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74


更好一些。

金米的口感是比不上稻麦,但它产量多啊!

多出来的这些粮食能养活许多生民?救活许多性命?

人命关天,推广金米这件事,确实等不得。

更何况,谁也不知道明年会不会风调雨顺。

万一明年大旱、现在又没有提前垦植金米备荒,到时候岂不是后悔都来不及了?

让老百姓能吃上饭,在任何朝代都无比重要。

天灾与人祸向来都是相伴而生的,饿肚子才是激发民变的根本原因。

但老百姓们是淳朴的。

只要还有一口吃食,有一点点活下去的希望,他们就绝对不会铤而走险,意图谋反……

贾璋心想,朝廷把推广金米的成效与考评结果的优劣绑在一起,的确是一手妙棋。

只有让那些做得好的人获得上等考评的激励,让那些做得差的人获得下等考评的惩罚,才能让所有人都积极主动地前往田间地头推广金米,才能让地方亲民官们用心做事。

时光匆匆而逝,转眼间,三年如流水一般逝去。

在贾璋与各地官员的努力下,大盛各省都种上了金米良种。

朝廷的丁口多了许多,而这一点,也正是老百姓日子好过的重要佐证。

若粮食短缺、日子艰难,贫民之家的新生儿很可能根本都活不到名字登上朝廷鱼鳞黄册的那一天。

在那种情况下,丁口别说变多,不变少都算是老天保佑。

而津海这个新组建的行省,在这三年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因为海港落地、海运兴发,津海行省的商路畅通,经济也变得繁荣起来。

光是市舶司每年收取的税银,就与津海地区的农业税等同了。

除此之外,津海的春酒、津瓷等产品,也销往大盛各地,给津海的商人、工匠,还有提供原材料的农民都带来了不小的利润。

至于金米良种带来的积极影响,更是不用多说。

这一切,都是贾璋为津海带来的变化。

而他的努力也没有白费。

因为贾璋本人,也在自己的而立之年,接收到了新的调令。

工部尚书景韶致仕归乡,绍治帝诏贾璋入京,继任工部尚书一位。

前来宣旨的翰林学士朗声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恭绍鸿图,允怀至理,辅弼之重,所资非轻。”

“尔津海经略兼侍读学士贾璋,文章经国,治事有方,寻高产良种,兴海漕新政,德行出众,才干优长……今右迁工部尚书,众士具瞻,四方属望,自当勉励国事,尽忠职守,方不枉朕拔擢之美意,钦哉。”

贾璋接过旨意,向绍治帝谢恩,又吩咐下属,招待过来宣旨的翰林学士。

在众人离开后,他望着窗外天光,心中生出无限感慨来。

此时此刻,或许只有杨升庵那句“万般回首化尘埃”,才能贴切地形容贾璋的心情了罢?

第219章 依依辞行北上京师,拜谒金銮君臣奏对

得知贾璋升任尚书, 即将离开津海回京履新的消息后,津海官员一起前往经略府为贾璋饯行。

命雪檀收好这些属官送来的饯别礼物后,贾璋吩咐仆役端茶点来招待客人。

在顾渚紫笋的香气中, 津海官员纷纷向贾璋饯别。

他们所说的话,无非是恭喜、敬祝贾璋右迁尚书的恭维话, 亦或是依依惜别、万分不舍等伤情离别之语。

在贾璋看来, 这些话全都是老调重弹, 不过是场面话罢了。

他才不会因为这些话,生出什么不舍之情来。

不过这四年来,他们上下级间相处得还算愉快。

更何况, 贾璋心里明白这些属官的想法。

在给上司饯别时, 这些老调重谈的话, 才是最稳妥、最不容易出错的。

正所谓言多必失,若说掏心窝子的话, 动了真情实感, 言语中出了差错, 得罪了贾璋这个上官怎么办?

他们没有办法保证自己能做到万无一失,所以最终还是选择了谨慎行事。

正是因为理解他们的想法,贾璋才笑盈盈受了这些人的奉承,没有把他们礼送出去……

在众人中,天津府知府张松年富力强、为人精练、最得贾璋青眼。

因此, 在气氛热烈起来后,张松感慨道:“藩台在津海任职四年, 新省之内民和年登,人物康阜;对我们这些下属, 更是悉心教导、爱护有加,我们着实是舍不得藩台啊!”

然后, 又主动建议道:“下官恳请藩台允许我等聊表存心,为藩台准备一场饯别宴会……”

众人听到张松的建议后,纷纷附和起来表示赞同。

但贾璋却面露难色,婉拒道:“多谢大家的美意,只是圣旨已到津海,我却是不好耽搁太久,对陛下的令旨不敬的。”

“待到家人打点好行囊后,我们一家就要乘船北上了。”

“诸位的心意,我心领了。但这个宴会,却不必举办。”

“尔等若觉得我这个上官还算不错,那日后就好好做事吧!”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有益于黎庶生民,就算再小的事,你们也要把它放在心中。”

“津海百姓过得好,我在京中才会心安,这就是你们对我最好的礼物了。”

“等你们做出成绩、右迁京师后,我会在京中最好的酒楼里设宴,亲自为尔等接风洗尘的。”

听到贾璋的话后,张松等人心里既激动又惆怅。

凭心而论,对张松他们来说,贾璋绝对是一个好上官。

虽说在刚到任的那年,贾璋处置贪官的手段非常酷烈,让他们看了就觉得胆寒。

但张松等人,还是很理解贾璋的做法的。

毕竟,那时正是推广金米良种、修建海港的特殊时期。

若贾璋这个经略使的手段不强硬,又怎能杀鸡儆猴、震慑津海官场?

后面金米丰收、海港落地,贾璋没克扣他们这些下属的功劳,全都给他们记了一功。

而在后面几年考评时,更是只看功绩,不看人情。

他这样公平公正,底下的官员又怎能不感念他的恩德呢?

而他对待老百姓春风化雨的态度,更是给津海地方官员上了一课。

在贾璋之前,他们从来都不敢相信,戏本中才会出现的青天,居然也会出现在现实中。

虽说在这样的青天治下做官很辛苦,不但不能贪污受贿,还不能懒政怠惰,但张松等人并不觉得煎熬。

他们拿着经略府发放的养廉银子,看着治下百姓越来越好的生活,想到经略使公堂中记录考评的册子,浑身上下都充满了干劲儿。

做官这么多年,他们就没有比这四年更有激情的时候。

而这一切,都是经略使大人带来的变化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