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84


的天子,默默品味着亲娘话语中暗藏的深意,不知为何,额上冒出了一丝冷汗,良久才低声道:“皇祖母一直对我疼爱有加,如今我初登基,要倚仗祖母之处更多。”

说句刺耳难听的大实话,便是要过河拆桥,也得先过了河才行。

现在他这个天子刚登基,自己的真正班底就是几个嘴上没长毛的伴读。想掌控朝堂,得重用安国公,得倚仗郑太后压住王丞相。

哪有先拆桥的道理?

再者,大梁以孝治国。郑太后的身份摆在这儿,他这个长孙,得代父尽孝,做给天下人看。

李贵妃也有些后悔失言,清了清嗓子说道:“这是当然。你得好好孝敬你皇祖母。”

母子两人对视一眼,便将话题扯开。

“今日登基典礼感觉如何?”李贵妃轻声笑问。

“之前就演练过两回,今日一点都没出错。”太和帝低声道:“我今日第一回 坐到龙椅上,激动得很,好在忍住了没失态。”

“今日忙了一整天,你一定倦得很,”李贵妃柔声道:“早些安置歇了吧!明日还有大朝会。”

太和帝点头应下:“母后也早些去歇息。”

……

此时,姜韶华正在景阳宫里和郑太后说话。

“今日一过,哀家的心也就定了。”郑太后欣然叹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太子登基,坐稳了龙椅,大梁的人心也就安定了。”

改朝换代,历来伴随着动荡难安。平州大乱,和太康帝的驾崩离世不无关系。

只是,太和帝运道着实不佳。以她前世的记忆,震惊大梁压垮百姓的蝗灾噩耗,很快就要来了。

姜韶华心中无奈长叹,面上却露出欣喜之色:“娘娘说的是,我早就盼着这一日了。”

郑太后伸手拍了拍姜韶华的手背,目光愈发慈爱:“你是个好孩子,没辜负你祖父的期待厚望,也没令哀家失望。”

姜韶华深谙郑太后的心思,说出口的话格外顺心合意:“我一个没及笄的黄毛丫头,能挺直了腰杆站在金銮殿,都是太后娘娘撑腰的缘故。百官们倒是想刁难,看看我身后的太后娘娘,也就纷纷闭嘴消停了。”

郑太后莞尔一笑:“你这丫头,不知怎么生得这般伶俐讨喜。哀家确实为你撑了腰,也得你有这个能耐本事,才能走得稳当站得牢固。”

姜韶华抿唇一笑:“这都是向太后娘娘学来的。以后娘娘可得多多教我。”

郑太后被哄得呵呵直笑。

赵公公悄步进来,在郑太后耳边低语数句。

姜韶华离得近,耳力又格外灵敏,将赵公公的耳语听得清清楚楚。李贵妃去东宫一事,自然瞒不过耳目遍布宫中的郑太后。

“儿子坐了龙椅,做亲娘的,心里哪有不欢喜的。”郑太后扯了扯嘴角,眼里却没多少笑意:“颂儿是个孝顺孩子,以后自会孝敬亲娘。”

姜韶华笑着接了话茬:“堂兄时常私下和我说,他心中最亲近最依赖的是祖母。便是孝敬,也是先孝敬祖母,然后才轮到生母。”

赵公公在心里给郡主比了个大拇指。

瞧瞧郡主多会说话。尤其是祖母和生母两个词,用得妙极了。

论出身,姜颂是庶出的皇子。李贵妃一直都只是贵妃,天生就矮了一头不止。在郑太后面前,还能翻出风浪不成?

郑太后果然展颜笑了起来:“你这丫头,以后说话可得注意些分寸。李贵妃以前是太子生母,过了今日,就是大梁太后。册封典礼,内务府已经在准备了。明日见了她,你就得改口,可别失了礼数落人口舌。”

姜韶华乖乖应是。

在郑太后眼里,姜韶华这颗棋子实在顺手好用。对于有用的棋子,郑太后丝毫不吝啬宠爱和青睐:“都快子时了,哀家得歇下。你今晚也不必奔忙了,就在景阳宫里再歇一晚。”

能在景阳宫里留宿,代表了郑太后的宠爱和支持。这对眼下的姜韶华来说,是极其有利的事。

姜韶华笑着应下,亲自伺候郑太后安寝,然后才去安置。

前世她出入景阳宫无数次,对这座寝宫熟稔至极。此时迈着轻快的步伐进了寝室。

银朱荼白都等得困倦打盹了,推门声一响,两个丫鬟的睡意顿时不翼而飞,齐齐起身迎过来。

“奴婢已经备好了热水。”

“宵夜也备好了。”

姜韶华笑着嗯一声,吃了三人份量的宵夜,沐浴更衣,很快沉沉睡去。

一夜无梦。

隔日照例是五更起身,穿好礼服去上朝。

今天是太和元年的第一次百官大朝会,声势浩荡,百官齐至,丝毫不弱于昨日的登基典礼。

穿着龙袍的太和帝,在众人的簇拥下缓步而来,略显年轻青涩的脸孔刻意地板起,竭力展露出帝王威严。

众臣在礼部尚书的指挥下纷纷跪拜新帝,高呼皇上万岁,心里少不了唏嘘无奈。

天子确实太过年轻了。过去的一年多来,也没展露出什么过人的执政能力和天赋。放在少年郎中,也算得上出众。不过,对一朝天子来说,仅仅这样,却是远远不够的。

这位年轻气盛的天子,能坐稳龙椅吗?能弹压住众臣吗?能将郑太后隔绝在政事之外吗?能稳住大梁北方混乱的局势吗?

一连串的疑问,在众臣的心头萦绕。最终,都化为对大梁未来的忧心难安。

……

第315章 蝗灾(一)

大梁的大朝会,每个月初一举行一回。平日处理国朝大事,都在小朝会上。

大朝会规模浩大,京城七品以上的官员都要参加。广阔的金銮殿容纳不下这么多官员,低品级的官员们默默往后排,有的甚至站到了金銮殿外。

按着大朝会的惯例,众臣对龙椅上的天子歌功颂德,再启奏一番天下太平之类的废话,也就可以结束了。

太和元年的第一次百官大朝会,却被一个突如其来的坏消息扰得人心惶惶。

“幽州送来急报,燕郡里闹了蝗灾。春耕种出的青苗,被蝗虫啃了十之八九。请皇上过目。”

一份轻飘飘的奏折,送来的却是沉重无比的噩耗。

太和帝握着奏折,手背因过于用力青筋毕露。

蝗灾二字一入耳,众臣面色齐齐一变,竟不约而同地看向立在藩王中的少女身影。

这个少女,纤细窈窕,厚重繁复华美的郡主礼服映衬得肤白如玉胜雪。一双黑眸,闪烁着哀痛。

正是去岁上奏折献新粮粮种并预言过北方将起蝗灾的南阳郡主。

当时太康帝还在世,王丞相看了南阳王府的奏折,根本不屑一顾,当众指责南阳郡主是流言惑众居心叵测。

然而,这一份幽州燕郡来的奏折,却生生扇肿了王丞相的脸。也令南阳郡主成了众人瞩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