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19
料里面有最终目标,也有一部分研发方向上面的提示,两个人现在要做的主要就是顺着这些提示去寻找达成目标的路径。
材料学本来就是一件挺讲究玄学的事情。
有的时候人运气好,可能没做上几轮实验,就能从一堆的候选项里面抽中了需求的那个,就像是去年寒假前的鲁信。
有的人也可能是手黑,即便是只有五个选项,都能把正确答案留到最后。
鲁信他们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首先寻找各方面的可能性,找到几个备选项之后,就可以一边做实验、一边寻找新的可能,这也是最节省时间的方式。
而且他们现在人手太少了,项目压力实在是不算小,计算方面又只有鲁信一个人有经验。
现在项目组里面只有萧年一个人还好说,他还可以一对一辅导,等后续的四个人来了……他想想都头疼。
倒是如果能趁这一段的空档期把萧年的基础带好了,他以后也能稍微轻松点。
想到这一点的时候,鲁信就想起来了自己的室友于恒。
他当初也是被小杜丢给了自己来带入门,像极了鲁信现在在打的主意。
时间就在他们这一对一辅导和探索的过程中逐渐流逝了,转眼就到了十一月份。
月初的时候,学校外面传来了喜讯。
代表国家出战世锦赛的路子晨,顺利在世锦赛上拿下了两枚金牌!
不仅带着国家队重回百米冠军的位置,还额外斩获了一个原本弱势的五百米金牌!
获得金牌当天,学校里的学生们就有人把这个消息转发到了校内论坛上,而星空大学的官方账号也飞速地转发通知了这个好消息。
甚至就连星空大学体育学院的山脚下,都不知道是谁给拉起了贺喜的条幅,红彤彤的,看起来还挺喜庆。
路子晨的这两枚金牌,对于田径队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今年田径队出战世锦赛的一共有27人,带回来了8金2银1铜的奖牌,路子晨一个人就占了其中的五分之一,可以说是整个田径队的关注焦点。
要不是因为路子晨坚持自己教练的训练方式更加适合自己的话,只怕是早就要被国家队的教练给挖到自己碗里来。
不过国家队本来就是借调模式存在的临时组织,每逢大赛才会成立,平时运动员们都是挂靠在各省省队名下的,等到备赛期,才会拉人进组。
路子晨就连在省队都是只挂名不训练的模式,更别说是在国家队。
原本这是不符合规定的,不管是哪个天才,在备赛期的时候都要统一到国家队驻地进行集训,路子晨一开始的时候还被国家队的教练谈话过。
但是后来,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甚至还有人接到通知,说等到这个赛季结束了,要他们去星空大学体育学院交流学习。
教练们:……
行叭……
总之就是,路子晨的训练成果完完全全都是在自家学校老师们的监督下获得的,所以也就格外的引人注目。
国内知名的体育学院数量上本来就不多,能够培养出世界冠军的更是没有几个。
一般情况下,世界冠军们都是先拿了冠军后入学,有的人甚至是通过成人高考或者特招的方式进入的大学。
能称得上一句培养冠军的,也就只有那几个顶尖的体院。
现在,多了一个星空大学。
路子晨回来的很快,比赛完第二天就回国了。
只是中间又有庆功宴和一些别的宣传工作,愣是耽误到了期中考试的时候才算是回到了学校。
要不是有期中考试这个由头在,只怕他现在还回不来呢!
期中考试结束后,学生们就进入了短暂的放纵期。
因为半个月后就是校庆了,所以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是星空学院学生们最期待也是最放松的时候。
但是对于鲁信来说,这会儿也是他正忙碌的时候。
期中考试成绩出来后,材料化学专业的学生们也多出来了一批等待招募的人才。
无论是大一还是大二的学生,鲁信都认认真真筛选了一遍。
这次的结果倒是比之前要好上不少。
半个学期过去,除了萧年以外,鲁信后续又招到了一个同学进组,现在整个小组的人员缺口上还差3个人。
而鲁信新一轮的筛选下来,倒是招到了八个比较合适的候选人。
约人见面谈话其实是一件很废时间的事情,尤其是鲁信现在这个项目组还处于起步阶段的时候,认真筛选就更重要了。
每天约见一个人,全部结束的时候校庆都快要开始了。
好在这次的结果比预想中的还要好,他和四个同学达成了一致,其中一个人是大二的,剩下三个都是大一的新生。
这个比例倒是出乎了鲁信的预料,整个项目组里面,现在算是有四个大二学生,三个大一新生,几乎是1:1的比例。
新招来的四个人,鲁信让萧年和另一个同学各自带两个人,算是领着他们熟悉项目情况,后续有什么他们无法解答的问题的话,再来找他。
正好这段时间快要校庆,中间估计要短暂地休息一下,就先让他们了解项目情况,就像是最开始的萧年一样。
后续的话,鲁信就会把实验部分交给同学们来完成,而他则是主要负责项目的测算和其他工作。
这样一来,双方的能力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并且尽量节约时间。
鲁信这边忙着搞实验组,计算机学院那里却是在暗戳戳地搞事情。
之前也有说过,计算机学院最先被抽卡出来的是院士级别的院长,以及两个教授。
这三个人,在学校里面多待了半年的时间,实在是有些无聊。
闲着没事儿干的时候,他们三个就在琢磨搞一些乐子。
这一点,在计算机学院老师被配齐之后、军训结束之前,也被整个计算机学院贯彻了下来。
计算机学院和医理化生四个学院发展的途径不同,他们并不需要特别多的实验室,大部分人就是人手几台高配甚至顶配电脑,然后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就觉得可以浪迹天涯的那种。
所以一般情况下,没有别的任务的时候,老师们就是宅在自己的家里,跟电脑过日子。
再加上之前问阮星回学校有什么需求的时候,她顺嘴说了一句要能赚钱的项目。
于是,这群大佬们就开始吭哧吭哧地搞他们认为最赚钱的项目。
不过本来就是用来打发时间的,所以实际上他们耗在这上面的工夫也不算多,就是没事儿干的时候写几行代码,推进一下芯片进度。
但即便是这样,他们也在期中考试后不久,就搞出了初步的成果。
阮星回第一次看到那电线、芯片、电路板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