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77


崖上的小白花开了,是种玉米高粱的好时候了,迟了天旱,怕影响收成。”顾嬷嬷被宋大河几个大男人说动,来劝。

“那就明天开始种。”

俞荷把种辣椒的方法告诉顾嬷嬷,再由顾嬷嬷一步步指挥着大家起勾,重施底肥,盖土,浇水,埋种,再撒一层薄土。

“这是金疙瘩吧,这样仔细。”大旺娘揉着腰,很想撂挑子不干。

可大旺媳妇不干,他们五个人,两个孩子小,再不赶紧挣钱,冬天喝西北风吗?

“大旺,来领工钱。”一天结束,顾嬷嬷把六十文递给高高大大的大旺。

从十五开始,前后花了八九天,辣椒终于种好,山里的野菜,地边地野菜开始长了,女人们挖野菜,宋大河几个男人每天看地,挖坑背石头,山顶上准备修一个蓄水池。

俞荷请来城里打井的老把头,学着箍井的技术做了一个圆口蓄水池。

宋大河几个又开始背水往水池里倒,又过了十天,也不见漏,成了。

连忙盖上顶盖。

四月初十,张全知一行人灰头土脸的回来,去的时候人背马驮,最好不过一个简易的架子车。

回来不仅换了马车,还拉了一车车垒的高高的粮食。

“小东家,幸不辱命。回来的路上耽搁了时间,我们先回去给大家算粮食。回头再算账。”张全知悄悄的给俞荷比了个三。

三倍的利。

“辛苦了!”

顾嬷嬷杜婆子丹慧小谭朝云朝念给大家倒茶,马帮有人不知道两家渊源。

等分了粮食,拿到丰厚的报酬,才知道俞荷是他们的小东家。

“张叔,我们什么时候还去,南边的商贩要到了。”杜泽端不准备回家。

“要听小东家的,你这段时间住我家,帮忙养马,我让东家给你发工钱。”

“谢谢张叔。”

张全知拿着账本来找俞荷,进门就说:“小东家,不负所望。三倍的利。一共三千两,您数一数。”

“好。”俞荷叫来顾嬷嬷一起看账本。

张全知喝着茶,说起路上的见闻。

“刚开始达州作坊的那个掌柜,不愿意跟我们合作,我缠了他几天,什么法子都使了,最后才同意。”

“我们拉的货太多,他又有固定的合作人。不知道怎么的后来买粮食买马车就很顺,可能是托了他的福吧。”

“玉佩呢?怎么没见。”

“衣服里藏着呢!”

“哦。”

俞荷默默的记下各种进价,路上损耗的各种原因,工钱等。

“张叔,利润我们五五开,怎么样?没有你也没有这些钱,你劳苦功高,一路辛苦了。”

“不不不,按照前头说好的来。一年十八两工钱,干活每天有五十文的辛苦费,和大家一样发。”

俞荷给了他二百一十八两,“再推辞,话就说不过去了。”

张全知只得拿着。

“我得赶紧回去了,不然家里没法交代。”

“多谢,张叔。”俞荷送他出门,驴车留下,两匹马让他带回去。

张全知拿着钱去城里大肆采购了一番,驮着三百多斤粮食和货,赶天黑到家。

“爹,快来看,我给你买什么了?”老远的张全知就喊张老爹。

老爹屋里纹丝不动,把妻子孩子兄弟弟媳都叫来了。

跟着去的四个娃一人拿到二十两银子,他又拿了多少钱呢?

“爹,我买了二百斤白面,给你和阿娘擀长面条吃,剩下的布啊什么的大家一起分分。”

大家看着他显孝心。

“仁和,快把给你大伯娘买的香色布先给她。”张全知大嗓门的喊道。

张老爹慢吞吞才正屋里出来。

货收的贵,货款给的及时,粮食一斤便宜一文的换,张全知这个马帮在靖边县一战成名。

当地一家王麻子粮店的东家找上门要和张全知合作运粮。

第124章

“小东家觉得怎么样?”张全知把自己的顾虑说出来,运粮比其他东西要投入的多,防雨油布就要一笔钱。

“这生意能做,我有门路。”俞荷听了张全知的话,刚好大哥小哥过了县试,她可以回家一趟,找陆锡安谈谈以后南北运粮的生意。

“去达州,路上能带什么货?”马帮肯定要跟着去达州接货,不如带点东西去卖。

“可以收一批小羊羔,小马驹,奶疙瘩,去卖。”张全知绞尽脑汁想了半天,说。

现在青黄不接,边地羊羔子便宜,卖到达州一只少说能赚一二百文。

“活的好带吗?”牛羊肉这里不缺,可以和辣椒一起做熟了卖辣椒肉丝。

“不好带。”

“那就多叫点人,回来的时候换着看车。”

两个人商量好,俞荷给顾嬷嬷交待看家,看着地里的辣椒苗。

因为上了肥料,地里野菜长得好,有附近的村民去地里采野菜。宋大河安排人白天黑夜的守着,叫桂英带着几个主妇们自己拔野菜,晒菜干。

天天苦苦菜,吃的人头痛,再有人来就看着她们拔,顺便也拔辣椒地里的草。

到顾嬷嬷让宋大河锄地,还有人来地边捡野菜。

除草后宋大河把晒干的草铺在沟边,防止地里再长草。

喜梅送给俞荷一盆苦苦菜酸菜,“小东家,酸菜很好吃的,我们这里夏天炎热,就靠这酸菜解暑呢!”

“谢谢喜梅嫂子。劳烦你收五千斤羊粪,我给辣椒壮苗。”

“好。三天给你办妥了。”

喜梅去张罗买羊粪,俞荷给顾嬷嬷说麦子收了地里栽辣椒的事。

“羊粪是底肥,翻地栽辣椒的事就交给家里了。我这一趟一来一回,只怕要到七八月才会回来。需不需要我去牙行买个壮丁看门。”

“买两个大力气的婆子。”顾嬷嬷笑着说,“女人的力气不比男人小。”

“那嬷嬷自己看着买。”

驴车留在家里,俞荷和小谭坐马车。

他们走的时候,顾嬷嬷买回来两个婆子,一个叫王六娘,一

个叫胡菊花,三十几岁,个子高,饿的一副皮包骨,安排住在门口进来的倒座房里。

两个人签的是死契,一进门顾嬷嬷就给两人立刻规矩,介绍了杜婆子一家四口是主家的远房亲戚,只是暂住。

张全知走了周边的几个县,买到两千五百只羊羔子,用粮食换到一千多斤红枣,两百匹小马驹,三十头小牛。

“小东家,五月中旬达州的麦子就黄了,我可以带人去做短工。”张全知笑着说。

“我和你们一起去当麦客。”俞荷坐在马车的车辕上看着前面踩起一路尘土的马队。

这几天为了这些活物,他们想尽了办法。赶着不走,拉着只叫唤,一路上还要吃喝,一百五十个人都忙不过来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