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65
对于一架先进战机来说,在保证必要的燃油、机载设备等空间所需的前提下,能够为机载武器弹药提供的内部空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弹药携带空间,增大飞机的武器系统威力。
战斗机之所以威力大,和它挂在的导弹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只有导弹才是实实在在的打击武器。当然,战斗机每次最多能挂载多少枚导弹,也不是无止境的携带导弹就是好的。
按着目前的空空导弹规格,一般来说,中型或重型战机能挂载8枚导弹,而轻型战机挂载导弹一般是2-4枚。
然而,战机实际作战时,并不会这么满载,因为挂载导弹多,不仅破坏气动外形,而且还会增加战机重量,这些都会降低战机的性能,从而导致作战失败。
因此,很多情况下,战机并不是全负荷满载导弹的。
因此,小型、轻型,更具敏捷性,射程增大且可实现高密度挂载空空导弹,成为了未来的主要研究对象。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本来只能携带6枚常规导弹的战斗机,如果在同等威力下,导弹弹体缩小一半体积,重量减轻一半,在战斗机弹仓容量不变的基础上,弹药携带量直接可以乘以二,变成12枚,作战自然也会是翻倍,甚至翻数倍的增长。
威龙J20拥有强劲心脏,超轻机身,它的弹载量相应增加不少,从最初版的6-8枚,升级到了如今的10-12枚,依然有限。
但是在有限的基础上,吴桐想要的给威龙配备更大的发挥空间。用来应对,随着空中目标种类的不断增多和性能的不断提高,日益复杂险恶的未来空中战场环境。
吴桐基于载机平台对挂装武器数量和打击模式多样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进而尝试对空空导弹的性能进行她能力范围之内的,一系列全新的技术
革新。
尽量在,有限的基础上,对PL-15实现定向小型化设计。
当然,空空导弹也不是随意就能缩小的,要保证在更大作战能力,更快速度,更大射程的基础上去缩小,其中要做到的技术含量,海里去了。
不过,这并不是不能完成的任务。
首先,最顺利的就是,一时共鸣,他们有了更高能量的超级炸药,二十倍TNT能量的超级炸药用来制备导弹弹药,达到之前普遍导弹威力的基础上,用量无疑就要减少不少,弹药舱相应减小的基础有了。
第二,导弹的燃料,在固态燃料里,燃料N24的能力无出其左右。比冲是之前普通染料三倍多的燃料N24,也就意味着,做到之前同等燃烧时间的燃料份量,只相当于之前的三分之一状态。燃料舱在确保更大推力、更大射程,有了相应减小基础。
第三,目前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制导装置也有进一步缩小空间,这一点儿,吴桐已经和陆骁做过深切沟通,她要在装置减小的基础上,提高定位和追踪系统锁定能力。
一旦战斗机锁定目标发射了空空导弹之后就意味着只有两种结果,要么命中目标要么最终自毁。
所以,吴桐对陆骁制导装置的研发要求就是,在追击的过程中它不仅要会精准定位,死死地锁定目标,还要能精确地计算出最短的追击距离。
以强大的追踪能力以及转向变化能力,然后依靠已经获得的极快的速度和自身强大的惯性进行长距离的追击,实现更高更精准的打击能力。
第四,自然是她的发动机攻关,在发动机设计最初,她就考虑到小型化,因此发动机在追求极致性能的基础上,吴桐也在体积上做了控制。
第五,弹体的流畅造型和转向舵,吴桐和陆骁联手,推演到了极致,助力PL-15能有更高冲刺速度
掐指算算,其实他们已经有了可以算是良好的开端,打下了还算夯实的基础,在这个开端上进一步继续精进,就是吴桐对自己的高目标要求。
第183章
变种
以现有材料数据为基础,结合着她推导出来的最大过载值上限为依凭,吴桐一步步推演着,选定方向,筛选掉错误选项
最终,吴桐得到了一种特种钢材。
预测数据里,它的最大过载量会是目前航空钢材的三倍左右,有很好的拉抗性和抗热性,在极速破空高温状态下,仍然能够保持较强的力学特性,足以胜任吴桐对新型导弹材料的要求。
以此为基础上,吴桐还顺手推导出了一个变种方向,具有较强的韧性和拉抗性、抗腐蚀能力,预测成本不会超过目前普通钢材的成本,却拥有至少能扛七八级地震的特种能力。
国内不少地方都是地震高发版块,特别是川青宁,吴桐把这个方向做了特殊标记,预备后期加深推导,交由上面推广出去。
材料模型设计好,制备工艺推导出大概,吴桐需要安排实验室,开始进行新材料实验。624所这里不是专业搞材料的,吴桐干脆求助老师,在京大研究所进行实验制备。
“没问题,你大师兄也在上京,我让你大师兄帮我打辅助!实验数据,各步骤反映情况,完结实验,我再报给你!”成老一口应下。
国内顶尖材料实验室,他负责的京大材料实验室绝对能算一个,少有地儿能比得上,他还是有这个自信的。
吴桐托付给他的任务,保证完成。
安全报备后,吴桐把推导的数据和制备方案传送给了老师,等待成老实验汇总数据发过来,再以此为基础,继续推导更精细的实验参数去改进制备工艺。
循环往复三次,用了一周时间,直至制备出了达到她预期数据的特种钢材料,MC4。
吴桐不在制备现场,没法立即督管更改,只能用这种更麻烦的方式。
这种方式,才是成老一贯熟悉的材料制备流程,如吴桐一般一次性成形的,那是少有的奇迹。工艺完善,即刻投产。
624所有有专门对接的军-工厂,负责加工生产,制备弹体。绝对可信的负责人许工也是技术出身,在华雁行的引荐下,许工来到了624所,与吴桐碰面。
“许工,辛苦您专程过来了!”吴桐与来交接资料的许工亲切握手。
“感谢吴总信任,把这样的重任交给我们113厂!”数据优越的新型特种钢材,许工眼中都是跃跃欲试的兴奋。技术性的革新,是他一直期待的。
稍加寒暄,两人立即进入正题。
“新型导弹对材料的过载要求比较高,我联合京大实验室,研发出一种针对新型导弹开发到特种钢材MC4,预期能将现在材料的过载数值提高三到四倍,来达到新型导弹对新型材料的需求。”吴桐和许工仔细梳理着制备工艺,了解着目前的工厂加工线情况,和许工一起交流改进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