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20
姜韶华目光一扫,叫了两人上前来:“本郡主今日要去巡查西鄂县里的新村子,马舍人,你去安排车马。汤司吏,你去找邹县令,索要户册和账册。”
两人应声而去。
且说汤有银这边,去见邹县令后,一切都顺利。邹县令早有准备,亲自将户册和账册都搬了出来。
“都在这里了。”邹县令笑道:“一共有三百二十六户,共计一千一百二十二人。哦,对了,前几日还有一个男婴出世,都登记在户册里。”
“账册也是单独立好的,王府拨的钱粮一笔笔发放,都记得清楚。请汤司吏将这两本册子都呈给郡主过目。”
汤有银自然不会当着邹县令的面翻看,拱手应下。
邹县令忽地扯住汤有银的衣袖,不动声色地塞了一个荷包过去:“郡主若有问询账册户册之处,还请汤司吏替本官周旋一二。”
汤有银如何敢要,忙将荷包奉还:“邹大人这是折煞小的了。小的承蒙大人照顾数年,如今侥幸在郡主身边当差。郡主但有差遣,小的必然尽心尽力。这荷包,小的万万不能要。还请大人收回。”
邹县令见汤有银这般坚持,只得收起荷包,口中说了一通好话,心里却隐约有些不安。
安顿饥民一事,是郦县先打的头。有蔡县令在前做了样子,其余诸县有学有样。
不过,有些事吧,实在学不来。譬如蔡县令,亲自去接收饥民,一户一户安顿心中都有数。发放口粮也格外仔细。开荒耕田的时候,蔡县令每日都去荒地里巡视指点……
邹县令自问也算是个好官了。不过,蔡县令简直就是一头孜孜不倦的老黄牛,根本不能比。
也不知郡主巡查饥民,会不会巡出什么问题来。
……
所谓微服巡查,在南阳郡里基本行不通。
姜韶华年少貌美,气度慑人,身边皆是身高力壮的亲卫,还有陈瑾瑜马耀宗等人随行。这等阵仗,不管到何处,都极为惹人注目。
姜韶华也没刻意换衣装扮,和日常一般穿戴,不疾不徐地策马进了新村落。
眼下正是农忙时节,家家户户都在地里忙活,留在村子里的,要么是幼童,要么是无力下田的老人。
姜韶华一行人一露面,几个幼童都被吓跑了,两个在门口坐着闲话的老头立刻跪下磕头。
马耀宗上前拦住,将两个老人叫到郡主面前。
姜韶华温声笑道:“两位老人家别慌张,我就是南阳郡主。”
老人心里早有猜测,此时听到郡主名讳,愈发激动,其中一个老泪纵横:“我们遭了蝗灾,没了活路,万幸有郡主收留我们。郡主就是我们的再造恩人啊!”
另一个老人也红了眼,坚持要给郡主磕头。
蔡县令开了好头,邹县令有学有样,在接纳安顿饥民的时候,反复强调是郡主的恩典。所以,在饥民们心中,郡主就是他们的天。
只从这一点来说,邹县令便算合格了。
姜韶华微笑道:“你们既来了南阳郡,就是本郡主的百姓。只管安心住下。”
然后,便问起了他们的日常起居生活。
两个老人颇为激动,见郡主问询,争抢着回话。
姜韶华听着听着,便听出一些不太对劲的细节:“你们刚安顿几个月,现在要开垦荒田,补种新粮,今年暂时还没收成。县衙发给你们的口粮,为何只有一半?”
汤有银迅速翻看账册,账册上纪录的数字,果然和老人口中的数字相差了一半。
这些粮食去哪儿了?
两个老人以为自己闯祸了,慌忙又跪下了:“郡主息怒!我们也不知是怎么回事。一开始粮食足够一家子吃的,这两个月来,口粮就剩一半了。”
“不过,我们每日去寻些野菜,掺和着熬粥,也能填饱肚子了。”
第355章 问题(二)
姜韶华按捺下心头火气,温声安抚两位老人后,又去老人家中看了一圈。
仓促盖就的茅屋,四面透光透风。现在正值酷暑天热至极,倒是无妨。等到天冷或是阴天下雨的时候,肯定凉风嗖嗖。
再看饥民们用的水井,几百人的村子里,竟然只有两口水井。每日得排着队来打水。
村子里的路也是乱糟糟的,散发着一些难闻的臭气。
姜韶华转了半日,面色愈发不善。
陈瑾瑜也忍不住嘀咕了几句:“这环境,也着实差了些。”
当然,对于被收容的饥民来说,有吃有住的,有粮种有地耕种,已经是从地狱迈步进了天堂。这年月,能活下去已经是万幸了,哪里敢奢求环境如何?
姜韶华不轻不重地哼了一声:“再去田里看看。”
到了田边,发现的问题就更多了。
一大片荒地里,农夫们或是低头锄草,或是拉着木犁开垦。姜韶华一行人露面,众人慌忙都跪下磕头。
“大家都起身。”姜韶华运足中气,声音遥遥传进众人耳中:“本郡主来看看你们,你们不必惊慌,原来做什么就做什么。”
百姓们还是又磕了几个头,才三三两两起身。一边做着手中的活计,一边悄悄转头张望。
“这就是南阳郡主吗?”
“肯定是了,南阳郡就这么一位郡主。还有,以后得叫我们郡主。”
“我们走投无路,是郡主收容我们,给我们盖屋子住,发粮食给我们,还发粮种,我们开出来的土地,有一半都归自己。天底下怎么会有这么好的郡主!”
姜韶华耳力灵敏,百姓们的低语声陆续传进耳中。她听着,心里有些唏嘘。
百姓们所求的就是这么简单。有安身之处,有地可耕种,能填饱肚子,就是最好的生活了。
就这么简单的要求,在旱灾蝗灾战乱遍布的北方,也成了奢望。
“汤司吏,”姜韶华简短地吩咐:“你去问一问,谁负责开垦荒田。为何这里只有木犁,连一头耕牛都没有。”
郡主平静的语气下,有着愤怒的情绪在汹涌。
汤有银肃容领命。他在西鄂县衙里当差十年,对县衙里所有人都熟悉得很。跑到田边一打听,便知道负责人是谁。
说来巧得很,这个人正是汤有银的堂兄。当年兄弟两个都在县衙里当差,一个大汤司吏,一个小汤司吏。
如今,小汤司吏进了王府当差,大汤司吏依旧在西鄂县衙里,领了每日来田边监工的差事。
“堂兄,郡主有事要问,你如数禀报,一个字都别隐瞒。”汤有银面色慎重地嘱咐。
大汤司吏一口应下。
到了郡主面前,果然一点都没隐瞒,将县衙里那点欺上瞒下的勾当说得清清楚楚:“邹县令安顿饥民的法子,都是从郦县的蔡县令那里学来的。不过,在具体实施的时候,难免有些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