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02


日后慢慢禀报。大家先安静,听一听郡主的吩咐。”

陈长史一发话,众属官顿时住口。可见陈长史在王府中的威信。

姜韶华微微一笑:“本郡主本来有一肚子的话想说,现在又什么都不必说了。总之,本郡主没有留在京城,还是回来了。”

简简单单的两句话中,透出强大的自信和从容。

属官们听得心潮澎湃。是啊,郡主以实际行动表明了决心,京城再好,郡主还是选择离开,回了南阳郡。

郡主既然回来了,南阳郡这片天,就永远是他们的郡主。

姜韶华又笑道:“大家先散了,各自忙自己的差事。陈长史冯长史留下便可。”

属官们拱手告退,一一离去。卢郡马其实不想走,不过,姜韶华并无挽留的意思,他磨蹭了片刻,也只得走了。

正堂里只剩姜韶华和两位长史。

陈长史笑容一敛,低声道:“郡主,北方即将大乱。”

“平州军收拢的乱民越来越多,朝廷派范大将军前去平乱,平州乱军并未溃败,只将后占的三个郡让了出来。然后牢牢占据了平州。听闻平州军已多达几万人。”

冯长史长叹一声,接了话茬:“那三个郡的粮食都被掠走,壮丁也都被拉走了。饿死的老弱妇孺不知凡几。”

“刘统领几日前送回来五百饥民里,都有一些来自这三郡。听闻这三郡已快成了空城。”

实在太惨了!

这些触目惊心的真相,在战报里可能只是轻飘飘的几句话。朝堂官员们知晓,坐在龙椅上的太和帝也知道,却都无能为力。

京城离平州太过遥远,除了派兵去“收复”平州,其余鞭长莫及。朝廷也顾不上水深火热的那三郡百姓。

姜韶华心情沉重,轻轻点头:“我离京回来的路上,遇到了五六波逃荒的饥民。这是我看到的,没看到的地方,流民更多。”

“这样下去,就算熬过今年的蝗灾,明年北方也会赤地千里,良田无人耕种。”陈长史目光微暗,语气里满是沉痛。

姜韶华沉默不语。

是啊,前世北方混乱,死在旱灾蝗灾战乱里的百姓是个庞大又惊人的数字。到最后,也没人能算出具体数字。

冯长史又开始愤怒起来:“朝廷到底在干什么?除了派兵去打平州,就没做点正经有用的事情吗?”

“朝廷派了三位钦差去赈济扶民。”姜韶华定定心神,接了话茬:“当日我身在朝堂,皇上亲自开了龙口,我不便回绝,只得主动敬献了一批粮种。另外两批粮食,户部都打了白条。”

“不管日后能不能还上,这白条都得收着。日后遇到什么事了,总能拿出来唬一唬人。”

说着,姜韶华从袖袋中取出两张白条,给了冯长史。

冯长史接了白条,忍不住抱怨了一番:“就这两张轻飘飘的白条,就换走了几万石的粮食。郡主,我们是有些余粮不假。不过,眼下三位统领源源不断地收容饥民,还有汤家在外推广新粮,我们也快捉襟见肘了。以后可不能这般慷慨大方了。”

就知道冯长史要趁机发发牢骚。

姜韶华笑着哄道:“冯长史说的是,以后我再不随意献粮食了。”

冯长史也就是说说而已。只要郡主一声令下,户房上下便会听令行事。不过,郡主肯放低姿态说些好话哄他,总是令人舒心。

冯长史也就不吭声了,仔细看了白条,小心翼翼地折叠收进袖中。

“陈长史,这几个月来,南阳郡到底收容了多少饥民?”姜韶华低声问道。

陈长史用手指比划了一个数字,压低声音笑道:“三位统领做事都有章法,送回来的饥民多是安分老实的百姓,一家一家的好安顿。偶尔有些偷鸡摸狗的混在里面,各县衙也不是吃素的,逮出来砍了两个。饥民们也就老实了。”

“照这么下去,今年之内,我们南阳郡的人口至少能多两成。换在太平年月,想增加这么多人口,至少也得十来年。”

一提人口,冯长史就来劲了,兴致勃勃地说了下去:“现在各县都在领着饥民开荒,郦县开始得最早,现在已经开出几千亩荒地,补种了一茬玉米和红薯。等上几个月,就能收一茬粮食。”

当然了,新开的荒地,粮食产量肯定低,也比没有的强啊!

姜韶华眼睛亮了起来,笑吟吟地说道:“这可真是太好了。辛苦两位长史了。”

“不过,增长的人口,暂时不能宣扬声张。免得惹来朝廷不满。”

两位长史一起应下。

闷声发大财嘛,这道理他们都懂。

第335章 归来(二)

提起饥民,就不得不问另一件要紧事了。

“冯长史,现在南阳还有多少存粮?”姜韶华没有问金银。在眼下,能裹腹能活命的粮食,比金银重要得多。

冯长史默默算了片刻,低声说了个数字。

姜韶华眉头皱了一皱,轻声叹道:“这三年来,我们一直在默默买粮存粮。去岁新粮又大丰收。可这半年里,粮食消耗得太多了。”

冯长史反过来安慰郡主:“郡主不必担心。再有一两个月,地里就要收粮食了。今年南阳全郡种的都是玉米和红薯。崔公子去岁一直忙碌,挑选优良的粮种培育,而且,经过去年摸索,今年百姓都知道该怎么耕种。”

“今年粮食产量应该比去年高得多。到时候,家家户户的粮仓怕是都不够放粮食的。”

听听这豪横的语气。

姜韶华被逗乐了:“冯长史说的有理。有崔渡,是我们南阳郡的福气,更是我姜韶华的福气。”

家有余粮,就是她最大的底气。

陈长史目光一闪,意味深长地笑了一笑:“崔渡是郡主救回来的,这份福气,自然是郡主的。”

“郡主得想个法子,将他永远留在南阳。”

冯长史咳嗽一声,暗示意味十足:“陈长史说的有道理。崔公子和郡主同龄,今年不过十三岁。等过个三五年,也就成年了。”

姜韶华不是普通闺阁少女,听到这等暗示意味浓厚的话语,半点不羞臊,甚至笑了一笑:“此事本郡主心中有数,两位长史不必忧心。”

陈长史冯长史对视一笑,不再多言。

……

田庄里。

一片玉米田里,穿着灰色麻服的俊秀少年耐心地向一群农夫讲解。

这些农夫,依旧是各县选送来的。这样的培训班,一期约莫两个月。从去岁开始到现在,已经进行了六期。

经过培训的农夫们,回到各自的村落里,将学到的耕种新粮方法教授给其余百姓。

南阳郡全郡推广新粮如此顺利,这培训班至少要占一半功劳。

卢舍人一直陪在一旁。原本白皙俊美风度翩翩的卢舍人,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