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2


阿爹就没吃饱,大舅母的粥太稀了,如果不是路上吃了干粮,他们也饿得慌。

吃过早饭,三人又去东西北三市去看,看了骡马市,鱼获摊子上有鲜鱼、鲜虾,各种鱼获,从个各个乡村赶来的鲜嫩水灵的蔬果,还有一看就买不起的大店烧酒和各式糕点,过节期间糕点店人满为患。

半条街的胭脂铺子,成衣铺子,整条街的粮店,餐馆,脚店,聚集着不同地区赶来的粮商,今年南方风调雨顺,稻谷丰收,都想卖个好价。

逛了一个多时辰,想着俞荷已开了眼界,俞成文掐着饭点

回来。

“大姐夫,当初师父看好你,愿意把大姐下嫁,我心里是非常不服气的!”陌生的男声肆无忌惮的说话,仿佛这家的主人。

“永兴,你喝多了!”一个嗓音甜腻的女音假劝着,听得出也恨得咬牙切齿。

“大姐夫,你看,现在你姨妹怀了双身子,也多亏你和大姐帮忙——”

“姨夫,姨母,安!”俞成文进门就行礼,俞梅跟着侧身福了福。

“好孩子,长得真漂亮。可别像你爹,一考试就疲软。”

上座三十多岁肥头大耳的男人是李三娘的丈夫白永兴,酒喝的眼睛都睁不开了,扯着嗓子喊道:“书读到哪里?”

旁边挺着大肚子的李三娘,赤急白眼的朝三兄妹看过来,视线最后落在小团子俞荷身上,头上的金色步摇轻颤,抢话:“大姐,俞荷过了年就六岁,等我肚子里的孩子生下来,让她来陪我孩儿,成不!”

哪里来这遭瘟的两口子!

大舅舅口里叫成斌那个今天怎么没来,俞荷低着头想。

“也好和成斌有个伴。”

又是成斌。

好像是拿捏阿娘的把柄。

“三娘,这话过了。吃菜,吃菜。”李老太出声阻止道:“成文,快坐下吃饭,你们三个,怎么出去那么久呢!都过了饭点才回来。”多不懂事。

俞荷看着桌上翻面只剩下鱼骨的鱼,鸭骨头,肉沫子,喂都不吃。

看在爹娘的面上,俞成文三兄妹乖乖坐下,还没拿筷子,白家的下人兴冲冲急匆匆赶来,站在门口就喊,“老爷,王教谕来访!”

只见装醉的白永兴一下从椅子上站起,大步边走边朝俞有地笑道:“大姐夫,大姐,不好意思,我们要先回去了,改日再聚。”

“妹夫的事要紧,王教谕是那今年刚来的王举人,王老爷吗?”李世涛忙问。

白永兴倨傲点头。

“妹夫,我们送你!”连李世杰并两个舅母表兄姐跟着一起相送,落后一步的李老太把李二娘拿的米递给白家的仆人,连米袋都没换。

“三娘,你快临盆,万事小心,有事你两个哥哥嫂子侄儿侄女都在,尽管吩咐。”不放心的李老太送小女儿坐上门口的软轿,殷切的叮嘱。

“娘,你别忘了和大姐说……”李三娘没看到俞有地一家出来,绷着脸,小声道。

“没忘没忘,现在以你为重。”李老太温柔的安慰道,“别一直给女婿使小性子……”

送走了客人,吃饱喝足的李家人回了屋。

俞有地领着一家五口去街口的饺子店,要了五碗香喷喷的饺子。

这饺子滋味如何,只有俞有地自己知道。

自觉在儿女面前失了面子的李二娘,从头至尾不说话,眼里藏不住的难过。

“阿娘,你想差了。在乎我的,我自然也在乎他。不在乎我的,我理他,都算我输。”看不过眼,俞荷局促的安慰自家娘亲。

又给李家人找借口,“大哥领我逛街,一把青菜卖一文,我们镇上一背篓也不值一文钱,县里生活到处要钱,外婆老了,各人有各人的不易。”

俞有地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话出自五岁小儿之口,妻子说俞荷开智,他还不肯相信。

俞成文俞梅两个若有所思。

“您要吃鱼,回家我就让阿爹给钓,鸭子咱家也有呢!”

“我难得大方一回,阿娘,你就别不开心了吧。”俞荷晃着李二娘的胳膊,撒娇。

李二娘摸摸女儿皱巴巴的包子脸,噗嗤,笑出声,道:“我可谢谢你的大方!”

“好耶。阿娘,我们去逛胭脂铺子,成衣铺子,还有还有……”

李二娘俞有地互看一眼,走呗。

他们不知道的是一个瘦高的小男孩,一路跟着他们,直到夜幕降临,他们回到李家,小男孩一身颓丧的跑走。

李老太和李二娘说了半夜的悄悄话,吵的俞荷压根儿睡不着。

“天亮了,俞荷起床,我们要早早出发,赶天黑之前到家。”李二娘把俞荷摇醒,飞快的给她穿上外套。

俞梅整理着自己舍不得穿的罗裙,轻轻的拉着裙子上不小心压出来的褶皱。

直到他们被李老太送出门,李家其他都没露面。

“二娘,你日子过得好,以后要多帮帮你哥和你妹妹。你妹妹就是爱耍小性子,人不坏。”

“娘,我知道了。你回去吧,大早上挺冷。”李二娘坐上车挨着俞有地,再没回头。

李老太目送他们渐行渐远,觉得今天的二娘子怎这般铁石心肠,往日每回都要给她给钱,这次怎忘了。

想起小女儿的打算,李老太突然记起自己刚才忘了给二娘两口子说了。

“这可咋办?”

第11章

回去的路上李二娘心事重重,可在三个儿女面前丝毫不显。

从白水县回白水镇的路上要经过李山镇,李山镇再往北走,有个红川镇,当地盛产黏土,这个土可以烧出碗碟,缸,土陶盆,茶罐,瓦瓮,方圆百里都很畅销。

小贩看到商机,会捡外表有瑕疵,但能用的碗碟大缸,来李山镇集市售卖。

今天八月十二,正遇上赶集。

在一个卖缸的小摊上,十几口不同形状大小的缸和罐子里,俞荷一眼就相中了一个厚的出奇能装二三十斤水的瓦瓮,和地上一摞摞乱放的土疤碗。

瓮比缸瘦,收口比缸迟,口小,装东西更保温,拿小水瓢可以从保温的瓮中舀出温热的汤,对她来说,这家伙就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里的那个东风。

“阿叔,你这个瓦罐怎么卖?”

“给十文钱。你听听这声音,就知道是好料做的,上釉不均匀,口这里有个洞,不装满,还是能用的。”南湖边敲打瓮体,边给俞荷介绍道。农家养得起牛,不穷了。

“这摞碗做搭头十文钱我买了。”俞荷挑挑拣拣,选了十二个土疤碗。

“小妹,你买这些干什么,家里有好碗和好缸。”俞梅是一点不知道妹妹的打算。

“你要装什么,问阿奶要啊。”看她真要买,俞梅着急了。

俞有地李二娘看着小俞荷恋恋不舍的抱着碗,眼睛还看着瓦瓮。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