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88
处,便由执金吾、京兆尹、廷尉三司共查,内史、右扶风协助之。”女帝道,“念及廷尉王璞年事已高,久病告假,且由赵谨代掌廷尉。”
廷尉乃九卿之一,同夷安的光禄勋一般,江见月如今没有直接任命的权利,需经尚书台裁定。
但她很确定,尚书台一定不会反对。
因为于公,王璞去岁已乞骸骨(1),留任至今一来是给其殊荣,二来便是在挑选廷尉人选。而赵励在廷尉处任一千秩主簿一职已有五年,政绩良好,原就是备选之一;于私王璞与赵励交好,赵谨又是赵励的侄子,且出生世家。何论,她只是让他代掌廷尉一职,足够谦逊,给足了尚书台面子。
自然,不反对并不代表同意。
因为在备选人员中,其余三人,一个乃雍凉派是经楚王章继提拔的人,一个是陈氏门人,一个是桓氏门人。
章继眼下接应银两不在京中,雍凉一派群龙无首,经过女帝取消立皇夫之事后,一时间未得楚王首肯不敢多言。
而陈章眼下满脑子都是自家孙子前头挪用府兵前往渭河一事,便也没有出列言语。剩的内史桓起,这场刺杀的主谋,更是静声未开腔。
左右只是代掌,还需商议,故而堂上皆静默。
唯有女帝目光从诸臣身上扫过,最后静落赵谨身上。
天光已经大亮,殿宇四下铜台上臂粗的烛火噗噗索索滴下蜡油,将少年君主一张面庞衬得愈发明丽,面上双眸亦是亮得惊人。
赵谨立在堂下,不敢直面视君,却能感受到御座上目光之热烈。廷尉四位候选人从去岁五月至今大半年的时间,一直呈胶着状态,虽然赵谨对这处势在必得,却也不曾想到会这般快落入自己手中。更不曾想到,是由女帝打破僵局提出的。
“赵主簿?”座上少女直点名号。
赵谨此刻回神,执笏出列,“臣接旨,定不负陛下圣意。”
朝会至此,又重新静下。
群臣恭立殿中,两手执笏,背挺首垂,不视君王。时间一久,原也是难熬的姿态。半晌,只觉台上帝王从座上起身,诸官皆松了半口气,想来是要散朝了。
然当真只松了半口气,便闻女帝话语连接而来。
“朕自登大宝,掌先帝基业,也知蛮夷仍在,失地未收。内有幽冀二州多番民乱,外有南燕、东齐虎视眈眈。天下不臣者多矣!然总觉再有不服不忠者,不至于在这皇城内外,在朕左右之间。总以为与诸卿日日处,当是君仁臣忠,不想竟在朕咫尺之间,便有人图朕性命矣!”
话到这处,女帝亦是厉声呵斥,怒极而笑,“试问诸卿,食君之禄可忠君之事否?”
“臣等无能,请陛下恕罪!”百官伏地而拜。
有为没保护好天子而愧疚的,譬如雍凉臣子,虽然他们偶有不遵者,但女帝终究与他们同出一处,利益攸关。
有为没有对渭河桥上事宜生深究而懊恼的,譬如陈章等人,眼下只想急急回府问自己孙子弄清状况。
有心中直言大胆却又害怕被牵连的,譬如赵励一处,毕竟往日对女帝多有不恭。
亦有沉静无声、思万千者,譬如桓起。他无论如何也不曾想到,少年女帝竟然会将这事直接掀到台面上来。前头已乱方寸。
江见月高台踱步,俯瞰百官。
她如今是没有权柄在手,但只要他们称臣一日,她便是君。她出口浊气骂一顿总是可以的。
新春伊始她过得憋屈,便是谁都不得欢畅。
自然斥声责骂亦费力气,他们一耳入一耳出,心大者无关痛痒,说不定转头还觉她是跳梁小丑。
于是,她便又道,“罢了,与其再此请罪,不如修正己身。廿八渭河桥刺杀一案发生于去岁年终,今日散朝后,三公九卿各部,凡四百秩及以上官员,重呈年终计,字数不得低于三千尔。由抱素楼五经博士处初审其文,御史台二审其绩,后上移朕处,由朕亲审,至上巳节毕。”
至此,散朝。
群臣伏地恭送君主,少年帝王从丹陛下,相比来时的一点慌乱如今又恢复了平缓,唯经过赵谨处微顿步伐,余光扫过他。
赵谨不动声色挪了挪头,见少女唇角勾起,似笑盈盈唤了他一声“师叔”。
*
百官下朝归府,十中六七叫苦连天。
若说这少年女帝刻薄寡恩,然如此被刺,都不曾降相关官员的官职阶品。自然也和她手中无权有关。但是她连杖责都没有,不过训诫尔,足够宽仁。但要真言其宽厚仁爱,诸卿也实在不敢恭维。
竟让他们重写年终计。
所谓年终计,便是一年任上的年终总结以及来年计划。许多都是对着前一年的修修补补,反正只要所在任上无有大错,如此上交都无妨,左右走个形势归案罢了。
却不料,这会专门定了字数,还挪来抱素楼和御史台两尊大佛掌阅。这两处一来是要求文采过关,一来是要求政绩对案。
各部高官或内政,或军事,或财政,或人才择选,将天子权柄分瓜干净,唯留了最无用的学教这块,为不至于太难看而留在天子手中。
不想到今日,被少年君主拿来做文章。
若是放在平时,自也可以敷衍过去。但这回不行,这是因天子被刺之后对群臣的责罚。若再不用心处之,罪名可大可小。
官员三五成群,回顾女帝尚位至今一余年来的事。
半年养病不上朝,原以为胆小懦弱之。
上朝后改朝会频率、集门阀捐供,当是得丞相帮衬,似小心翼翼步步为营尚有城府者。
开年这一出,却又将事事挪上台面,仿若大开大合样。
一时间,竟难看不出其到底是何心性!
亦偶有人感慨,天子心性难测,方是最可怕的。
且还是一位少年天子。
下这般结论者,不知面目。
是初三这日,桓氏府邸中,桓起得了密信,书上提醒之。
“贵人还说什么?”桓越问道,“可有说下一步计划,是静止还是出鞘?”
“你猜猜!” 桓起将纸条扔入炭盆中。
桓越瞧着一下高燃的火焰,将茶水分给兄长,“女帝将刺杀一事挑破,三司必举全力彻查。那日动静太大,实难将痕迹全部掩去,只怕早晚查到我们桓氏头上,如此当是要我们行动?”
桓起饮过茶水,点了点头,眉间却并不松快,只默声望向外头。
“那贵人可有说施以何计?”桓越观兄长神色,安慰道,“阿兄可是觉得当下实在意外了些?”
按计划,渭河上刺杀女帝,原是极好的一计,无声无息,干净利落。甚至她原本还想着如何给苏恪下药以此拖住苏彦,正愁寻不到机会,却不料那个身来骄纵的小姐,因和离一事将自己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