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57
在高频辅助电路的那个?”
“对。”林巧枝不置可否。
她又陆续提出几种想法,有的像是混合整流一样看起来非常可行,有的则像是砷化镓二极管一样,看起来遥不可及,甚至有的想法,在大家看来有点天马行空。
祁厂长等人听得入神,林巧枝将线头拉了回来,在黑板上用粉笔敲击两下:“总而言之,目前还是这两种技术,最有实用性和可行性。”
她客观的描述:“在座各位应该也清楚,我们的高压硅元件,还有配套的散热系统,技术在近年是有飞跃的。”
为什么呢?因为军工任务和重大工程驱动,他们1970年的“510工程”需要3000只高压硅元件,他们的“451工程”,也就是受控热核反应装置,研制了500A/2000V硅元件,所以有单位和研究所,在高资源、高压力下,带头做了攻关。
军工任务,和重大工程,始终是这个还在战火阴云笼罩下的国家中,最为紧急、最为迫切、最为关键的任务。
林巧枝不谈这些大项目,只谈她从资料中看到的具体技术。
还有和6Y2型机车做适配的技术方案。
……
祁尤理解地点头道:“也就是说,引燃管的核心是水银整流,换成用硅整流?”
“这是最稳妥且高效的方案。”林巧枝条理清晰,“咱们铁路技术的发展,还是要走实用主义,我们先主力做硅整流,优先改造6Y2等车型,解决眼前实际困境,而液力传动则可以帮助我们降低压力。”
此刻,黑板上已经一分为二写了不少东西了。
她在下面空白处画上横线分隔,再写上刚刚提及的晶闸管等技术,“未来一个五年,我们可以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最后,她在底部结尾写到“标准整流模块”,放下粉笔:“尽管很难,但在未来的布局和规划里,我还是提议尽早统一散热接口与电气参数,”以她曾经做过20吨分体模具的经验来看,统一标准,绝对是受益无穷的,“如果我们国家的机车能实现标准整流模块,实现‘即插即用’维修模式,那么……”
她顿了顿,看向大家:“我们或许可以提前10年告别‘万国机车’备件困局。”
备件困局。
国产化备件如何打破“天价维修”“无法维修”的困局,这绝对是这个时代铁道行业所有人心中的一根刺。
祁尤有种晕乎乎的感觉,从前是没水找水喝,结果现在像是洪水一下兜头而下。
从前苦于无路可走,现在冷不丁眼前好像全是路,左一条,右一条,东一条,西一条,屁股下面还有一条滑道。
这问题,竟是真要解决了似的。
而且他感觉,似乎真的能很清楚的看到,看到这一条条路的终点是什么样的宏大美景。
想到这里,祁尤忍不住咽了口唾沫。
第112章 林工这个接口处理得真是漂亮
“踏踏踏……”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株洲总机厂的副厂长付长春,迈入门内,笑着就道:“林工来了, 辛苦了。”
“我谈不上辛苦。”林巧枝昨晚睡了个饱觉,梦里乘坐了一辆来自法国的6G型高速电气机车, 看着窗外快速退后的风景, 实在是兴奋,而不觉得丝毫辛苦。
付长春眼睛里都是红血丝,脸上却焕发着红光,满是通宵熬夜后的亢奋:“我们和株洲硅元件厂联系过了,技术指标全都能达到。这个型号机车, 要是配不上引燃管,多半又是要搁置了,即使不是先进型号了,但如果全部列损, 损失也是令人心痛的,林同志你这个要是在打仗的时候当属头功!”
这么快就有了突破性进展, 怎么能让人不兴奋?
他们熬夜开会了大半宿, 抱着那块黑板和众人的笔记讨论,确定了方案的可行性。
又连夜联系兄弟单位,分头行动一直忙碌到现在,也一直亢奋到现在,终于听到了确切消息,祁厂长等人也都是极其高兴的,这是和问题解决截然不同的高兴。
是一种带着期盼和欣喜, 通向成功的迫切。因为他们很清楚的知道,按照林巧枝的方案, 只要硅元件这边不出问题,真的就意味着成功大半了。
“万国机车博物馆”不仅仅是个调侃,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中国的艰难,一是侧面反映了他们没有自己生产制造的能力,二是,来自各个国家不同型号的机车,技术不同、配件标准不一,型号各异,维修困难。
经常性的有机车故障,修修补补能继续用是最好,修不好,只能搁置,这是好听的说法,其实就相当于半报废了,修不好搁置在一边还能有什么用呢?当装饰品吗?也就是拆下零件做库存了,但这也是极其浪费的。
如果是承担着重要运输任务的机车,往往则要付出天价维修费。
而想要把这么多国家、这么多型号、这么多不同体系的机车中所有技术和零件全部研究透彻、准备充分,对此刻的中国来说,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故而被称作“备件困局”
这个时候机车的故障率、事故率是后世难以想象的。
也不知道祁厂长等人怎么催促的。
当天下午,硅整流器样品就送来了,并且随行两名相关技术工人。
6Y2型机车检修、停放轨道。
几名这辆机车的检修工人,穿戴好防毒面具,小心地拆卸引燃管。
林巧枝皱眉:“这个防毒面具佩戴是不是不太规范?”
“林工您放心,我们的检修工人经常拆卸更换这个引燃管,熟练得很。”一个戴着安全帽的人抬胳膊擦了一下脸,指挥着,“搭把手、搭把手,拆下来就放到安全缸里。”
见林巧枝不是很满意的表情,祁尤给使了个眼色,那人见状连忙转头就吆喝道:“防毒面具都戴好,别嫌弃麻烦耽误干活,我平时给你们强调多少遍了安全第一,能耽误多大的事?”
每台机车要安装六根引燃管,其实引燃管核心本体不算特别大,但高温下汞易挥发为汞蒸气,一旦泄漏,吸入便会让人中毒,所以装备在机车上,需要安装多层外壳来防护。
这就进一步增加了体积。
戴防毒面具又闷又视线受阻,还要做这种既需要体力、也需要小心细致技术的活,确实很憋屈,很多做熟的工人觉得没什么事,慢慢也就失去了敬畏之心。
林巧枝不由转头,较真道:“还是可以考虑开展一下科普活动。”失去敬畏之心,多还是无知无畏,林巧枝很少会这样,因为她清楚这里面的结构和原理,环环相扣,绝不是万无一失,所以更理解汞蒸气中毒这事绝对不是偶然,而且真的是剧毒,几乎每一趟出车引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