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79
买什么给湘姐儿他们,挑了一盒子石头,拿去给孩子们玩吧。”
“破费了,这不便宜吧?”沈渺含笑谢过。
“没什么,这是应当的。对了,这骡车还是童漕官借给我们的,我却不知上哪儿去寻这童漕官,恐怕还要劳烦大姐儿使个人帮我们还上才是。”
“我知道。”沈渺忙道:“我让唐二跑一趟就成了,不打紧的,李叔快回家去吧。”
李挑子这才赶忙挑上担,追上妻儿。
沈渺看他们高高兴兴回了家门,才转身推开自家的院门。
院子里一片寂静。
廊下四仰八叉地睡了一地人。
陈汌和有余都被扎了两根冲天羊角辫,额头上点了红点,嘴上涂得鲜红的胭脂,挨着睡;湘姐儿在他俩边上睡着,她乱蓬蓬的头发里也戴了一头花,还搓了个泥团子贴在脸颊上,这……
沈渺俯身细打量,这难不成是扮的媒婆?沈渺无奈地看着她那头扎得一大一小、乱七八糟的发包,这也不知是不是她自己扎的。
她旁边,谢父也簪了一头花,脸颊上涂了两坨大红胭脂,连眼皮和嘴唇都被涂得红彤彤的,鬓角留下来的两缕风雅的头发被编成了辫子,他脖子上还系着红绸布,顶着不堪入目的妆容,睡得十分狼狈。
沈渺看得抿住嘴,用尽全力才没笑出来。
蹑手蹑脚走到灶房里,里头全是鱼丸的香气。唐二和福兴正接着做鱼丸,见她回来,笑道:“今儿鱼丸汤饼卖得格外好,娘子昨日做好的那些都卖光了,我们俩加紧再做些。”
沈渺笑:“辛苦你们了。”
“哪里的话!娘子莫要见外了。”
阿桃抱着一摞高高的面碗进来,放进池子里,扭身擦了擦身上腰上的围裙,跟沈渺努了努嘴,忍俊不禁:“今儿谢郎君可被湘姐儿抓来玩了一日了。先是玩什么剃头的戏码,之后谢郎君说什么也不让她糟蹋胡子,湘姐儿便又让谢郎君扮新娘子,她则要扮喜娘,就是专门给新娘子梳发理妆的那个老妈妈。陈汌和有余则扮滚床童子……”
阿桃自己没说完就笑得肩抖。
沈渺也笑得肚子疼,湘姐儿每回玩家家酒,她从来不抢什么新娘子、大官夫人的角色,她想要扮的角色一直都跟别的孩子不同。她最喜欢当女将军、媒婆、喜娘和剃头匠了。
转眼半个来月过去,鸭场渐渐步入正轨,有李婶娘帮忙指导,洪八一家人也很快熟悉了鸭场的生活和这群金陵白鸭的习性,鸭子喂大了一大圈。
目前除了十几只在下过几场雨后因水土不服病死,其余的都已适应了汴京的天气,正在以麻鸭的两倍速度茁壮成长。
如今雏鸭身上的“鸭黄”渐渐褪去,翅膀和尾部的羽毛也都长出来了。李婶娘还传来了喜报,最能吃的那一批鸭已长到一斤重了,小的也有六两重。
而且,根据李婶娘之前养小白鸭的经验,只要肯用鱼料、田螺掺谷子喂,这鸭子大概一个半月便能长到五到六斤,就能运到铺子里做烤鸭了。
当然,还得把种鸭挑出来。
李婶娘之前帮沈渺养在家里的十几只小白鸭和专业孵蛋的老母鸡也运到鸭场了。这些鸭子都养了半年,每日一只鸭就能下两个蛋,第一批下的三十多个蛋,都交给最爱抱窝的老母鸡孵了,如今也孵了十来天了,再过半个多月又能出壳些小鸭子了。
沈渺还给了李婶娘一笔钱,专门用来多买几只抱窝的母鸡——它们是鸭场的孵化员,一只母鸡能孵十到二十枚蛋,而且还会敬业地用爪子翻蛋。
除了多买几只母鸡孵蛋,洪八还说其他鸭场会用缸或者木桶孵蛋——在木桶里铺上棉花、谷糠,放在灶房的灶台附近,用灶台剩余的余热来孵蛋,但需要有人十二个时辰不断地看着,每天还要人为翻蛋两三次。这法子有点费人,但也是到了产蛋高峰期的时候,母鸡不够用,不得不用上的法子。
至于鸭场旁边的麦田,建完鸭场后还剩八亩仍种着麦苗,沈渺也请白老三牵线搭桥,租给了白家村信得过、品行端正的无地贫农了。
此时地租一般在土地产出的五成粮食左右,若是肥一些的田,甚至有要六成租子的。但沈渺决定要得少一些,因白老三带来的那一家子贫农夫妻俩有四个孩子,却连双鞋都凑不出来。
所以她想了想,和他们先签了两年的契,每一季产出的麦子给她四成就行了。而且沈渺这田,在被官家抄没之前便已种下秧苗的,沈渺也不打算算这部分的银钱了,他们这样还能省了粮种的钱。
那一家子六口人,知道沈渺只要他们四成租子且不扣粮种的份例后,在契书上画押摁了手印的当日,便立马从白家村搬到了麦田旁居住。
他们借了鸭场与麦田相连的一个角落,以鸭场的砖石围墙为承重墙,用几根木棍搭了四间茅草屋,就这样住下了。
沈渺看得有些难受,后来去鸭场看鸭子时又把家里一些堆在仓库吃灰的旧桌椅板凳、锅碗瓢盆给他们带过去了,还给他们几个孩子带了湘姐儿、济哥儿和陈汌以前的旧衣裳旧鞋子穿。
他们感恩戴德,沈渺要走的时候一路送,送到驿道边,还一直站着目送她的车离去。
一番折腾下来,她好似…也成小地主了。
但她把田租出去倒不是为了当地主,纯粹是没这个精力打理这片田地,现在鸭场规模也没法一下扩大到十亩、养几千上万只鸭子,撂荒了又可惜,不如租给别人种。
她也不靠这些土地吃饭,让一成粮食给佃农,他们便也能更好把孩子养大。
至于快食店,丁五石因日日做大锅菜,整个人都瘦了些,但胳膊却更粗壮了。如今他颠起那么沉的大锅来都得心应手,做起菜来也越来越麻利了。
如今订餐量已经接近两百份。
外城里也有好几家铺子专门做团膳了,有的专门在城外的九大津渡码头搭棚子现炒现卖。城外码头离陈留、陈桥镇更近,能直接从大量的农户手里买到不少便宜的蔬菜瓜果,而且他们做的团膳专供纤夫营、包夫,运营起来的方式又和沈渺有些不同。
外城搭棚子的有些像后世的自助快餐店,农户供应什么蔬菜,今儿棚子便做什么菜,而且大多以素菜配馍馍为主,不能点菜,但量大管饱和便宜。
而且他们全天供应,据说是好几个厨子拖家带口合营的,轮流掌勺,即便深夜也亮着炉灶不休息。
刘豆蔻还特意跑去买过两份来吃,味道倒是不差,而且卖得极为便宜,一份三个素菜的热饭菜才十二文,若是只打一样菜夹热馍馍吃,甚至可以只要七文钱。
听闻这生意极为火爆,连管理纤夫营的都纲偶尔都去光顾。
豆蔻用力咬着从外城买来的馍馍,气不过道:“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