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88


人还活着。

只要贾母这位超品的国公夫人还在,荣国府就依旧是国公门第。

至于宁国府不改匾额规制,也是符合盛朝礼制的规定的。

毕竟宁国府是长房, 按照礼制规定,只要荣国府还有不改匾额规制的资格, 宁国府就享有同等待遇,也不用改自家的规制。

如今贾母去世, 宁荣二府一前一后向陛下呈递了修改规制的奏折。

此举不但讨了陛下的欢心,还宣扬了他们贾家的好名声。

是啊, 他们贾家可算是当了一回知礼的人家!

可贾家的做法,却让他们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

他们家里与贾母同辈的长辈业已去世多年,但他们一直都没提过更改府第匾额规制的事情。

原本,他们是想装聋作哑,保持自家门第不变的。

谁能想到,现在他们却搬石砸脚了呢?

而令他们纠结不已的问题是,现在他们是该跟风向绍治帝发出更改府第匾额规制的申请呢?还是直接向绍治帝请罪呢?

在经过认真的思考后,很多人都选择了后者。

而这些头脑还算清醒的人,都被绍治帝高高抬起、轻轻放过了。

但依旧有寥寥几个蠢货,选择了前者。

在眼里,有宁荣二府与主动请罪者作对照,选择前者的人就显得尤为冥顽不灵起来。

这些人一个不落地受到了惩罚。

贾璋并不担心宁荣二府的做法会不会得罪其他勋戚人家。

因为他不想得罪、或者觉得没有必要得罪的人家,家里当家人全都是公侯伯爵,最次也是一等子。

哪有降爵到一等将军、三等将军,甚至降爵降至云骑尉的呢?

更何况,这些人全都头脑聪明,哪有会犯违制这种低级错误的?

宁荣二府的做法,根本不会得罪这些人家。

至于那些会被宁荣二府的做法触犯到利益的人家,得罪就得罪了。

他们又能拿他、拿宁荣二府怎么样?

即便有人想报复,贾璋亦不惧他们带来的小小风波。

贾璋对一个道理的感触很深刻。

那就是,获得好处的同时,也要敢于承担随之而来的坏处。

若做什么事情都不想得罪人、都畏首畏尾的话,贾璋他当初就不用去那些勋戚人家收缴欠债、抄没家资,更不用在津海开辟海漕、打击贪官污吏了。

所以,做人做事不求万事圆融,只求无愧于心;不问代价如何,只问应不应该。

如此,就已经很好了。

西风来时,流年偷换[1],转瞬之间,秋日已至。

贾琏、贾璋、黛玉等孙辈全都守完大功服,释麻出孝了。

在孝期结束后,贾璋向朝廷递了销假折子。

在这之后,贾璋依旧待在家中陪伴父母妻儿,静候朝廷出缺。

贾璋的心情并不焦躁。

因为他心里清楚知道,师祖和师父不会让他无处可去的。

而等候将近一月时间后,中官带着绍治帝落印的任命书,前往荣国府宣旨。

诏书里面,朝廷给贾璋安排的新职位是礼部尚书。

这个职位,是杨宗祯提前预留给贾璋的。

在贾璋递折子恳求丁忧后,杨宗祯就找到原朴头上,与他做了利益交换。

在贾璋结庐丁忧时,先调任原朴门下的辽东巡抚张春华接任工部尚书。

好占住贾璋空出来的位置。

当贾璋守完大功服后,七十六岁高龄的张春华就可以功成身退了。

作为回报,杨宗祯会在廷议时,对原朴想推行的边疆政策,即对瓦剌互市与抚西震东、打击柔然、扶桑的政策投赞成票。

张春华的嫡幼子张养道也能得到杨宗祯的推荐,获得轮值经筵的机会。

除此之外,杨宗祯会帮助原朴门下得到山东布政使的位置。

原朴答应了杨宗祯提出的合作协议。

张春华对此,更是千肯百愿,能用他这老朽之身,给心爱的小儿子换到更好的前程,他自是心甘情愿。

绍治帝默许了杨宗祯与原朴的交易。

他这么大度,是因为他本人不希望朝廷的势力划分变化太大。

眼下朝中首辅、次辅与潜邸的势力互相监督、互相牵制,没有一家独大的趋势。

这一点,让他这个君主很安心。

除此之外,杨宗祯这个首辅又很有能力。

在原朴和张泰维不联手的情况下,杨门能稳稳地压过其他两方。

这一点,也相当重要。

如果首辅没有权威,内阁中很容易出现党同伐异的情况。

就像先帝时期周、李二党党争一样,官员们互相推诿,又怎做好朝廷事务?

在绍治帝心里,现在的局面就是最稳定的局面,所以他不希望出现什么波折。

让张春华帮贾璋占着位置,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若非如此,他又要任命谁来接任贾璋空出来的尚书位置?

不论是让潜邸的人,还是张泰维的人执掌工部,都会打破朝廷的势力均衡。

这不符合绍治帝对朝廷势力划分的预期。

更何况,贾璋是绍治帝最喜欢的臣子之一。

他是不希望贾璋外放的。

因为贾璋一离开京城,他就很难再找到贾璋这样贴心的臣子闲谈奏对了。

可问题在于,贾璋现在已经是二品大员了。

若京中没有空闲的尚书位置,贾璋就只能出京去地方担任督抚或文帅。

毕竟,眼下内阁已经满员了。

且迄今为止,盛朝从未有过四十左右年纪入阁做大学士的先例。

贾璋只做过一任工部尚书,资历不足。

即便内阁有空缺,贾璋也没办法通过廷推,成为阁员的。

所以,杨宗祯这样做就很好。

让张春华占住尚书的位置,贾璋出孝后就不用离京外任了。

除此之外,杨宗祯主动把实学派掌握的山东省敞开一个口子,放原朴的人进去,这件事情,绍治帝心里也是满意的。

不论如何,皇帝总不会喜欢看到地方抱成一团。

杨宗祯是不是考虑到他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才拿山东布政使的位置与原朴交换,绍治帝不得而知。

但那并不重要。

对皇帝来说,重要的事从来都只有结果。

杨宗祯的安排很好,很契合他的心意,这就足够了。

所以,绍治帝默许了杨宗祯与原朴私下里的交易。

他甚至还顺水推舟,给杨宗祯和原朴行几个小小方便。

至于贾璋接收到的新任命为什么是礼部尚书,而不是工部尚书之位?

这自然是因为杨宗祯的私心。

让贾璋和沈四象调换部署,这样他的徒孙与弟子都能多一份历事经历。

而且这份经历,还是贾璋和沈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