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13


迁至昭国?

我并不会逼迫蔡公为昭国效力,蔡公亦可在昭国治学游历,仲宣到时不妨劝说一下蔡公,既来之则安之,至少昭国能保和平安宁。

蔡公不是想将汉史修完吗?汉廷那边大量的藏书典籍都已送过来,难道不是在昭国更适合做此事?”

这番话说得颇有道理,王粲点头应承了下来,等到离去之时,王粲才觉得有哪里不对劲儿。

他最开始不是反问这位昭王是不是强行将蔡公一家人带过来,对蔡公进行了逼迫利用?

结果最后怎么还答应这位昭王,劝说蔡公安心留下来了?

王粲觉得,自己好像被套路了。

翌日,田英亲自来到了王粲居住的地方,对王粲的病进行了诊治。

而杨秋此时却在为两件事情惊奇,一件事情是蔡文姬亲自前来,送出了李儒写给她的信件,另一件事情则是华佗竟然这次也来了。

她早就想把华佗招揽过来了。

但华佗这人神龙见首不见尾,这种天降好事儿,杨秋决定之后亲自去见对方一面,想办法将此人留在昭国。

不过在那之前,先得好好招待突然到来的蔡文姬,这可真不容易,前几年招揽,直到现在才有结果。

“文姬,李文优先生可对你说过什么?”

一边看着李儒写给她的那封信,杨秋一边对着下面坐着的蔡文姬闲聊了起来。

要知道这一次,李儒可是写了一封很有意思的信,杨秋觉得李儒肯定也对蔡文姬说过一些有意思的话。

不然李儒不会将这封信交由蔡文姬保管,最后让蔡文姬亲自送到她的面前。

“文优先生问了我对芮姜逐子此事的看法。”

蔡文姬此言一出,杨秋瞬间笑出了声,没想到李儒对蔡文姬的考验竟然是这一个故事。

西周初年,有一个诸侯国名叫芮国。

当时芮姜是芮国国君的母亲,因为厌恶儿子宠妾太多,所以直接将自己这个儿子驱逐出了芮国,然后当时的芮国国君芮伯万就逃亡到了魏国。

这个时候,秦国觉得芮国现在空虚,打算趁火打劫,出兵攻打芮国,但由于对芮国太过轻视,所以秦国这一次出兵大败。

秦国计划失败之后气不过,就联合了周天子部队攻打魏国,把芮伯万抓住之后,想要让周天子管理这件事情。

但是周天子不想管,于是秦国就打算要挟芮国,利用芮伯万逼迫芮国,但此时的芮国已经另立国君。

可惜的是,秦国后来实力强盛一些,强行将芮伯万送回去废掉了新立的新君,后来芮国成为了秦国的附庸。

“那么文姬究竟是如何回答的?此事非常有意思,文姬能在这件事情当中看到什么?”

第135章

“芮姜能逐子,只因芮国国内,芮伯万这位国君势力要弱于支持芮姜的势力,故一国之君方能被逐。

但秦国却支持芮伯万这位国君,而支持芮姜者为另一批势力,最后两方势力相斗,秦国因强大而获胜,芮伯万遂重为国君,但芮国自此沦为秦国附庸,后更至消亡。

此事非单纯母子不和,亦非芮国国君宠妾过多,实乃秦国一方势力与中原一方势力不合。毕竟芮国地理位置重要,秦国与中原诸侯皆欲控制此地。”

嗯,真相差不多是这个样子,毕竟年代太久了。

但任何事情都是利益之争,从利益之争看史书是绝对不会出错的,表面原因都是做做样子,深层次的利益不会明显写出来。

不过,李儒要的绝对不会是这个答案。

“文姬这个答案,文优先生应该觉得还不够吧?”

蔡文姬想到当初和那位先生谈话时候的内容,她被对方步步紧逼,直到最后终于失去了体面,然后狼狈地说出了那一个她已经明白的答案。

“没错,文优先生质问于我,若心有欲望,不满现实,却又犹犹豫豫,那还不如做一个温顺的女郎,顺从世间的规则,何必如此逃避现实!”

是李儒做得出来的事情,杨秋收到的那封信比这话还要狠。

不过现在先解决蔡琰的事情。

“所以文姬最后如何作答?方能使文优先生愿让你送信,想必你最后那一个答案应是令他甚为满意。”

这个答案一问出来,蔡文姬挺直背脊,用一种坚定的声音回答了自己的答案。

“顾虑过多,患得患失,必定自找麻烦,自寻死路。欲行何种路,从开始便应知此路有多少危险、多少阻力。

然而过去数年,我却一直陷于此种状态之中。唯一坚定之事,便是退了婚,却不能坚定地来昭国。

既惧父亲伤心,恐家族蒙羞,又忧未来后悔,有野心却并不坚定。故而文优先生直接指出我的弱点,认为我未来根本不堪大用。”

这倒不是蔡文姬一个人的问题,世间诸人都有牵绊,都有弱点。

只是李儒的逼迫应该是让蔡文姬认清现实,不要再犹犹豫豫下去。

果然,蔡文姬接下来说出的那段话直接表明了她的决心,这也是她当时回给李儒的答案。

“我知问题所在,故而后来我告知文优先生,权力之争,本就你死我活,如同芮姜逐子,父子、母子、兄弟、姐妹,若目标趋同时,自然为盟友;若成阻碍,皆可抛弃。

我所走之路,若父亲不支持,家族不支持,那我便叛出家族,此乃我所选之路。

大王,我愿参加今年昭国秋季考试,还请大王予我一个机会,琰感激不尽!”

这话说完,蔡文姬上前一步站在大堂中央,随即行了一个最隆重的礼仪,表明自己的决心。

杨秋看着蔡文姬坚定的样子,心中不由得叹息。

李儒果然是个激进的人,他知道杨秋对蔡文姬看好,所以就逼迫蔡文姬认清现实,从来没有两边讨好的事情。

要做,那就要准备好最坏的结局,要么就不做,安安稳稳的做一个贵女,这是李儒让蔡文姬想清楚的事情。

不然,在政治上犹犹豫豫,妥协退让,还不如做个富贵闲人,又何必走上这样一条危险的路。

“所以文姬已经与蔡公谈好了吗?”

“我已告知父亲,当然,父亲同不同意已然不重要。

我既已有所选择,父亲同意则皆大欢喜;若父亲并不支持,那我便让父亲将我逐出家族,以免牵累于他。”

这一番果决坚定的样子,令杨秋感到欣慰,若是蔡文姬一辈子妥协于家族,那估计只能做一些清闲的礼乐文教官位。

但既然有这样反抗的决心,那蔡文姬在官场上就大有可为了。

不过,李儒绕了这么大的弯子,还专门提点了蔡文姬,目的当然不只是让杨秋收拢一个人才。

这位唯恐天下不乱的家伙在信件当中先跟杨秋聊了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