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79


得听你哥的话,别给你哥找麻烦,知道吗?”

这小子一听朱高炽要留在京中念书,过几个月才回北平,于是也撒泼耍赖地不走了,就要留在陪大哥。

虽然很不爽,但朱高煦还是点点头,对臭爹说:“我才不会给大哥找麻烦呢。”

臭爹你就是羡慕我能陪在大哥身边,哼!

臭小子的表情让朱棣看得牙痒痒,用力揉了一把他的头,把头顶扎的小揪揪都揉散了。

父子两你瞪我我瞪你,谁都不服气谁。

看着仿佛上辈子有仇的两人,朱高炽站出来挡了挡,“好了爹你快走吧,再晚一点就误了吉时了。”

闻言朱棣这才不舍地摸摸儿子脑袋,转身上了马,一抖缰绳,最后看了两个儿子一眼,扬声道:“出发!”

马车车窗,徐妙云探出头,直到看不到府门口的身影了,她才停下挥手,重新坐回车内。

本来徐妙云是想留在京城陪儿子的,但朱高炽还是让她先回北平,看着点朱棣,北平事务多,朱棣性情急躁,有他娘在,朱高炽也放心不少。

等到车队看不见了,朱高炽这才牵着朱高煦的手,“走吧,咱们也是时候进宫了。”

宫中、王府都能住,朱高炽觉得住宫中更方便上下学,住的不习惯再回王府也成。

第85章 第85章 一大早哪来的犬吠声

大本堂是洪武年间皇子们读书的地方, 位于皇城的东边区域,距离太子东宫不远。以前朱高炽进宫玩,时常去大本堂附近闲逛,找十二叔玩耍。

皇子们在十五岁前都要在大本堂学习文化知识, 十五岁后就要开始接触实务, 出宫建府, 为成婚和就藩做准备了,所以无需再来大本堂报道。

朱高炽奶团子时期玩得好的八叔和十二叔如今都到了出宫建府的年纪, 八叔潭王年底前就要到封国就藩了。

除了未成年的皇子们,东宫小皇孙,还有一些得了皇恩的皇亲贵族子弟也在大本堂读书,除此之外, 还有些国子监生、大臣家的子弟有幸被选上, 以皇子们的伴读名义在大本堂蹭课。

总之,对一般官员子弟和普通学子来说, 进入大本堂读书就是一种无上荣耀, 哪怕是个伴读去蹭课的,那也是蹭了一身的金光环, 比在国子监读书更能光宗耀祖, 前途光明。

大明自建国以来就缺人才, 朱元璋又是从饭都吃不起的贫农一步步走上来, 早些年吃过不少没文化的亏, 在教育这块, 朱元璋可说是相当重视了。

虽然老朱嘴上爱骂文官, 觉得他们虚伪,动不动就要文官们掉脑袋,但老朱对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还是欣赏的, 对读书人他也是有一层滤镜在的,像那种读书好、内心纯粹、忠于大明的人才,老朱还是非常喜欢的。

哪个儿子读书好,老朱听了都要高兴一下,得空去大本堂考校功课,谁表现优秀也能得到老朱大方的赏赐。

对于洪武年间出生的皇子来说,要想让他们父皇多看一眼,那就要读书好,或者文武都表现优秀。

反正念书念得好的就能多得老朱的喜爱。

和大哥朱标是没得比了,但其余兄弟里,努努力也不是不能比个高低。谁还不是洪武帝的儿子了,谁比谁差了。

哎,所以说兄弟多了也恼火。

光是争夺父亲的注意力就够麻烦的。

要不是有个朱标稳稳立在那儿,还有秦王、晋王、燕王这样彪悍的兄长拦在前边儿,不然,大明光在夺嫡这事儿上就能掰扯好久。

当然,他们不敢,最主要的还是怕朱元璋。

连朱棣都不敢在他老爹眼皮子底下搞太多小动作,一开始听到造反两个字都要腿脚发软,恨不得捂住朱高炽眼睛,不敢多听他心声,就更别提后面这些兄弟了。

大本堂一共有三个大殿,正中的主殿是先生授课的地方,空间宽敞,两侧几扇大门,夏季炎热时全部打开,通风采光都极好。

整个主殿学习区域也分前中后三个座区排序。

年纪大点,表现又好的就坐前区,后区就是刚入学

年纪小的,或平时表现不好,考试成绩较差的。

中区坐的人最多,多是年纪到了该‘升班’了,表现也尚可的皇子们,还有就是入大本堂伴读的学子们。

这就跟现代按成绩排座位一样,谁学霸谁学渣,只看座位区次就一目了然。

宫里的皇子们大多六七岁左右就进入大本堂读书了,六七岁之前的启蒙阶段就由各自母妃找人负责。当然,大本堂也有负责幼童启蒙的先生,不过不在主殿上课,而是在主殿旁边供学子们休息的偏殿,找了其中一间书房用来启蒙教育。

大本堂的老师都是朱元璋特意搜罗的名师,启蒙的先生也是有真才实学的年轻先生,多是从国子监毕业的。

所以宫里娘娘们都是把儿子送到大本堂来启蒙的。

后宫不可有外男进入,不去大本堂找老师启蒙,那就只能娘娘们自己上,或身边的宫人上,启蒙不难,读过书的都能做,但娘娘们还是觉得大本堂先生更靠谱,术业有专攻嘛。

小皇子们大多四岁启蒙,正好也能适应一下大本堂学习氛围,等到启蒙结束,直接转到大本堂主殿读书。

小皇孙们就不一样了,都在自家府上启蒙学习,要不是这次朱元璋下旨,他们也不用来大本堂读书,王府官署里有专门负责教育的先生。

东宫也一样,官署人才比王府更多,朱雄英从启蒙开始就有专门的先生负责,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国情民生都有名师授课讲解,教育资源和朱标当年有得一比,他没来过大本堂学习。

那是大明皇长孙殿下才有的殊荣,也是朱元璋亲自下令吩咐的。

朱允炆启蒙是在东宫,和朱雄英同一个启蒙先生,也就是他亲外祖父吕本。但后面到年纪了,朱标就送他来大本堂读书,说是热闹些。

话也没说错,大本堂不但有小皇叔们,还有优秀的伴读学子,大家一起读书交流,好像学习都没那么枯燥了。

朱允炆越来越适应,如今也挺喜欢在大本堂读书的。

朱允炆性子本就内向安静,甚至是有些怯懦的,朱标也是希望他多几个同窗,交几个志趣相投的好友,性子能变得外向些。

从小因为吕氏的严厉,朱允炆就没在学业上怠慢过,后来进入大本堂读书比从前更加刻苦,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连朱标都觉得过了,还数次叮嘱吕氏私下劝着点,别因此伤了身子。

不提其他人心中所想,朱标出发点是好的,后面也发现朱允炆比从前更自信一些了。

朱允炆入学第二年就破例升入中区,时常得到大本堂几个先生夸奖,学堂里也有同窗恭维讨好,这自信心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