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52


…”

赵蟾桂絮叨道:“得亏史将军豪爽,我说大人你得了瘴病,她二话不说就让军中的云大夫跟着来了一趟。”

沈持:“史将军?”他在说什么,怎么跟史将军扯上关系了。

“大人忘了,”赵蟾桂说道:“那日隋大人说史将军军中有随军的大夫擅长治北人南来后的瘴病……”

沈持眸色一振,他想起来了:“……云大夫呢?”没想到赵蟾桂还真跑到安远县去找史玉皎求助了。

赵蟾桂一副没心没肺的模样:“啊,云大夫昨日给大人号脉开药之后便回安远县去了。”

沈持:“……”

“军中的大夫果然医术高明,”赵蟾桂喋喋不休:“大人才喝了一日便见好了,”他伸出两根手指比了比:“这回的人情连同上一回的,两回,大人一并记下吧。”

沈持:“……”

他在心里对史玉皎道了声多谢:“赵大哥,你可问史将军好了?”

赵蟾桂笑道:“自然替大人问了。”

沈持垂下眼,片刻后他拿来铜镜照了照,镜中人脸颊消瘦不复往日风采,他移开眼,不知在想什么。

在驿站中又养了两日。

沈持彻底好转的那天晌午,驿站外头热闹了下,是工部矿物司的人来了。

沈持立刻换上官袍迎出去,来的一行五人——三人穿着青、绿官袍,当朝三品以上为绯色官袍,四品蓝色,一下是青绿二色,可见来的官员品阶不高,大抵是工部员外郎之类的。

而另外两人……穿着道袍,其中一人胡须皆白,面皮红润一看就有仙骨,另一位,嘿,他认识,是坐不更名行不改姓的邱长风啊。

邱道长低着头,跟在后面很听话的模样。

沈持:“……”

这二位是工部特聘的探矿的技术人员?

一位穿绿色官袍的工部官员对他说道:“在下胡见春,不意在这里遇到沈修撰。”

他是工部员外郎胡见春。

沈持连忙还礼:“在下沈持见过胡大人。”本朝工部员外郎也是从六品的官职,与他同阶,是以不用自称“下官”。

另外两位穿青袍的是工部主事吕居和严诩,都与他见了礼。

胡见春又看着两位道长说道:“这二位是姜道长与邱道长,是协助工部来寻矿脉的。”

这时候邱长风朝沈持看过来:“……”

沈持:“在下沈持,见过姜道长……邱道长。”

还果真是两位技术特派员。

第97章

姜道长手里扶正辟邪的拂尘悠悠舞动黔州府的夏风, 他呵呵一笑道:“贫道姜蘅,见过沈大人。”

说完,未等沈持还礼, 他看了邱长风一眼:“师弟,沈大人原是新科状元点了翰林的, 此次是来工部矿物司观政的。”

他二人师出同门,先师祖李为当年为了炼丹问药, 曾走遍全天下寻朱砂矿藏,后来在樊武县找到了这一处, 如今已开采近百年了。因而他们这一派被朝廷重用, 并多次随工部勘地形探矿藏。

邱长风面皮微抽:“认得, 我与沈富……沈大人有过几面之缘。”

都怪王渊给沈持取了个“归玉”的字,害他差点将“沈富贵”仨字脱口而出, 可是话又说回来, 沈富贵有什么不好听的。

嗐,文人瞎讲究。

沈持再一施礼:“二位道长, 胡大人, 吕大人, 严大人,一路鞍马劳顿,咱们进屋说话吧。”

胡见春抿了下干裂的唇:“也好。”

他们从京城赶来,一路晓行夜宿, 途中少有停留, 着实累得很。

众人到驿站的堂屋落座, 驿丞隋汀送了茶水来:“道长与三位大人不是头一次入黔吧?”

胡见春拱拱手说道:“六年前正值朝廷和大理国在西南边关打仗,朱砂矿危,本官来过一回。”

那年黔地的交通几近断绝, 黔州府无法将朱砂运往京城,工部所营造的几大工程——修太庙,补皇宫、建皇陵等全部被迫停工,皇帝萧敏大怒,工部官吏部不得不亲自来运送,当时为了从黔地往京城运送朱砂,他们费了好一番周折。

六年前。

沈持:他记得,那时候他在省城贡院听邹夫子讲学,曾看见十三岁的史小将军得胜归来从秦州府策马而过回朝廷受赏。

“不是头一次来就好,”隋汀看了看沈持说道:“要是头一次来,入了黔地只怕要受些罪的。”

轻则又吐又泻,重则染上瘴病。

胡见春这才发觉沈持身上尚有病气未褪,惊问:“沈大人这是身体抱恙?”

“前几日染了瘴病,”沈持说道:“不过已大好了。”

得云大夫对症下药,他好转得极快。

“工部往来黔地开采朱砂矿藏,”胡见春叹了口气说道:“这些年因为感染瘴病陆续折了好几位工事在里头,幸好沈大人吉人自有天相大好了。”

还有被贬谪到这里的官员常常九死一生,可见瘴病很是凶险。

邱长风探究地看着沈持,嘴角微微往下撇:“……”

听着沈富贵还怪可怜的。

严诩说道:“纵然来往过几日,下官每次入黔还是要带上放瘴的药的,沈大人还是大意了,不过到底是好了。”

“不幸之中的万幸,”隋汀在一旁说道:“镇西将军得知后速派军中的云大夫来为沈大人医治,这才很快好了。”

前几日沈持病得很重,让他以为这位年少的才俊出师未捷就要折在黔地。

“史将军虽一介女流,”胡见春听闻后叹道:“但行事有其祖父父亲之风,真乃武信侯府之幸,朝廷之幸啊。”

严诩插嘴说道:“听说这些年她能坐镇西南,守一方太平,不光靠武艺兵法,下官每每来往黔地,总听说她极得黔地百姓之心。”

沈持听着他们对史玉皎赞不绝口,心道:难道你们忘了,当年还有人在朝堂上大喊“女子误国”,如今六年多过去,他们却说她有父辈之风,堪为将军镇守一方。

“史将军在黔地戍守,”隋汀久在黔地:“无战事时,百姓之家生了女婴无法养活想要丢弃,她得知后便收在军中,给她们一口饭吃,六年来收养二百多名女婴,如今大的有六岁了,她们跟在军中习武,百姓感念她的恩德……常常自发为史将军盯着大理国的动向……是以得保黔地和平……”

当朝百姓人家多靠耕种为生,农户之家全赖男丁种田干重活儿,因而不喜女婴,生下来之后溺死或丢弃的比比皆是。

史玉皎在此戍边,无战事时,除去操练兵马之外,还让她的副将悄悄收养被丢弃的女婴,拿她的俸禄养在军中。

后来黔地人家但凡生出女婴不想要的,便送到安远县的史家军营中,让她跟着史小将军讨个活命。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