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39
是自己做文章,或是去骑马射箭,或是去听叶士高的小灶,日子过得十分充实。
叶士高对贾璋的努力感到欣慰。
朝廷重视太学教育,带来的连锁反应就是国子监对监生的考核标准也被拔得很高。
在国子监监内,每季度内,第一个月试时文三道,第二个月试策论一道,诏、诰、表各一道,第三月试经史第一道,判语二条。
若考试文章义理通达,言辞优美,记两分;逻辑通顺,言语通畅者记一分;文章普通但不出错的记零分;经义有误者记负分。
监生负三次,鞭笞三十;负六次,就会被国子监要求退学。
至于这分数的好处……
每年年末,国子监监生都能去朝廷各处历事。
监生分数越高,去的衙门就越好。六部、都察院、翰林院……这些衙门都是那些分数高的监生才能选择的。
叶士高当然希望贾璋他能够出类拔萃,好获得去翰林院历事的机会。
到时候,茂行他也能见见天下之大,涨一涨世面。
叶士高却不知道,贾璋前世时早就见过这世界上最大的世面了。
皇帝、司礼监、内阁,这世上哪里还有比这些还要更大的世面?
不过贾璋同样想要这个机会。
翰林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机会能够巩固他的清贵文名。
除此之外,还能给叶士高和杨宗祯涨涨面子。
叶大先生和他是君子之交,不会在意什么面子不面子、夸耀不夸耀的,也不会在意贾璋能不能给其带来价值。
但杨宗祯与贾璋相处的时日不多,并没有什么深厚的感情。若贾璋想被杨宗祯记住,想获得杨宗祯投资,那他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展现出更多的价值。
贾璋对此接受良好。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亲生父子兄弟尚有异爨相杀的,更何况是杨宗祯这个半路师祖与贾璋这个半路徒孙呢?
他当然要向杨宗祯展现自己的价值……
除了学习外,贾璋和范孟起也熟悉了起来。这些天在国子监上学,范孟起已经平复了自己的心绪。
大家都安慰他,就算他此科考中也不过是同进士出身,在官场上天然上就比二甲进士差了一大截儿。
如今虽没考上,但在国子监潜心苦读后,说不得就下一科就中了二甲进士呢。
到时候再考进翰林院庶常馆,前程就又大大不同了。
渐渐地,范孟起就把这话听进去了,一改颓态,潜心苦读起来。
贾璋看着恨不得悬梁刺股的范孟起,有点担心这范孟起会不会把自己逼成第二个贾珠。
不过看范孟起每顿能吃三碗饭、脸色无比红润的模样,贾璋也就明白了,他这担心完全是杞人忧天。
后来贾璋才知道范孟起出身猎户,在社学里念书时就会去山里打兔子野鸡贴补家用了。
熬了十多年,历尽千辛万苦才考中了秀才,又过了六年考中了举人,然后又上京来考进士。
贾璋很欣赏他,范孟起这的的确确是寒门出贵子的典范了。
这范家的家境,也就比他前世入宫当太监前陈家的家境好那么一点儿,但也相当有限。
唯一值得庆幸的就是范孟起没赶上灾年,家里又只有他一个独生子,所以才有了读书的机会。
但是朝中的那些大人们呢,就算是寒门出身的,在科举时也多是脱产备考的,绝没有艰苦到范孟起这种地步。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贾璋向来欣赏这样的人。
而且经过他的观察,范孟起性格爽直、知恩图报,投资他就算不能大赚,也绝不会亏本。
他有心拉拢他这位舍友,待范孟起也十分客气。
范孟起也不是傻的,他很清楚贾璋的用意,更没有拒绝贾璋递过来的橄榄枝。
毕竟贾璋这位解元舍友的文采和风度都很让范孟起折服,背后又有叶祭酒和荣国府两座靠山。
若非贾璋主动示好,他就算考上进士都不一定能搭上这样的人呢。
不过有些时候,范孟起会忍不住朝着贾璋露出慈祥的目光。
他的解元舍友也就比他儿子大两岁,他看着舍友,就思念起待在老家读书的儿子了。
唉,要是我家云哥儿能像舍友一样是个神童就好了。
这样两年后,云哥儿就能和我一起在国子监念书了。到时候父子团圆,岂不美哉?
除了范孟起外,国子监的其他人对贾璋也很友好。
虽然国子监里也有一些龌龊,监生们也并非全都是好人,但没人敢惹到贾璋头上。
谁让叶士高就是国子监的祭酒大人呢?
俗话说得好,县官不如现管。就算是王公贵戚,也不会没事找事,在国子监这一亩三分地里找贾璋的麻烦。
尤其是贾璋还这样小,一些年纪大的监生儿子都比贾璋的年纪大了,他们哪里还好意思为难贾璋呢?
而在十天后,贾璋终于迎来了他的假期。
他要回家,去给父亲母亲与祖母请安,去见兄弟姊妹,以及……
去见他的黛玉妹妹。
第77章 旬休回家蝴蝶玉树,鲍螺之约贾琏升官
从国子监回家后, 贾璋先后给祖母、父亲和母亲请安,又回鹤鸣苑洗去了满身风尘。
在这之后,他才回荣庆堂找黛玉说话。
刚才和祖母请安时, 贾璋就已经和黛玉见过了。
但是因为贾赦和邢夫人也在等他过去请安说话,所以两人并没说上几句话。
等到给贾赦和邢夫人请过安后, 贾璋才折返荣庆堂陪祖母与黛玉说话。
贾母问了贾璋一些国子监的事, 在知道他适应得很好后, 就放他们去荣庆堂小书房说话去了。
在她这个老婆子跟前儿杵着,两个孩子也不好意思多说话,又是何苦来哉?
待到了小书房, 贾璋从袖子里掏出来一只草编的蝴蝶给黛玉。
“这是国子监的舍友教我编的, 送给妹妹赏玩。”
黛玉见那蝴蝶虽色彩单一, 但却十分精巧,知道贾璋做这东西时必然是很用心的。
她小心翼翼地接过那只蝴蝶:“我那儿有白玉盆景, 配这只小蝴蝶正好。”
贾璋被她逗笑了:“莫非这就是传说中的‘蒹葭倚玉树’?”
黛玉摇头:“哪里有这么俊俏的蒹葭?三哥哥难道要嫌弃自己编出来的蝴蝶吗?”
想了想, 黛玉又从书架上取下了一只红木匣子:“这里面装了我根据父亲寄过来的古籍改写和自拟的联句、酒令和颂圣诗。三哥哥拿回去, 日后若有应酬,直接用就行了。”
贾璋讶异地看向黛玉。
黛玉解释道:“举业艰辛,三哥哥精研经义,苦读诗策很是辛苦。我也帮不上什么忙,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