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95
同初次碰面研讨会一般,召集了金乌工程,以万院士贺院士、陈老陆骁为首的重要核心负责人进行会议宣导,参加此次会议的,同时还有与金乌工程有对接合作的其他事业单位负责人、或者是工程师作为代表,也都在此次会议中列席。
坐在会议室的席间,易老翻开了笔记本,等待着会议开始,他亲自见证过金乌装置实验就没离开,此时此刻,坐在这间会议室内,他也基本明白,这个会议的主旨,将会是什么。他很荣幸,能被邀约,在此时此刻,亲自见证,那样激动时刻的宣导。
作为磁流体发电技术研发的总负责人,会议开始前,他在琢磨着,怎么更好精炼语言,一会儿若是需要发言,他应该如何简明扼要说明他们的优势,以及他们如何还能将这个优势更大化提升,以及生产安排部署
就在他沉着于思考的时候,忽然身旁传来一声熟悉的询问声音。“易老,忙着呢?打扰您一下,咱们这次会议,这么大的动静,是不是要那个了?”
问询的人,抬眼环视一圈会议室已经基本满桌的席位,看到一个个或熟悉或有印象的脸孔,不由得心下激荡猜测。
“咦?小李呀!”看到坐在自己旁边的那个熟人,易老微微眼眸上翘,促狭没有正面回应,“哈哈,一会儿听吴总发言呗!说不定,你还要担当重任呢!”
核工业建设集团,在接下来的任务中,还是要挑大梁的存在。
虽然易老没有明说,但被称为小李的李建设,却是自发的理解到位,真的是那个的话,他们核工业建设集团,可是务必要争取落实到手中,挑起这次的担子,当仁不让!
在此之前,他只是听说会议上要讨论很重要的事情,但具体是什么事情,在来这边之前,并没有任何消息透露,但是,只看这段时间风起云涌的核心,并不笨的李建设,自然不乏猜度。
正说话间,会议开始了。
作为会议主导人,吴桐在台前站定,深深看了眼与坐参会者,深深开口:“超导材料、第一壁材料、回收系统磁流体发电技术可控核聚变的领域的一个个技术难关,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都在我们众志成城之下,尽皆突破!”
第444章
点燃
会议室内一片安静,所有人近乎按耐住火热的心情等待吴桐的下一步宣导发言。吴桐的声音,并未有多慷慨激昂,故意刺激人心。但就是这样堪称平静的口吻,却是已经将在场所有人的情绪尽皆调动。
顿了一下,吴桐声音加重几分:“如今我们已经掌握足够完善的拼图,做好了完全的准备,是时候,进行我们下一项工程,大家做好全面准备,建堆从今天正式开始!”
建堆二字一出,顿时间,将现场的高涨的气氛点燃,他们终于等到了这个神圣时刻。从当年积弱,到这些年的困苦前进,再到如今的扬眉吐气,以及此刻的骄傲自豪,复杂的情绪,从在场所有聚变人的眼前划过,不少人近乎热泪盈眶。
他们,终于进入示范堆建造,且还是具有成功技术的示范堆建造,夸一句当世第一,不为过,半点儿都不为过!
“吴总,选址上面确定好了吗?”有人按耐不住,止不住发声问询。
更多人激动地洋溢,紧握成拳,才能克制住在众人面前失态,但是大家迫不及待,火热期许的视线,仅仅追逐着吴桐,等她下一步的宣布,公布选址地点。
吴桐确定的点点头,“经过多方考量,上面确定在京津冀河流交汇入海口作为金乌堆的选址地点。”
核电站的选址,要求还是非常高的,需要考虑多方因素。
根据目前实战经验上通行的选址原则,水利天文,地质地理条件、、运输、电站工艺、电网铺设、社会等因素都必须慎重考虑的条件。
在人类的能源探索中,核电站的选址一直广受关注。首先在地理上,整个金乌堆选址的地点,深部必须没有断裂带通过,同时,在选址地数千米范围内,也要要求没有活动断裂。附近百公里海域、50公里内陆,还要进行历史考据,确定历史上没有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
在以上考虑在内的情况下,目前核电站的选址,通常会选择建在海边,这不仅是一项技术决策,更是对安全、环保、地理条件和便捷设施的多方面考量。
相较于陆地,海边地区往往更为广阔,提供了更多的空间用于布局,有助于降低事故对周围环境和居民的影响,与此同时,大海的存在为核电站提供了额外的安全屏障,在核反应堆温度失控时,海水可以迅速吸收热量,减缓核反应的速度,有效地减轻潜在的危险。
海边的开阔空间有助于减缓事故对周围环境的扩散速度,核电站通常需要大量冷却水,而海水恰好可以作为理想的冷却介质,这样的设计不仅确保了反应堆的稳定运行,同时减少了对海洋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
海边地区不仅在安全和地理条件上具备优势,在便利设施建设和运输方面也表现出色,
核电站建设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和设备,其次还有交通运输 。而整个反应堆在设计上比裂变堆要复杂太多,金乌堆在建设的最初,是要承担至少京津冀三地的总用电量,她的反应堆芯体积必然足够的庞大,涉及到的各个部件基本不会再选址当地完成生产,采用的方式必然是在固定的生产地点制造完毕,再运送到选址地点进行最后组装的。
这也是金乌仿星器装置用得路子,经过试验,肯定过的成功经验,将会在金乌堆的打造上,继续沿用。选址海边,海港的存在,便捷的大吨位运输能力,使得这些部件更容易运输到选址建设工地,将会大大提高了施工的效率,且也同步也减少了建设成本。
国家挣钱不易,能省的,肯定还是要节省,铺张浪费,从来不是国内主张的原则。保质保量,降低建造成本,这才是最符合国情方针。
“入海口,这是个好位置,上面也是费心思了,就是便宜冀省了!”对于第一个选址地点,是围绕着京津冀地区展开,在场所有人并不太奇怪。
一是京津冀地区,本就是首都经济圈,一国之都辐射,牌面还是要有的。二则是,金乌装置,本就是吴总在上京研发,京郊实验成功,从上京开始辐射,本就是应有之义。
只是,考虑着选址地点,上京不临海,津市体量过小,再加上考虑到更好的电网铺设,最终选址落户到了冀省地区,真真的是着实便宜了冀省,相信津市估计要酸好久了!
当然,比起他们能够第一时间享受到清洁能源带来的便捷福利,对比其他等待的省份,京津冀地区的人们,又要被全国其他省份人民眼馋心酸,艳羡!这一点儿,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