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11


的,从来没有。

说起来,自上次瓷窑那被人盯上,险些出了事儿后,小赘婿便脸上的笑似乎都比从前少了一些。

是因为他所处的星际社会祥和安乐,从未有过什么争斗,而到了这里见识到了社会的黑暗,一时难以接受?

江米夏想了想,坐在宋景韫的旁边,伸手拍了拍他,“想什么呢,这么出神?”

“娘子。”

宋景韫回过神来,“我在想,我是不是应该去学堂读个书?”

小赘婿要去读书?

江米夏有些惊讶,“怎么突然这么觉得?”

这里用的字体是普通的繁体字,除了个别生僻难认的,其他江米夏基本都认得群,偶尔去镇上时,也会跟书铺里头代写书信的老先生讨教一二,所以江米夏日常所见的字基本都会认、会写。

江米夏会的,也基本上都教给了宋景韫。

宋景韫不能说多有学问吧,至少日常生活,偶尔看个书,写个书信什么的,是完全没有问题。

可小赘婿这会儿要去学堂……

江米夏觉得有些意外,想问清楚其中的缘由。

“是有什么想法吗?”江米夏补了一句。

“我这几日问过荀夫子。”宋景韫回答,“上学堂读书可以考取功名,若是能在大比中考中,便能出仕为官。”

“你想做官?”

“嗯。”宋景韫点头,“做官,做大官。”

“这样的话,下次再遇到像柴家的这样的事儿,就不怕了。”

身为相公,是要保护娘子,保护家人的。

可他没什么力气,打架打不过别人,也胆小的很,遇到什么事儿的话,也忍不住向娘子求救。

宋景韫身为一个相公,起到的作用实在是太小了。

虽说自己的运气似乎比旁人好一些,时常会遇到一些意外之财,但起初家中日子过得紧巴的时候,他的作用还稍微大一些,现如今作坊和瓷窑不说日进斗金,却也是财源滚滚,再加上江米夏还给邱记绘制图样赚钱,越发显得他的那些仨瓜俩枣的,没什么意思。

这让宋景韫懊恼的很。

这也是他为何平日里总是勤勤恳恳地去作坊那帮忙,便是想帮一帮江米夏,显示一下自己的作用。

但这次瓷窑的事儿,让宋景韫心中大为震撼。

那种遇到旁人想着欺负瓷窑,衙差要来捉他家娘子时,那种慌乱,无助,乃至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只想着拼命护着江米夏,却也知道自己起到作用极小的无力感,实在太难受了。

所以他去询问荀元柏,有什么什么办法,是可以帮到江米夏,能让她更加轻松,且能足够保护她,保护家人的。

荀元柏给的答案是科举。

而要参加科举,他必须要去读书。

去学堂读书。

听了宋景韫解释,江米夏一阵沉默。

原以为小赘婿不谙世事,天真烂漫,每天都无忧无虑的生活,甚至觉得他可能往后都会如此。

没想到,小赘婿考虑的东西还挺多。

第123章 夫子

且以此时这个时代来说,读书考功名,的确也是助益多多。

※ 如?您?访?问?的?w?a?n?g?阯?f?a?布?Y?e?不?是??????ü?ω?ε?n????〇????5???c?????则?为?山?寨?佔?点

且小赘婿学什么都很快的样子,大约读书应该也不会辛苦吧……

江米夏想了好一会儿,“这平常读书人少,主要是因为读书花钱多,许多人家供不起,只认几个字便不去了,咱们家日子不说多富,但供你读个书还是可以的。”

“你若是想去学堂,那便去读吧。”

“谢谢娘子。”得了江米夏的同意,宋景韫顿时高兴起来。

“不过……”江米夏也有些犹豫,“你有些字虽然认识,也会写,不过我教的也都不规范,你若真的要读书的话,怕是得从启蒙开始学。”

既然要读书,那就得从一开始扎扎实实打个底子才行。

若真的是学的快,再寻更好的书院和先生也是可以的。

不过,启蒙的话,大都是五六岁的孩童,到时候宋景韫这个五六岁零一百多个月的孩童往那一坐……

啧,想想都觉得很耀眼啊。

既是决定了让宋景韫去学堂读书,江米夏便没有过多磨蹭,寻了江有成和刘氏来商量宋景韫去读书的事儿,看看往哪个学堂送。

对于宋景韫要去读书之事,江有成和刘氏先是惊讶,片刻后便表示十分赞同。

上次柴发等人的事儿,让江有成和刘氏也是心有余悸。

幸亏他们识得荀元柏,也幸亏那天荀元柏在,更幸亏的是荀元柏能快速的寻到了赵知府,问责了邹县令,如若不然的话,后果还真的不好说。

且这次的事儿过去了,还有下次,下下次……

只要家中的生意还在,日子过得富裕,难保不会有人盯上。

如果宋景韫能够去读书科举,考个功名的话,也能护得住家中产业,护得住江米夏,他们老两口也就放心了。

就是这去哪儿学堂的事儿……

寻常农户,大都读不起书,即便能读得起的,这资质也不见得好,且教书先生也是十分稀缺的,可以说除了镇上有个正儿八经的书院以外,方圆十里,也就只有大杨树村有一个小私塾了。

教书先生名叫杨顺德,是个老童生,读了许多年的人,在附近村中威望很高。

附近几个村子,但凡家中有孩子读书的,都会送到杨顺德这里,开蒙学字,现如今杨顺德就带了十来个孩子,每日辛勤教学。

像宋景韫这样跟孩童一般,需要重新从启蒙阶段开始学的,去杨顺德这里也算颇为合适。

总之,在全家人都商议了一番后,当天下午,江有成和江米夏便带着一块肉和一些点心,领着宋景韫去大杨树村寻杨顺德。

杨顺德家的私塾,就开在家中,其中一大间屋子里头,密集地摆着桌椅板凳,十来个五六岁至十来岁的孩童,在那摇头晃脑的背《三字经》。

听了江有成和江米夏的来意,杨顺德捋了一把山羊胡子,看着宋景韫清了清嗓子,“是你想要来这里读书?”

“是的,夫子。”宋景韫点头。

“虽说这读书识字,什么时候也都不晚,只是像这般年岁大的,老夫当真是头一回见。”

杨顺德面露难色,“倒也不是说年岁大一些不能读书识字,只是这年岁越大,记忆越差,脾气也越大,教的时候怕是实在不好教……”

“所以要有劳夫子多费心。”江有成将装着猪肉和糕点的竹篮子递了过去,“一应的束脩,我们也都跟旁人一般来交,这些是额外孝敬夫子的。”

“好说,好说。”

杨顺德见那猪肉都是礼条肉,分量也不轻,足足有五六斤重,且那些糕点看着也颇为精致,不像是镇上,而像是县城里头卖的,脸上堆满了笑意,跟江有成等人仔细说了说这上学读书之事。

束脩是一年一两五钱银子,所用的笔墨纸砚等一应东西,需自己准备,且需额外准备一本《三字经》和《千字文》,供平日背读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