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16
”
通州学子齐齐围住应劭之,撺掇他写信去问。
科举确实没有结束,榜单也还未排出,但是考生是可以把自己的卷子内容默背出来的。
他们真的很好奇,以陆安的诗才,碰上应试诗真的还能继续写出惊世作品吗。
不过,就算不是惊世之作,也肯定是佳作就是了。
应劭之满脸的不情愿:“等科举结束你们不就知道了吗?写信一来一回的,也差不多张榜了,何必急这几天?”
他可不想万一九思写诗写砸了,水准大不如前,他成了帮凶,给旁人提供好友笑料。
毕竟,那可是应试诗!你让诗仙去写都不一定能仙得起来。
但是……
“应大郎!你的信!”
短短六个字,成功勾起了应劭之的好奇心:“谁啊,这个时节给我寄信?咦,好厚一沓!”
拿过来仔仔细细看了一遍,越看,眼睛越亮:“好诗!好赋!好论!好经义!”
同窗趴个脑袋过来:“什么东西?”
应劭之回首,将信递给他们,笑道:“喏,九思给我寄的信,他知我会忧心他的科举,考完后就把答卷抄录一遍寄了过来。你们不必再好奇了。”
众学子接过来一看。
“……”
此时正是下课时间,大讲堂外,来来回回许多学生,有的学生路过讲堂门口时,惊诧发现,里面比起平常,竟然安静了很多。
不像是下课的吵闹氛围。
怀着疑惑再仔细一听,隐约便听到有人在室内重复:“这不可能。应劭之,你这好友……这不可能。这可是应试诗啊!”
有好奇学生进去看了。随后,室内又多了一声:“不可能……这……不可能……”
就在更多的人奇怪到底发生了什么的时候,有人从大讲堂内出来,被人拽住后,他几乎是整个人都处于还有些懵的状态:“陆九思写出了: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众人笑道:“这句诗确实极佳,但以陆九思之才,他写出这句诗有什么可惊讶的?”
“但他是在诗赋科第二场的场上写出的这首诗。诗赋科场上!!!!”
这话一出,在场众人一下子便面色或青或红,已然震撼到无法发声了。
而陆安早早就开始了第三场考试了。
最后一场,试策二道,与子、史、时务相关。
第一道策题:
吾闻古之赈灾,或发仓廪以济饥,或赐布帛以御寒,皆以全民生为要。然管子之后,时有“以役代赈”之制,使民修堤筑渠、垦荒造屋,虽劳其力,而官给廪食;今世承此遗意,行“以工代赈”之法,非惟救饥馑于一时,亦使民免坐享之讥、惰逸之弊。昔管子云:“仓廪实而知礼节”,然徒施廪粟,恐民失自强之心;若役而偿之,则劳有所获、贫有所恃。
试问:以工代赈之法,较直赈钱粮,其义何以更深?尔诸生稽古通今,其详陈之。
陆安一个字一个字看完题目后,就懂了。
题目问:以工代赈比直接发粮好在哪里。
陆安拿手指轻轻点着卷子,陷入思索之中。
这道题比较简单,常见的思路她能列出至少三种。
比如:以工代赈既能解决灾民生计,又能创造公共价值(如修水利、建道路),避免直赈钱粮的单向消耗。
比如:组织灾民参与工程可防止其流散生事,同时通过集体劳动增强社会凝聚力。
还比如:劳动使灾民从“被动受助”转为“主动自救”避免灾后因群体性绝望而选择报复社会/或者形成依赖惯性,造成国家负担。
但是这三种……尤其是前面两种太常见了,想要获得高分,不能往这方面想。她敢笃定,这个考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会选择前面两种思路作为核心。
……
陈季明本来已经死猪不怕开水烫,打算三年后再来了,但看到今日份的第一道策题时,默然良久,最后揉了揉自己的眼睛,又摸了摸卷子上的墨字突点,几要喜极而泣。
这题!
这题他会啊!
不就是问以工代赈好在哪里吗?这肯定是好在为国家节省钱粮消耗,且增加水利建设的同时,还能控制灾民流动,不让他们闹事吗!
终于!他也能秒了!
……
陆安思索片刻,把核心定成了:以工代赈,既可以避免灾后群体性绝望,还可以让灾民通过劳动换取报酬,避免“嗟来之食”的屈辱感,唤醒民众的人格尊严。
在这个大核心的基础上,再稍微延伸一下小核心,比如节省钱粮,比如维持社会稳定。
确立好书写方向后,陆安开始了奋笔疾书。
而在遥远的徐州,徐州知州早就在按照陆安指点的这个核心在做事了。
“这陆九思怎么搞那么多麻烦事儿。”
徐州知州和自己的幕僚嘀嘀咕咕:“以工代赈嘛,我也不是不晓得这事,直接让灾民去挖石炭,每日给钱粮不就得了?他怎么还要我们等灾民到了之后,又掏钱给他们洗浴,又换衣服鞋子,还发什么……餐票,让灾民凭票子领钱粮,做这么多麻烦事有意义吗?”
幕僚摇摇头。
他也不懂,但是:“按照对方说的做吧。这陆九思明显是官家面前的红人,咱们不做,就是咱们挨训,做了,万一出了错,那就是陆九思的问题,与咱们无关。”
徐州知州点了点头,把这件事安排了下去。
第80章
张五家走出澡堂的那一刻, 望着蓝天绿树,再望着自己身上整洁的麻衣和搓洗得干干净净的身体,一股奇异的感觉油然而生。
他说不上来这种感觉是什么, 在他的人生里,他是头一次产生了这种感觉。
古怪,陌生,下意识想要抗拒。
他是一个灾民。
但在灾难到来前, 他只是温州海边的一个普通渔民, 早起打渔,腰间归来,打到的鱼送去鱼行,由鱼行统一用比较低的价格购入。
如果只是这样, 倒也能活得下去,只是吃穿方面有所欠缺。但, 渔民加入鱼行就代表着默认接受鱼行的统帅, 成为行户, 而朝廷有需要时, 是可以以低于市场数倍的价格,向行户征收他们的货物。
法律上来讲,行户缴纳免行钱, 就可以不用被征收货物, 可实际操作会是:行户缴纳免行钱的同时, 被官府征收货物。
也许某些地方碰到好官并不会如此,但张五家以前所在的镇子, 镇长便是如此贪得无厌的地方官。
为了不被征收货物, 张五家只能够时不时上门给镇长送礼,点头哈腰求镇长高抬贵手。
这似乎并不是什么痛苦的事, 许多人家都是这么干的。张五家也这么干。
在天灾来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