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62
银票,让王瑾留着随意花用。
王瑾哭笑不得,要将银票塞回去,王易大喇喇地挥手:“给你你就留着。我在江南做了十几年刺史,家底丰厚。就是今年吐出来一些,剩下来的也够我逍遥花用几辈子了。不给你用,难道都留给不成器的儿孙!”
王瑾:“……”
王易一共有三个儿子两个孙子,孙子还小,看不出如何。三个儿子都是眼高手低才疏学浅擅长吃喝玩乐的主。
现在王易回祖籍,整个长房也要都随着回去。吃喝花用不愁,愁的是功名利禄前程未来。这个日后就得都靠王瑾了。
所以说,王易半点不傻,眼明心亮。
王瑾只得收了兄长的好意,再三嘱咐王易低调行事切勿张扬。王易不耐地应了,马车启程离开京城。
王瑾在原地站了许久,脑中思绪纷乱。一会儿想到王家光鲜又沉重的家主之位,一会儿想到未来身上的重担,偶尔又闪过姜韶华微微含笑的美丽脸庞。最终,化为一声悠长的叹息。
……
此时,小朝会已结束。
众臣渐渐习惯了高效率的小朝会,朝会一结束,众臣便匆匆回各自的衙门。预备着郡主随时去巡查。
王丞相特意留了下来,冲姜韶华拱手致谢:“昨日王易被放出刑部大牢,多谢郡主从中周旋。”
姜韶华温声笑道:“王丞相言重了。皇上本就有此意,我不过是说了几句话,岂能以此居功。”
王丞相正色道:“总之,郡主这份人情,老臣记在心里。日后郡主有用的着老臣的地方,只管张口。”
该领的人情要领,以后找个合适的机会还回去。堂堂大梁丞相,这点气度和胸襟还是要有的。
姜韶华微微一笑:“王丞相这么说,那本郡主也就不和丞相客气了。本郡主确实有一桩事,想和丞相商议。”
王丞相一副洗耳恭听的架势:“郡主请说。”
姜韶华道:“辽西郡的卢郡守,代刺史一职也近一年了。平州满目疮痍,人口少得可怜。多亏卢郡守兢兢业业,治理有功,如今平州百姓已经安定下来。”
“本郡主以为,卢郡守这个代刺史,也该转为正经的刺史了。不知丞相意下如何?”
王丞相眉头动了一动,看向姜韶华:“不瞒郡主,潭刺史受了腿上,一直闭门静养。如今腿伤大好,前几日还来拜会老臣。老臣正想着奏明皇上,让潭刺史去赴任。”
姜韶华不动声色,笑了一笑:“潭刺史在赴任途中摔断了腿,可见和平州犯冲。江南刺史有了空缺,不如就由潭刺史前去赴任。江南繁华富庶,比平州强得多。想来潭刺史也会满意。”
江南刺史原本是王易。王易在刑部大牢里住了几个月,一直没有处置,江南刺史的位置也就一直空着。
江南当然好。暗中瞄着这个官位的官员,不知凡几。姜韶华的势力都在北方,对南方官场没什么影响力。也没有借此要染指江南官场的意思。
潭刺史是王丞相的人,以平州换江南,潭刺史必然欣喜。王丞相也能借着潭刺史的手,整顿江南官场,为自家不成器的长子出一口恶气。而姜韶华,要的是推举卢琮上位,将平州彻底纳入麾下。
如此一来,人人都满意。
王丞相无法反对这么有利的提议,思忖片刻,便应下了:“郡主提议得好。老臣这就去见皇上,向皇上进言。”
姜韶华笑道:“有劳丞相,我还要去刑部巡查,就不陪丞相去见皇上了。”
说完,便拱手示意离去。
干脆利落,半点不拖泥带水。
王丞相看着姜韶华离去的身影,心里暗暗唏嘘。这么一个年少的姑娘,却有着顶尖政客的老辣手段。
潭刺史去王家一事,瞒不过她。之后,她迅速做出应对,去刑部大牢,放出王易,卖个顺水人情给王家。然后借此拿些实在的好处。
换了贪心之人,少不得要想一想江南刺史的位置。譬如郑太皇太后,肯定就在扼腕,没能趁机抢到这个官位。殊不知,姜韶华的做法,才最稳妥也最有利。
官场上,最忌讳贪得无厌。然而,真正能克制住贪念,拿捏住进退分寸的,又能有几人?
……
两日后,天子亲自召见潭刺史,令潭刺史去江南赴任。
潭刺史感激涕零,连连叩首谢天恩。
出了皇宫后,潭刺史立刻去了王家,向王丞相表明忠心。去了江南后,一定铲除奸恶,还江南官场安宁云云。
这一日,天子还下了一道圣旨。辽西郡郡守卢琮,治理平州有功,升迁为平州刺史。
礼部派了一位郎中去宣读圣旨,并带了官印文书前去平州。
这一大好消息,迅速传到南阳王府。
陈长史和冯长史喜形于色。
“好好好!”
“真是太好了!现在,平州名正言顺地落入郡主囊中!”
第514章 后方(一)
其实,自孙太医父子去平州之日起,平州便已是郡主的地盘了。不过,名正言顺四个字,实在太重要了。
卢琮做了平州刺史,便能真正彻底地掌控平州。以后,平州和南阳郡隔空相望遥相呼应,再借着迅速扩张的汤氏粮铺将势力蔓延开去……
“十年,”陈长史忽地低声吐出两个字。
没头没脑的两个字,也就只有冯长史能听懂了:“用不了十年,八年时间便足以令南阳郡势力覆盖北方。”
“郡主在朝堂中大展神威,各州刺史不乏眼明心亮之人,私下向我们南阳郡示好的可不少。”陈长史欣然一笑,捋了捋胡须。
冯长史笑着接了话茬:“这几个月来,前来投奔的流民愈发多了。不瞒你说,具体的数字我现在都算不清了。”
北方经历了几年的天灾,抛家逃荒的不计其数。南阳郡私下接纳流民一事,早已悄然传开。汤氏粮铺就成了流民们投奔南阳郡的最佳渠道。
南阳郡在迅速扩张,流入的人口甚至已经和原本的人口持平。总人口翻了一倍左右。也就是说,登记在户籍上的百姓数字,已经有二十万。远远超过了北方诸郡。
人口便是最大的财富。流民还在争先恐后不断涌入,其中还有许多技艺高超的工匠,有些家资的中户人家。照这样下去,南阳郡在未来的几年内,人口将会达到一个惊人的数字。
南阳郡里自有一套严格的安顿流民的规章制度。十四县县令严格执行之下,一直没出什么大乱子。不过,各种繁琐的小事数不胜数。也亏得冯长史陈长史齐心合力精明能干,郡主不在家,两位长史也将南阳郡打理得井井有条。
“亲卫营那边,一直在扩充招募新兵。”冯长史习惯性地拿出自己的小算盘,划拉几下,有些发愁:“养兵实在太耗钱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