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26
后一审才得知,大理国如今与更南的安南国——就是后世的越南,走得很近,他们打算合伙开境内的矿藏。
皇帝萧敏:“大理国王室段氏先前还是给我朝进贡的,如今他们跟安南国走得很近。”
这不是什么好事。
大理国与成都府,广西府、黔州府接壤,一旦与安南国勾结,对我朝是极为不利。
不能坐视不理了。
皇帝召见兵部尚书魏淳,似乎有意在西南用兵。朝臣之中不少人附和,都说直接打算了。
沈持听了几乎气炸:这要打起来,还不是要用史玉皎为主帅,你们舍得自己媳妇儿上战场,你们自己去。
且轻启边衅,战事一开,生灵涂炭,又是什么好事!
还有一小撮人和沈持想的一样,打仗是要死人的,双方吵得不可开交,后来激烈到直接扯头花混战。
暂且停下喘口气再来的空当。
“下官听说如今朝中每年的军饷为六十万两白银,”沈持问户部尚书秦冲和:“一旦开战,户部能拿出多少万两白银?”
打仗是个极耗银子的事。
秦冲和与他对视一眼,很上道地立刻大声上奏:“陛下,打不得,万万打不得呀,户部缺银子,缺银子啊……”
余音绕梁。
皇帝萧敏和主战的一拨臣子动了几下唇,没说出话来。想打大理国的念头如囊中羞涩的男子从青楼路过,看着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姑娘们忍不住要往里面走,忽然被老鸨喝住“公子,银子拿来!”,吓得慌忙退出,再没想法了。
……
没银子,拿什么打仗。
但却不能任凭大理国与安南国勾连,散朝后,皇帝萧敏宣几位老大臣去上书房商议此事,密谈两个时辰后,他道:“宣沈归玉来见朕。”
丁吉打发人去京兆府宣沈持入宫面圣。
此时的沈持,正在京兆府里忐忑着呢,他怕皇帝昏了头执意要打仗,一想到史玉皎极有可能奉命去征讨大理国,整个人都不好了。
得知要他进宫面圣,二话不说去了宫中的上书房。
沈持进去后,皇帝萧敏饶有兴趣地问他:“沈爱卿,想完婚吗?”
沈持:“……”完了,是不是要让史小将军出征前跟我完婚,而后不留遗憾地上战场为国厮杀……
皇帝:“朕想让你带人出使一趟大理国,去见见段氏王室。”他说道:“为防安南国捣乱,此事不能过早公开,这样,沈爱卿,朕给你下一道旨意,就说命你南下奉旨完婚,等到了黔州府边境,即便安南国得知也来不及了,怎样?”
沈持:“臣遵命。”
别来假的啊,来真的不行吗?
第139章
上书房外轻花微落, 风恬日暖。
罓???????布?????????ù?????n?②???2?5?????o??
皇帝萧敏细细打量沈持,少年臣子面如冠玉臣仪端庄,眉宇间藏着风云, 他缓缓说道:“大理段氏盘踞西南日久,近年来更是野心见长上窜下跳的不安分, 朕这次遣沈爱卿出使,一来是要告诫段氏, 想和安南国走得近,没门, 要看朕答不答应。”
沈持:“是, 陛下。”
? 如?您?访?问?的?网?址?彂???????不?是?i????????ε?n??????2?⑤???????m?则?为?山???????点
“兵部擒获的两名大理国的探子, 其中一人是大理王段思仓的侄子段爱琦,另一人身份不明, ”皇帝又说道:“但他举止娴雅颇通文墨, 当不是普通的侍卫。”
沈持:“……”
好家伙,大理王还挺舍得下本, 连自己的亲侄子都拿出来当细作了。
监视细作是兵部的职责, 不在京兆府的管辖范围职位, 故而他并不知情,据说这二人蛰伏京城已有七八年之久。
大理王室段氏祖上是西北武威郡姑臧人氏,唐代时以通海节度使起家,是地地道道的汉人, 并不是西南蛮夷人, 因而他们混在京城并不显眼出格。听说段爱琦在京城生活习惯了, 放话此生不想再回大理国那个破地方去。
“不过朕也不知段爱琦在大理王心中的地位,”萧敏说道:“沈爱卿此行,帮朕打探打探。”
看看朝廷拿的筹码是轻还是重。
沈持:“臣承蒙陛下委派, 就算不能效仿苏秦张仪等先贤能合纵连横,也会砥砺锋芒,定不辱使命。”
萧敏:“你且回去侯旨吧。”
“是,陛下。”沈持告退,从上书房出来。
冤家路窄,迎面撞上了大理寺卿贺俊之。他坦然施礼:“贺大人。”
贺俊之与先前并无两样,面庞清癯,姿仪俊雅——如果忽略他大约因常年的失眠而熬得血红冷戾的那双眼睛的话,他微一笑,意味深长地看着沈持还礼:“沈大人。”
缓缓擦肩而过之时,贺俊之忽然失神一瞬息:在沈持身上,他仿佛看到了二十来岁时的自己,如若当年没有那场变故,该是他本来的模样本来的路吧……
沈持:总觉得姓贺的有“心疾”,偏执,狂躁——俗称有病……回来了好啊,咱们之间那么大一笔账,等腾出手来咱们慢慢算,好好算。
他回到京兆府已是晌午过后,在饥肠辘辘的驱使下来到食堂,让厨子给他下了碗面,一边思忖事情一边吃起来。
次日,皇帝下旨,说体恤镇西将军史玉皎为朝廷戍守边关劳苦功高,念她已到婚嫁之年,特遣京兆少尹沈持前往黔州府,与其完婚,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
随行的还有兵部侍郎,确切说应该是兵部右侍郎,六部通常会有左、右两位侍郎,任竹青,礼部员外郎顾擎,还有一名太监,冯柏,四名御林军校尉,一行十来人,他们要携带皇帝萧敏的信件,去说服、告诫大理国,不要过多地和安南国眉来眼去,当多多与我朝交好云云。当然,他们都是跟着沈持常服出行,要的就是拉胡子过大街,谦虚,低调,不声不响。
武信侯史家一同收到圣旨,他们不知道这是要沈持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以为皇帝真要二人完婚,猛一下傻眼了。
史二夫人很为难:“这嫁妆……”总不能隔山隔水的抬到西南边关去吧。
“既是圣上的旨意,”史老夫人拎着拐杖在屋里转了三圈,末了像是想到什么,淡声道:“……也好,早日完婚。”
“找个可靠的人,快马加鞭把嫁衣给三娘送去,”她又低声嘱咐史二夫人:“还有那本压箱底的画册,一并送到三娘手上。”
史二夫人:“娘,要不我亲自去一趟吧。”史老夫人摇摇头:“咱们武将之家没那么多讲究,该有的礼都行过了,让他们小两口自己看着办吧。”她拉着儿媳妇往暖阁里走:“我瞧着这圣旨下的蹊跷,沈家小子此次南下或有要事在身,咱就别给朝廷添乱了……”
她活了这么大岁数从未见天家何时这么为臣子着想,特地下旨让完婚的,她自然不敢指望孙女遇上这样的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