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688
应了。
待长随走后,安国公打开木匣子,看了儿子的头颅许久。
他没有哭。都到这等地步了,抹眼泪哭鼻子毫无用处。郑太皇太后明显走了一步错棋。可现在的他,连家门都不能随意踏出一步,不能进宫,也见不到太皇太后。便是见到了,难道他还能不知好歹地指责太皇太后?
安国公亲自备了一具普通棺木,将郑宸的人头放了进去,又放了一身崭新的衣服鞋袜。
当日晚上,棺木就被悄悄安葬了。
然后,不知是谁口风不紧,悄然传了出去。
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件事很快就传到了所有朝臣的耳中。丞相党官员大肆渲染,指责太皇太后不顾朝堂法度肆意妄为。就是太皇太后党羽们,也觉得太皇太后做事不讲究。
今时今日,郑家颓废之势越来越明显,无力再挽回。郑太皇太后又是个老糊涂。太皇太后党的官员们,难道要跟着这艘破船一同沉没?
那当然不能啊!
还有什么太皇太后党啊!他们明明就是忠于国朝忠于天子的忠臣。领朝廷俸禄,为天子分忧,才是他们该做的事情!
短短几日内,陈长史就收到了许多拜帖。
陈长史白日晚上忙着政事,还要抽出时间来应对这些主动投靠过来的官员,头上的白发肉眼可见地多了一些。
姜韶华看在眼里,也很心疼自己的长史大人,特意吩咐孙太医:“孙太医,陈长史近来太过操劳,头上白发多了不少。你为陈长史开些补药,多用些珍贵药材。”
孙太医笑着领命,精心炮制了两大瓶黑乎乎的膏药,送给陈长史:“这可是皇上特意令下官为长史大人做的补药。一天喝两次,连着喝上一个月,益气补血,滋养得很。”
陈长史失笑:“皇上每日忙着处理国事,要应对景阳宫宁安宫,竟还为我操心起来了。”
孙太医笑着打趣:“可不是么?能让天子这般体贴关心的臣子,也只有陈长史了。”
都是南阳王府的老人,彼此相识几十年,熟悉得不能再熟悉。有些话,对着别人不能说,对着孙太医却是能说的。
陈长史笑着叹一口气:“皇上这般对我,我便是忙得呕心沥血,也值得了。”
“当年我随南阳王就藩,想着做一个王府长史,这辈子就足矣。谁能想到,我们的郡主有这等大造化大运道,做了大梁天子。我这五十多岁的王府长史,现在竟做起大梁丞相了。”
孙太医低声笑道:“我也没想到,有朝一日,我会进宫来做太医。原本我都打算好了,要在南阳王府里养老哪!”
何止是太医,还是太医院的医正哪!
原本的太医院医正,是季太医。结果,季太医被淮阳王和高凉王世子暗中收买笼络,在太和帝的汤药里做手脚,谋害了太和帝的性命。季太医死在了牢房里,季氏一门也被灭了族。
医正的位置空缺了出来。姜韶华登基为帝后,召孙太医父女两人进宫,孙泽兰是正七品的医官,孙太医则做了正五品的医正。
人生忽然就到了巅峰!
惊喜来得猝不及防,又是这么顺理成章!
他们能做的,也就是为天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两位南阳老臣,对视而笑。
……
第766章 南阳(一)
一个月后。
天子御笔亲题的匾额被挂了起来,南阳学堂四个大字在耀目的日光中熠熠生辉。
围拢来看热闹的百姓,将学堂外挤得水泄不通。这其中有大半都是送了自家女儿来读书的。
正如姜韶华所预料的那样,推行女子学堂一事进行得颇为顺利。
改革从上自下,远比从下而上简单得多。大梁有了女帝,有了女科选拔,有了女官,有创办了六年之久的叶县女子书院,现在京城再设女子学堂,也是顺理成章之事了。
被聘来做女夫子的,大多有背景有来头。这些家族,在舆论上自然要维护南阳学堂。
再者,南阳学堂以后消耗的钱粮,都由内务府来出,户部不必出一文钱。朝臣们也没什么立场去反对这么一桩好事。
对京城百姓们来说,家中女儿可以免束脩去读书,还有一顿免费的午饭,这已经是天大的好事。万一家中女儿争气,读书读得好,将来能参加女科选拔,像传说中的陆舍人那样,从乡野百姓的女儿一步登天考中女进士做官……这样的好事,让人在梦中都能笑醒。
总之,这一个月来,源源不断地有百姓带着女儿前来报名。还有些脸皮厚的,将家中小子也一并带来:“让我家小子也一并进学堂读书吧!我家小子聪明得很,比丫头聪明得多。反正学堂都建起来了,多收几个学生也是好事对吧!”
崔文秀在叶县做了几年夫子,什么样的家长都打过交道,听了这等话也不生气,微笑着说道:“南阳学堂是皇上亲自设立的女子学堂,只收女学生。男孩子要读书,京城有官学,也有许多私塾,尽管可以送去。”
“我们普通百姓,哪里考得上官学。私塾收得束脩又贵,实在读不起。求求你收下我家这个小子……”
说着,就让家中小子跪下磕头。
崔文秀只得好言好语地将人劝走。
这还算是好对付的。总有些百姓冥顽不灵又不讲道理的,见免费的学堂不收小子,自家又没姑娘,占不到这份便宜好处,就来学堂外闹腾。
好在宫中早就派了一队御林侍卫来。遇到这等胡乱闹事的百姓,便杀气腾腾地亮出兵刃,将人轰走。
崔文秀这一个月里不知操了多少心,对着李颖叹道:“现在我才知道,当日叶县女子书院能顺利开起来有多不容易。”
李颖也笑着叹了口气:“想做事,哪里容易。一开始拼力宣传,也只收了五个女学生。聘不到女夫子,我家崔县令便将主意打到我身上。后来有郡主全力支持,才慢慢好起来。”
又笑着宽慰崔文秀:“你做得已经很好了。女夫子聘来了,书院改建妥当了,来报名的学生已有近两百个。想想叶县女子书院,到第四年才有这样的规模。”
崔文秀想了想,也笑了起来:“说得对。事情再难,也得一件一件慢慢来做。”
众目所瞩之下,南阳学堂挂上匾额,也在这一天开始正式授课。
李颖在京城留了这么久,家中丈夫儿子纷纷来信催促她回去,叶县女子书院也少不了她,很快收拾行李启程回南阳。
临走之际,陆真特意来送行。
在宫中当差一个多月,陆真身上的朝气锐气半点不减,且比往日更从容自信。就如一块美玉,稍加雕琢,便熠熠生辉。
李颖握着陆真的手,依依不舍地低声嘱咐:“以后在宫中用心当差,别辜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