天画地地发誓自己反叛都是被杨广逼的,如果是陛下您当政,我一定老老实实做大隋的臣子。

杨坚也忍了下来,双方虚伪地表演君臣情。

只是从此这波人再也没有去过大兴城。

毕竟韩信和彭越等人的前车之鉴在那里呢!

于是隋朝的百姓过上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安生日子。

不打仗,生命安全有一定保障。

有地种,朝廷减免赋税、改良农具,多少能吃上饭。

朝廷鼓励生育,鼓励寡妇再嫁。

朝廷兴建学堂,让低层的百姓也能读书、考试,有了上升的渠道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