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32
有得好吵了。
皇帝着礼部三日内筹办婚事,务必让大公主尽快嫁过去。
而第二件事,自然是为了西疆。
没两句后,朝上又吵作一团,纷纷要求晋王世子自刎以平民愤。
民愤不平,西疆难安。
于国于民,晋王世子都该以死赎罪。
晋王的脸白的可怕,他不时地去看站在最前头的沈旭,终于,沈旭开恩地朝他淡淡颔首。
晋王高悬的心放了下来。
“晋王。”皇帝开口唤道。
“是。”
晋王往殿中走了一步,他的眼眶黑沉沉的,似是许久都没有合过眼。
皇帝目带沉思,谢启云是晋王唯一的嫡子,晋王待他,就跟自己待璟儿的心一样,寄予厚望。若是自己逼着他非让世子以死谢罪,为了保下世子,晋王定是又会拿出“那件事”来威胁自己。
自己的纵容已经养大了晋王的野心,把世子调回京城,让他们一家子都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方能制肘。
皇帝轻抬手,待殿中静下来后,启唇缓缓道:“谢启云在西疆多年,功劳不扉,就把他调回京城任五军都督府左提督吧。”
晋王一喜,若非不能表现的太明显,他恨不得立刻去向沈旭千恩万谢。
他快被逼得走投无路,没想到,竟然真的办到了。
“皇上,不可!”
立刻有人出声反对。
世子谢启云在西疆肆意妄为引发民愤,皇帝不但不罚,还让他回京后占了一个这么重要的位置,如此,实在不公!
不需要皇帝说什么,所有反对的声音都被晋王一党连番压下。
晋王是存了势在必得之心,不但句句驳斥,还翻起了旧帐。
兵部左侍郎反对。
他就弹劾兵部左侍郎不孝,任其嫡母夏无冰,冬无炭,受下人作践,摔断了腿后缠绵病榻不起,无人伺候,满身褥疮。
左都御史说不。
他就骂其与庶母私通,父子共妾,违天悖理。
果然。谢应忱眼帘低垂,晋王这些年送了各府不少的美人,手中也握着不少人的阴私。他不动还好,一动起来,能把朝堂翻个底朝天。
原本晋王十分小心,这些把柄不会轻易动,如今为了谢启云他也顾不上了。
反对的声音渐轻,谁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把柄落在晋王的手上。
首辅刚要出声,谢应忱向他摇了摇头。宋首辅迟疑了一下,终究把话咽了回去。
朝上诡异的沉默了,噤若寒蝉。
皇帝坐在龙椅上,尽览无疑:“着晋王世子谢启云回京,至于西疆总兵一职……”
晋王还记得自己答应过沈旭什么,连忙开口道:“皇上,阿乌尔城守备姜有郑,曾于太元二十年在巴勒亥城任千总,在凉国犯境时死守城门不开,保下一城百姓。如今西疆民愤四起,姜有郑深受百姓信任,由任其接任总兵,最为妥当。”
皇帝的目光沉了沉,化作了一个字:“准。”
“命姜有郑为西疆总兵,自此后,西疆不再设监军。传朕旨意,让姜有郑率兵清剿凉人。”
一连串的旨意纷纷下达。
宋首辅出列,禀了第三件事:“皇上,青州八月会有地动……”
皇帝板着脸,唱斥道:“惑众妖言,不许再提。”
什么白日青雷,暑天冰雹,现在又是青州地动,不过是想说他这个皇帝不仁,引起上天不满!
“皇上,此番地动会祸及十数万人的性命……”
第104章
真烦。
皇帝板着脸, 起身道:“退朝。”
啪!
净鞭声响。
山呼万岁后,朝臣们陆续离开,宋首辅在原地站了许久, 心底的失望又浓重了几分。
这些日子,每每说青州地动, 皇帝都会大发雷霆。
宋首辅其实也是知道些原因的, 当年先帝还在世,国师尚未羽化。国师就曾说过,若继位之君失德,国必有大灾。当时没有人在意,毕竟太子贤明、仁德举世皆知。
“宋首辅。”
宋首辅抬首,见是谢应忱, 他拱了拱手,自然而然地与谢应忱一同走出金銮殿,沿着高高的云龙阶石往下走。
“宋首辅,我也不拐弯抹角了。”谢应忱直言道, “在凉州开养济院, 你看如何。”
“养济院”这三个字让宋首辅的脚步略一停顿。
这是废太子曾经提出过的,就在先帝驾崩前一年。
废太子当时说,大启地大, 各州各地都有无力为生之人,应在各县开立养济院,由国库拨款, 用以安置鳏寡孤独残, 和被丢弃的孩童。也可在出现灾祸时,对全民加以救济。废太子曾与内阁商议过很多次,逐渐完善了养济院的章程, 可惜最后还没来得及实施,他就成了废太子,养济院的事也就此耽搁下来。
“先在青州各地开设养济院,哪怕没有地动,对朝廷也无太大影响。”
“若是八月地动,养济院可以立刻启动,赈灾救济。”
顾知灼说过,八月的地动会是本朝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祸及数十万人。
所以,谢应忱很急。
但是,这种毫无根据的推断和预判,除了首辅还信几分,其他人最多是将信将疑,尤其皇上格外排斥提前预警,宋首辅自然也会处处受限。
首辅思量片刻:“养济院倒是可行。”
只要不提地动,仅上折子开养济院,皇上多半会同意。
“只是,大公子您兴许不知,国库贫瘠,怕是出不了这个银子。”
依废太子当年的意思,在大启全国上下建养济院,至少需要拨百万两白银,哪怕如今仅在青州一地建,也得用上十数万两,朝廷如今国库存银只有不到七十万两,下半年的军资得从里头出,淮河建堤需要银子,西疆这次民乱也得拨出一大笔银子用作安抚。
谢应忱一眼就瞧出他在想什么,不紧不慢道:“立功德碑呢?”
“功德碑?”
宋首辅不知他是何意。
谢应忱解释道:“在养济院前立功德碑,鼓励当地富商捐赠米粮,达一定数量者,由朝廷将其名字刻在功德碑上,千秋万代受人瞻仰。”
宋首辅的心砰砰直跳。
若是真能刻上功德碑,受朝廷嘉赏,绝对会有不少富商动心。
迈下了最后一级石阶,宋首辅的表情更加认真,细细地想着谢应忱的提议。
谢应忱嗓音清润:“如今是夏收时节,富商们送上一些粮食,就能泽被子孙后代,何乐而不为。 ”
“夏收后,一直到秋耕,是农闲时季,朝廷提供一些口粮和少许铜板就能召来不少青壮年,朝廷需要付出的也只有一些砖瓦,木材,石块,就能把养济院建起来。不过,依我之见,把馒头之类固定的口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