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65


扣帽子状告到朝廷,那便是无妄之灾;四来淮安王老远发兵过来肯定憋着满腹埋怨,若通州成为他的出气筒,那才叫冤枉。”

他句句诚恳,字字都是现实,搞得史延锦挺无语。

黄斌不太高兴,阴阳怪气道:“朱治中何必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朱韵也是个硬茬儿,回道:“不若明日黄别驾亲自去回绝陈九娘,依我之见,把他们拿下才更好。”

黄斌懊恼道:“你!”

史延锦头大道:“你俩别吵吵!”

两人闭了嘴。

最终史延锦还是服了软,于翌日让朱韵去官舍与陈九娘他们商议此事,陈皎没有出面,而是让崔珏处理。

崔珏非常体贴,已经把要发放的告示写好了,通州只需把它发到各郡县即可。

朱韵心中复杂,崔珏好脾气道:“大家都是为了闵州安稳而努力,还请朱治中体恤闵州百姓的不易 。”

朱韵道:“崔别驾言之有理,只是不知那些百姓愿不愿意过去。”

崔珏淡淡道:“那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包括我们惠州,也会发放告示,只要他们想去闵州扎根,官府就不会阻拦,毕竟得给他们留一条生路不是?”

朱韵应是。

崔珏继续道:“想来朱治中也是明事理之人,之所以此举,实在是无奈。就如九娘子所言那般,若光靠平乱而不治理,那闵州之乱就断不了根。

“王府既然派人来了,就盼着能从源头上掐断大乘教,让当地百姓有地耕种,有粮收。只要他们的饭碗有食吃,自不会冒风险去作乱。”

朱韵点头,“崔别驾仁心仁德,是闵州之福。”

崔珏意味深长道:“通州有朱治中,也是通州之幸。”

朱韵沉默不语。

把事情协商妥当后,谢必宗从外头回来,恰巧朱韵离去,谢必宗看了他一眼,去到崔珏屋里。

崔珏见他回来,问道:“如何?”

谢必宗行礼道:“属下探听过了,朱治中比黄别驾的口碑要好得多,且二人不太和睦。”

崔珏点头,“不睦才好。”

谢必宗把探听来的州府消息尽数告知,不一会儿陈皎过来,崔珏做手势,谢必宗退下了。

陈皎进门就问:“事情谈妥了?”

崔珏回答道:“朱治中说下午就把告示贴出去。”

陈皎满意道:“算他们识相。”

崔珏严肃道:“待闵州的局势稳定之后,通州内也该布局了。”

陈皎点头,“既然来了,自然不能白跑一趟,我留人在这边多打听着些。”

崔珏:“通州七郡,若能融会贯通,他日惠州必当强大。”

陈皎挑眉,“我爹最是重利,就是这么被你忽悠过来的?”

崔珏板脸道:“请九娘子慎言,崔某行事从不会光耍嘴皮子。”

陈皎撇嘴,“你休要跟我装正经。”又道,“你骨子里的那点小心思,当我陈九娘看不透?”

崔珏:“……”

陈皎有心让他难堪,忽地上前,说道:“崔郎君想不想听听我爹是怎么评价你的?”

崔珏露出警惕的眼神,试探问:“养的一条狗?”

陈皎摇头,兴致盎然道:“我问他怕不怕我俩搅合到一块儿去了,你猜他是怎么答的?”

崔珏沉默,表情多少有点微妙,本以为她会八卦,哪曾想那厮讨厌得要命,知道吊起了他的好奇,故意道:“你猜。”

崔珏:“……”

他故意装作没甚兴致的样子,淡淡道:“崔某不敢越雷池半步。”

陈皎坏透了,故意吊着他的胃口,“你最好如此。”说罢做了一个剪刀手。

崔珏:“……”

真讨厌!

待她离去后,崔珏满腹牢骚,心想明明是你故意来招惹我的,还成了我的不是了。

但又惊异于她的大胆,居然敢用这事去试探淮安王的底线。他实在好奇淮安王是什么反应,但陈皎那厮又故意不说,着实令他懊恼。

第二日众人打道回府。

话说那告示贴出去后确实激起千层巨浪,成为了通州百姓时下热议的话题。

人们围到告示前,议论纷纷,有妇人半信半疑道:“当真去了闵州就能分得田地吗?”

旁边的年轻小郎君回她,“告示上都写着呢,只要在通州没有田地的,不论什么户籍,都能下户到闵州分得自耕地。”

众人七嘴八舌,有人道:“闵州这般乱,谁愿意过去落户啊?”

“是啊,听说那边的暴民可怕得很,见人就杀,在这个节骨眼上过去,不是送死吗?”

“我还听说衙门都被砸了,当官的都被杀了呢。”

“闵州连连生乱,当地人只怕都死得差不多了,咱们通州人若过去分田地,不是发死人财吗?”

这话惹得众人哄笑。

“这年头,管他什么财,若能分得百亩田地,那也是白捡的便宜啊。”

“你当便宜这么好捡?那边秩序混乱,若是运气倒霉的,只怕一过去就丢了小命,这边苦是苦了些,好歹能得安稳。”

“不是说朝廷已经派兵去平乱了吗,听说是惠州那边派的兵。”

“朝廷的兵管屁用,之前不是平过乱,结果如何,还不是又来了,一茬比一茬厉害,我等屁民哪受得住这般冲击?”

人们意见不一,一些人觉得可以去发死人财,一些人则看热闹,怕丢了性命。

在陈皎等人返回闵州的途中,通州的告示陆续张贴到郡县,甚至是乡里。

有些日子过得艰难,实在没得办法的百姓动了心思,心想只要落户到闵州就能拿田地,委实是白捡的便宜。

这不,一家佃农想摆脱入不敷出的日子,寻求闵州的出路,但需要极大的勇气去冒这场险,因为不仅要离乡背井,还得预防路途中出意外。

在他们犹豫不决时,隔壁同是佃农的两口子表示待秋收后,就打算卖粮前往闵州搏一搏前程。

刘家娘子姜氏瞻前顾后道:“我就是怕,听说闵州到处都是死人。”

周氏说道:“这年头哪里没有死人呢?”又道,“就是因为人死得太多,田地没有人耕种,这才把咱们通州人放些过去,若不然哪里捡得到这种便宜?”

“王娘子话糙理不糙。”

“嗐,我们两口子商量好了,等秋收上了粮税,就把户头下了,拿到闵州去碰碰运气,万一运气好捡到了便宜,以后卖了地也是一笔不小的钱银,总比继续耗在这里强。”

周氏两口子是商议好的,他们年轻些,胆子也要大点,反正眼下脚上也没鞋穿,万一过去能讨到一双鞋,冒次风险也是值得。

不少人抱着这种心理,开始筹谋秋收后去往闵州。一来上交粮税后下户更容易,二来可以卖粮筹备路费。

最先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