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17
“红薯本来就该比玉米产量高得多。这是第一年,红薯的个头太小了,只有小儿拳头大小。等以后选种育苗,种出大个头的红薯来。产量至少翻一倍。”
这骄傲如花公鸡一样的模样,怎么看怎么顺眼。
姜韶华嫣然一笑,继续低头忙活。
不远处,传来阵阵惊呼。
姜韶华抬头一看,不由得笑了起来。原来,蔡县令正领着一堆百姓挖红薯,每翻出几个红薯来,百姓们便一阵欢呼雀跃。蔡县令也乐开了花,竟用衣角擦了擦泥,张口就咬了一口。
“蔡县令,洗一洗再尝。”崔渡失笑,忙高声提醒。
咯吱咯吱!
蔡县令嚼着甜丝丝脆生生的红薯,乐得眼睛眯成一条缝:“不用不用,土里生土里长的粮食,不脏。这红薯味道好得很。”
姜韶华也笑了。蔡县令尝得起劲,她忽然也有些馋了。
不过,身为郡主,又是姑娘家,总要矜持一些。
她笑着看崔渡一眼。
崔渡立刻心领神会,从怀中掏出一把短小的匕首,拔了刀鞘,露出薄而锋利的匕首:“这是沈工正特意为我打制的匕首,锋利得很。”
反正削起红薯皮来又快又好。
崔渡削了一个红薯,递给姜韶华。姜韶华很自然地伸手接过红薯,轻尝一口,眼睛陡然一亮:“这个好吃。”
玉米口感粗糙些,红薯就不同了,有淡淡的甜味。
在大梁,蔗糖十分昂贵,产量也稀少,只有富贵人家才吃得起。普通百姓吃盐都要省之又省,更别说糖了。红薯生吃就有这样的口感,简直是意外之喜。
“等煮熟了,甜糯香软,更好吃。”崔渡笑道:“还可以蒸着吃,用火烤着吃,油炸着吃,切开后放玉米糊里。还能晒红薯干,磨成粉做成粉条,总之,怎么做都好吃。”
姜韶华嗯一声,三五口将红薯吃完,继续挥小锄头。
红薯还有一大妙处,刨出来之后,就能称量计数。比收玉米轻松了不少。
“称完了吗?”
“别急,还有两竹筐。”
“这一亩田,竟收了这么多粮食。”
“可不是。崔公子简直是天上派来的神仙啊!”
“我们郡主才是真正的神仙。是郡主收留了崔公子,将田庄给崔公子,还令宋统领去买新粮种。现在又全力推广新粮。如果当日崔公子去了朝廷,还能有今日这样光景吗?”
“那是。崔公子做出的新式辕犁,才一年功夫,南阳郡百姓就都用上了。朝廷推行得怎么样?”
“嘘,别碎嘴了。快些瞧瞧,崔公子的册子上到底记了多少?”
这么多人团团围着,有资格站到郡主身边探头看册子的人,一个巴掌都数得过来。
陈长史十分霸气,占据了最近的位置。冯长史也没客气,同样离得近。杨审理没那么近,但是个头高有优势。
陈瑾瑜就有些吃亏了,垫着脚尖也看不清。就听身边的马耀宗激动地喊了一声:“一千八百斤!”
“十八石!整整十八石!”
陈瑾瑜忽然觉得眼有些热,用手背抹一把眼睛。
姜韶华站在最中间,在众人激动的叫嚷声中,灿然一笑:“红薯丰收!传本郡主的话,今晚田庄设宴庆贺!”
第240章 丰收(二)
田庄里种了两千亩红薯。
今日数百人躬身弯腰忙了一整天,将两千亩田的红薯都刨了出来。收出来的红薯堆放了一处又一处,像山脉延绵。
一亩田少说也收十四五石,多的高达二十三四石以上。以十亩田算来,平均产量是二十石左右。
这样的大丰收,简直令人喜悦至癫狂。
郡主下令设宴庆贺,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合适。
唯有蔡县令,大着胆子进言:“郡主,红薯我们稍微尝一尝滋味便可。几百个人放开了吃,得吃掉一亩田的红薯。还是都留着做种粮吧!过个一两年,南阳郡种的到处都是,那时候想怎么吃就怎么吃,天天吃也无妨。”
姜韶华对勤勉的蔡县令素来客气礼遇,闻言笑道:“蔡县令说的也有道理。来人,抬一筐红薯去厨房,今晚大家都尝一尝便可。”
蔡县令见自己的意见被郡主采纳,心里舒畅,忙拱手谢恩。
姜韶华和颜悦色地笑道:“又没外人,不必这么多礼。大家伙儿都忙了一天,一定累得很,都回去歇一歇,换了干净衣服再用晚膳。”
蔡县令笑着应道:“说来奇怪,在田里忙了一整日,臣竟然半点不累。”
六十岁的闻主簿笑呵呵地接了话茬:“可不是?臣这老骨头也不累。”
众人都笑了起来。
可不是么?这样的大丰收,令人振奋难当,哪里还会觉得疲累?
晚上的红薯宴,也令众人开了眼界。
在崔渡的指点下,厨房蒸煮炸烤,做了许多道红薯美食。
陈长史吃着绵软甜糯的红薯,连连称赞:“好!好!好得很!这红薯蒸熟后十分绵软,便是上了年岁的老人,吃着也无碍。”
冯长史也赞不绝口:“更妙的是,这红薯还是甜的。百姓们平日难得吃到甜食,这红薯既能裹腹,更是美味。”
相比玉米,红薯的口味显然更受众人喜爱。
不过,玉米也有红薯不及的优点。
“玉米便于储存。”崔渡笑着说道:“晒干存进粮囤,一两年都不会坏。红薯就不成了,最多存放一两个月。挖地窖存放,可以多存放一段时日。要长期存放,得进行加工。”
姜韶华听得入神:“怎么加工?操作起来复杂么?”
“法子不难,学一学就会了。”崔渡半点没有藏私的意思,侃侃而谈道:“最简单的法子,是洗干净切成片晒干,和晾晒菜干差不多。还可以将红薯磨成粉,红薯粉也能存放很久,和面粉掺在一起做馒头。红薯粉之后再做成粉条,可以做菜,也能当做主食。”
同席的都听得津津有味。
蔡县令直接拿出一个本子,将做法都记了下来。
陈长史看在眼底,颇觉欣慰。想当日,郡主破格提拔一个师爷做县令,众人面上不敢多说,私底下没少说嘴。还有些不太中听的,说什么郡主年少无知胡乱用人迟早要后悔不迭。
现在瞧瞧,郡主的眼光是何等精准锐利。
这位师爷出身的蔡县令,做事之用心勤勉,足以令所有县令汗颜。
……
接下来两日,田庄里依旧忙碌。红薯收上来了,要称量计数入粮库。地里的红薯藤蔓也要收拾处置。
这些琐事,崔渡吩咐下去自有人去忙活。他要做的,是教导十四县来的百姓们种新粮。
如何选种育苗,怎么耕种施肥,如何除草除虫,都是学问。
姜韶华闲着无事,每日也来听崔渡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