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76
年多来,山匪被剿灭,蔡县令勤勉治理,带着百姓种药采药开荒种田。现在总算是能填饱肚子了。不过,离富裕还有一段遥远的距离。想晋为中县,更是难之有难。
大梁对上县中县下县的划分,有严格的规定。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百姓人口要达到一定的数量要求。
可郦县就是再使劲发展,百姓再努力生孩子,人口也没法子暴涨。孩子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至少也得十几年。
现在可好了。汤家去北方旱灾严重的郡县推广新粮,随行的亲卫营悄悄招纳饥民流民。这都是现成的壮年啊!
王府还送了钱粮来,只要养几个月,地里的玉米红薯就能收获。到时候,还愁养活不了几百个人吗?
“陈长史冯长史对大人真是青睐有加。”主簿大拍马屁:“有这等好事,第一一个就想到我们郦县。”
“正是,我们可得好生安顿百姓,千万不能出什么岔子。”县尉迅疾接过话茬:“要怎么做,大人只管吩咐。”
莫县丞也被差遣惯了,主动请缨:“大人只管差遣。”
蔡县令仔细想了想道:“两位长史将第一批饥民送来我们郦县,一来是给我们充实人口。二来,定然是要我们做出个样子来。以后饥民一批批地来,不可能只给我们郦县,其余诸县也要接收百姓。所以,我们要将这件事做得又快又好,不能出乱子。”
“这些饥民初来乍到,心里定然恐慌难安。所以,不能打散安顿,划出一片空地来,给他们搭一些简单的草屋,暂且住几个月。”
“盖草屋的事,就请莫县丞领下。记住,不用怎么讲究,能遮风挡雨就行。招募百姓来帮着一同盖屋子,要在十日内盖完。县衙出十日的粮食。”
莫县丞拱手领命。
蔡县令对县尉道:“你去点一半衙役,这些日子暂且和饥民同住。防止饥民中有人胡乱闹事,或是随意逃窜。”
主簿当然也有差事。蔡县令吩咐道:“你去接收王府的钱粮。按着饥民的人口,算一算一日要多少粮食。以后每日去发粮食给他们。”
至于蔡县令自己,则亲自去接收饥民。
蔡县令生得干瘪黑瘦,相貌丑陋,穿上官服,也没见多少七品父母官的气派,倒是有一股说不出的猥琐之气。
不过,郦县上下人人都对蔡县令心服口服。再也没人挑剔蔡县令的长相。
护送饥民来的,是亲卫一营里的陶大。
陶大领着一队精兵,五十个汉子个个身高力壮膀大腰圆,腰间配着长刀身后背着弓箭,还有一匹匹高大神骏的战马。
相形之下,一旁的饥民个个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神色萎靡颓唐,脚下轻飘飘的,一阵风过来就能吹倒一片。
“蔡县令,”陶大一张口,声音像洪钟一般嗡嗡作响:“俺奉令将人给送来了。”
蔡县令忙笑着上前,拱手道谢。
陶大是出了名的憨货,不怎么通晓人情世故。不过,他天生力气大,打仗时冲锋陷阵,以一当十绝不为过。军营里以武为尊,陶大又有秦统领护着,郡主格外青睐,谁见了陶大都要客气三分。
陶大笑道:“俺是奉命办事,蔡县令要谢就谢郡主,不用谢俺。”
然后转头高声道:“这是郦县的蔡县令,从现在起,你们就是郦县百姓。快些来见过你们的县令大人。”
饥民们一阵骚动。其中一个男子,鼓起勇气站了出来,颤抖着问道:“大……大人,我们以后住在何处,有没有饭吃。”
这个男子一张口,便有第二个第三个站了出来。
“大人,我们不求别的,只求能有粮吃能活命。”
“什么重活累活,我们都能干。只求大人给我们全家一条活路。”
“我给大人磕头。大妮二妮过来,给大人磕头。”
没等蔡县令反应过来,人就哗啦啦跪倒了一片,争先恐后地磕头。
这些饥民,都是遭遇了两年干旱的可怜百姓。在家乡活不下去,抛家舍业地逃荒。秦战当日挑人的时候,和陈长史的想法不约而同,挑的都是有家小妻眷的男子。
为了妻儿老少都能活命,他们咬牙签了卖身契,走了几百里路,到了完全陌生的地方。
从这一点来说,他们都很有勇气。
蔡县令上前,一一扶起跪着的饥民,神色郑重地说道:“你们都起身,听我说。”
“这里是南阳郡郦县,我是这里的县令。买下你们的是南阳郡主,给你们地方住给你们粮食吃让你们有活路的,也是郡主。”
“你们要记着郡主的大恩大德。以后在郦县落地生根好好种地过日子,就是报答郡主了。”
饥民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大人,我们以后还有地种吗?”
蔡县令笑了起来,黑瘦的脸孔像朵老菊花一般舒展:“当然有。不过,得自己开荒,开出来的田地一半归县衙,另一半归你们。粮食种子县衙来准备,在种出粮食之前,有人每日给你们送粮食。”
饥民们愣了片刻,忽然爆出喜极而泣的哭声,再次跪下磕头:“谢谢蔡大人。”
蔡县令忙道:“这边是王府的方向,大家给郡主磕头谢恩!”
第306章 安置(一)
饥民们听着蔡县令的指挥,换了个方向,咚咚咚磕头。参差不齐地喊着:“多谢郡主!”
陶大等亲卫看在眼里,都对蔡县令佩服不已。
南阳十四县,郦县一个倒数前三的赤贫下县,这三年来一步步发展改变,已经脱离贫困,甚至比一些中县还要强得多。这都是蔡县令的功劳。更令人称道的,是蔡县令当差的用心勤勉和对郡主的忠心忠诚。
便是眼下,蔡县令也没忘了替郡主拉拢民心。怪不得蔡县令被誉为南阳第一县令哪!
蔡县令温声对饥民们说道:“县衙已经给你们划出一片空地,莫县丞在领着人给你们盖屋子住。在屋子建好之前,你们便先暂时借住在郦县百姓家中。”
“现在每户出一个人过来,将一家人的姓名年龄籍贯都说一说登记下来。”
这些饥民,有的是同村同乡彼此相识,更多的是逃荒路上结伴同行的。便是原本不熟悉,这一路行了大半个月,彼此也都相熟了。
蔡县令这般亲和,饥民们紧绷惶恐的心也平复了不少,各家基本都出男丁前去登记。其余人或垫脚张望,或凑在一起窃窃私语。
“这位蔡大人,真是好官,说话和气,还亲自动笔。”
“可不是?我这辈子,还从未见过这样的县令大人。不对,是听都没听说过。”
他们这些升斗小民,平日见了县衙的衙役都得噤若寒蝉退避三舍。哪里想到,这世间还有蔡县令这等亲民不摆官架子的好官。
蔡县令亲自动笔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