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79


外,他们两个年纪也不小了。

说不定,过两年他们就会像景尚书一样致仕养老了。

所以表面上,贾璋对这两位侍郎还是很尊重的,也无意为难他们。

如果他们不倚老卖老的话,贾璋也不会亮出自己的獠牙。

所以他轻笑道:“张侍郎、王侍郎,你们两位,一位是治河名家,一位是造船名家,我早就耳闻,就不用和我讲究这些虚礼儿了。”

张、王两位侍郎松了一口气。

说句心里话,贾璋为国朝找到了高产良种、活生民无数,这个天大的功德。

所以,即便贾璋年轻,张、王两位侍郎对他也是服气的。

但问题是,他们的年纪比贾璋他爹还要大一轮,着实是有点不不好意思站在贾璋面前自我介绍。

贾璋免掉了他们的自我介绍。

陈、王两侍郎心里还是很舒坦的。

在工部有品级的官员一一拜见贾璋后,贾璋让他们各自回到自己的衙署当差。

又命正堂吏目把工部的文书搬到正堂来,拿来给他查阅。

至于工部的下官、吏目,贾璋全都没敲打。

他的认知很清晰。

他是工部尚书,是工部的一把手与权力中心。

和在津海做经略时一样,不贤的官、奸滑的吏,罢黜就是。

他完全不用怀有太多思虑,更没必要陪这些下属耍心眼。

贾璋自认为,自己对待下官的态度,很是和蔼可亲、春风化雨。

不过,工部除张、王二侍郎的官吏们,并不赞同他的观点。

在绍治帝和杨宗祯面前,贾璋覆灭茜香的肃杀气与独断津海的凌厉气全都隐藏了起来。

但在工部官吏前,贾璋那股雷厉风行、那股坚刚不可夺其志的气概,却隐隐地表现了出来。

如果贾璋没有这些气概,当初的他,也镇不住三大营的骄兵悍将,更压不住津海上下上百名官员。

而这种气概,绝对会让这些生活平和的京官感到畏惧。

于是,在贾璋翻阅文书时,各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给事中纷纷过来向他表起了忠心。

工部正堂的吏员们,在做事时,更是提起了脚尖。

别看尚书大人春风化雨的表情,那都不可信。

那些当官的不知道,但他们知道!

他们这位尚书大人可是不好惹的。

多年前,尚书大人的叔父贾政还在工部任职。

他们中,有人听贾大人的长随说过,他们尚书大人面不改色地卖掉了府里偷奸耍滑的下人!

在家里能卖偷奸耍滑的下人,在衙门里就能发作不好好做事的他们!

所以,他们做事时,生怕怠慢了贾璋一分一毫。

更是害怕自己做事不经心,触怒了贾璋,以至于自己奋斗半生的差事毁于一旦。

大概这就是传说中的无心插柳柳成荫吧?

贾璋本人,原是没有给工部上下官吏下马威的意思的。

但是,不知怎地,他就在不知不觉间树立了官威……

第222章 津海继任工部新规,建立权威束水冲沙

在贾璋前往工部履新后, 没过多久,绍治帝就往津海那边点选了一大群地方官。

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地方行省的三个衙门, 津海同样样样齐全。

三大官署内的官员,也全都被绍治帝安排好了。

其中, 津海都指挥使是原津海总兵姚云起, 津海布政使是绍治帝的潜邸心腹柳进。

而津海按察使是杨门后进, 曾提醒贾璋提前归还国库欠债的师叔孔云。

在这三个人选中,津海都指挥使与按察使都是贾璋推荐的。

绍治帝觉得,贾璋推荐的人选很符合他的心意, 因此他采纳了贾璋的意见, 点选了姚云起接任津海都指挥使, 点选了孔云接任津海按察使。

这件事,在绍治帝和贾璋心里, 只是一场很简单的君臣对话。

但在外人看来, 这却是绍治帝十分倚重贾璋的证据!

若不是这样, 陛下又怎会用贾茂行推荐的人呢?

就连孔云都很感谢贾璋。

他私下里没少说贾璋是道德君子,没少说贾璋最讲恩情义气了。

他当初不过帮了贾璋一点点小忙,现在贾璋却这样涌泉相报。

对于这件事,孔云又怎能不生出感动之心?

在朝廷之中,绍治帝任命谁去津海继任, 远比绍治帝撤裁津海经略一事更引人注意。

但凡有脑子的人都清楚,在贾璋离任后, 津海经略这个职位必然会被撤裁。

因为,在金米良种试种、推广成功后, 在津海海港建成、海漕兴发后,津海经略这一类似于唐朝节度使的职务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而在绍治帝点选津海官员、朝廷大事风起云涌时, 工部上下官员也对贾璋这位新上任的冬官老爷有了最基本的了解。

平日里,贾尚书对他们这些下属的态度很和蔼可亲。

但在审核、检阅公事时,贾璋的态度就会变得端肃起来。

他一张玉面欺霜赛雪、凛若寒霜,让人见了就为之胆颤。

不过贾璋好就好在他做事公私分明。

只要把差事做好,贾璋就不会责怪他们这些下属。

因此,工部当中,那些向来老老实实想要把事情办好,却苦于环境太差的官员,终于迎来了他们的春天。

而那些潦草塞责、满腹空空的官员,只能一边在心中暗骂贾璋是周扒皮,一边恨恨地翻阅起贾璋在工部颁布的新规,捡起差事,勤勤恳恳地做起事来。

他们这是生怕自己被贾璋抓到小辫子,最后落得个“夕贬潮阳路八千”的结局啊!

工部的新规,是贾璋在工部内部颁布的、独属于工部的规章制度。

在孔云前往津海赴任前,贾璋就编纂好了工部新规。

在这之后,贾璋命人把张、王二位侍郎请到工部正堂议事。

请两位侍郎坐下后,贾璋把吏目誊抄好的新规递给他们。

“自古有言,雁过留声,人过留痕。在公门内做事,不留痕是不行的。”

“我在津海时,就要求属下官员无论大事小情,都要记录在案、集册留档。”

“在这之后,一切权责都清晰明了,推诿的风气也就消散了。”

“公门中人,也变得忠敏勤俭起来。”

“而这一件事,只是我在津海尝试的几件变革之一。”

“我心里想着,把我在津海的成功经验推广到工部来。不知道张大人和王大人怎么看这件事?”

两位老大人细细读了贾璋编纂的新规,又与贾璋探讨了几句新规章、新制度的细节。

解开了心中种种疑惑后,张、王二位侍郎都对贾璋的新规竖起了大拇指。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