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74
些总是好的。
符柯最后总结道:“虽然他们人数还不到我们正兵的一半,但主公还是要提防着,毕竟是山贼。”
两军人马相安无事的过了一夜,到了白日出发的时候,曹班军中的部将开始清点人头。
于禁现在是手下有五百人的军候,五百人每五十一队,每队有一队长,于禁站在空地上,深吸一口气,高喊:“集合!”
随后营中响起队长们整齐的口令声——“立正!”“报数!”
正常情况下,军候们点完人数,确认五百人无误,层层上报确认后,曹班的军队才会出发。
然而令于禁感到奇怪的是,接连好几天,队长们报上来的人数都不太一样。
第一个数量变化的,是列在最末的五队队长,当他向于禁报上了五十一的人头数后,立刻引起了其他队长的嘲笑。
“怎么回事,李队长,自己队伍的人都数不清?”
“李队长是不是睡迷糊了,数学课都还给学院老师了?”
偏偏李队长还是个腼腆内向的性格,等大家调侃完,他才尴尬道:“报告军候,确实多了一个人。”
军中人数变化,也不是怪事,只不过军队里因为逃兵而导致人数减少是比较常见的,曹班军队这种情况虽然罕见,但也不是没有先例,按照军中规章,将增员的消息一同上报,获得批准后,只要军候能管好,十分之一以内的增员,都是可以接受的。
然而当于禁发现,每天早上出发时,队伍里多出的人头,从一开始的一两个,到后面的五个、十个,甚至扛着兵器,带着口粮来投奔,事情性质就不一样了。
张燕的好兄弟张牛角死后,张燕一直想摆脱山贼的称号,加入朝廷编制,却一直没找到机会。
如今机会不久来了吗?
听闻天下英雄齐聚酸枣讨董,怎么能少了他们黑山军呢?
他不认识什么泰山郡曹班,但既然是讨董,对方粮草充足,装备精良,那他跟在后面,总能分一杯羹吧。
张燕算盘打得是很好,可自从和曹班同行后,他却发现自己队伍里的人,到了第五天,他手下的一个副将,居然都直接跑到曹班的军营里了!
于是他在这天扎营后,气冲冲的,拿起长矛,就要找曹班算账。
然后就被许褚,一个四两拨千斤挑翻,整个人栽倒在了水里。
他身后的弟兄们,本来是来给他打气的,见许褚勇猛,纷纷作鸟兽散。
更加尴尬的是,他的那个副官,从曹班营地中的一顶帐篷里掀开门帘走出来,端着一只陶盆看热闹。
见热闹居然是自己的“前上司”,副官吓得摔了手里的盆,盆掉在地上,里面热气腾腾的饭食洒出来,浓郁的肉香直冲张燕天灵盖。
曹班听到通传,也放下饭盆,急急走出来,见张燕屁股泡在水里,忙命人取了一套自己的干净衣裳给他。
张燕没多想,就地换上,曹班也习惯了,当做什么都没看见。
副官尴尬道:“将军,要不您也来点儿?”
他翻过倒扣的陶碗,将饭食巴拉回盆里。
可惜可惜,汤汁洒了,那可是肉汤啊——
副官在心里流泪,将陶盆递给张燕。
张燕闻了闻,确实很香,就是这个味道,同行这么多天,每到用饭时间,这香味就穿过曹班的军营,飘进张燕军中,勾引着他的部将们。
见曹班走出来,张燕不满道:“使君不厚道,表面以君子相待,暗地里却偷我的兵。”
曹班笑道:“他们自己来的,你情我愿的事情,怎么能叫偷呢?”
这边的喧闹,并没有影响到其他人,已经到了饭点,曹班的军队纷纷开始生火做饭,香气沿着河道飘上来,勾得张燕鼻子发痒。
张燕奇道:“为何是同样的饭食,使君军中的,闻起来就格外香?”
曹班笑道:“因为有西域的香料。”
“西域的香料?”
曹班叫来炊事队的厨子,厨子会意,取出一只密封的小囊。
“胡椒、芫荽、孜然,若是将军喜欢,我可以送将军一份。”
张燕连连推辞,香料昂贵,他真是小巧了对方的财力。
曹班也没再说什么。
到了晚上,当炊事队的厨子灭了篝火,准备去休息时,黑暗中突然冲出一人,然而还没等那人拔刀,四周突然亮起,张燕还穿着白日张扬的赤色外袍,一时适应不了周围的光亮,不得不眯起眼睛,也就是在他闭眼的瞬间,厨子反手扎住他的胳膊,剪在身后,张燕哀嚎一身,膝盖一软,跪在了地上。
曹班缓步从火把后的阴影中走出来,叹气道:“张将军这是何苦,白日我白送将军,将军不收,非要晚上亲自来取,让班实在猜不透将军心思。”
没想到张燕跪得飞快:“那我现在后悔了,使君可否割爱呢?”
曹班眯着眼睛道:“过时不候。”
她弯下腰,火光照着她的面庞,火焰在那双黑瞳中跳跃:“这香料要想在别的地方凑齐一套,至少值千两黄金,不知将军这三千黑山军的脑袋,能不能和朝廷换千两黄金呢?”
就在张燕懊恼,觉得吾命休矣的时候,又听曹班道:“我不是什么大方的人,好东西客套一次就算了,有富足的,当然是先可着自己人来。”
“若将军是自己人,我对待自己人还是很宽容的。”
“将军您说呢?”
曹班晃晃皮囊,张燕的眼珠子,就跟着曹班手里的皮囊咕噜噜转动,像馋肉骨头的野犬一般。
曹班抖了抖手,皮囊滑落进了袖子里。
张燕急着要站起来,被身后的厨子死死按在地上,
“我投降!我愿意归顺曹使君!”
“只求曹使君下次生火时,莫忘了分燕一口饭吃!”
第122章
冀州渤海郡, 袁绍面临两个重要的人生选择题。
一个是,要不要接下董卓给的渤海郡太守的职务。
另一个则是,要不要出城, 迎接并州牧段宁的四千骑兵。
听闻司隶校尉袁绍避董卓之祸在此,济南相荀绲之子,荀彧的兄长荀谌主动来渤海投袁绍为其谋。
“要、要。”
“主公若问的是这两个问题,这便是我的答案。”荀谌手持一把野山鸡羽扇,架子十足。
他带着仆从十数人来投,又有牛车拉着两箱珠宝玉器,知道这是谋士来投奔,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哪家郎君带着箱装入赘。
但似乎越是这样“矫情”的士人, 越是能得到主公们的认可。
至少在这个炎热的夏日,能有谋士为自己献上装冰的铜樽, 解了他的燃眉之急,袁绍是肯定把对方当心腹的。
当然,袁绍很看重荀谌,还因为对方出自颍川荀氏,都是豫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