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31
门,还有那种随着五六十年代,人口涌入港城,港城经济飞速发展起来,一夜暴富的富豪。
前者大多一个圈子,后者都想挤进前者的圈子。
在这样的宴会上,记者们蹲点拍那些富豪的车子,也能细数这个圈子有几人被排出,有几人加入。
躲在鸿安内部的记者,拍下了今年寿宴最大的变化,往年都是张家大少爷张安康携他那影星爱妻金妙如笑意盈盈地在门口迎接宾客。
今年变成了张家大小姐张安乐夫妇迎客,张安康一家影子都没有。
倒是张安康的两位亲姐都出席了,帮忙招呼张家的族人和亲眷。
“安康再混不吝,也是张家唯一的儿子,怎么变成安乐夫妻迎客了?”
“对啊!安康呢?他妈的寿宴他不来?”
张家二小姐连忙解释:“我去劝过安康了,安康不肯来。我跟妈说,妈说不来就不来了。昨天安康又说要来了,我跟妈说了,妈说不想看见他。”
“不想见他?这是什么意思?八十大寿,唯一的儿子不来?这像什么话。”说这话的是张老太太的小叔子。
他转头看过去,只见穿着紫色旗袍的大嫂,很亲热地跟乔老夫人牵手说话。
张老夫人笑看着乔君贤:“是我不好,让君贤今天一个人来了。”
“那是宁宁的荣幸,您不知道她多期待这次寿宴。”乔君贤说道,“天天抓着周爷爷试菜。”
“宣雄的那张嘴啊!”张老夫人往门口看去,见到了圆滚滚的周宣雄带着女儿女婿出现了。
张老夫人说:“这不,他到了。”
“你忙,等下我们老姐俩再一起说话。”乔老太太说道。
别看老夫人已经八十岁,整个人还是显得很年轻,她亲自迎到周宣雄面前:“老三。”
“丹琴姐。”
听见周老三叫她一句闺名,张老夫人眼睛里突然有热意。
这么多年,她从张大少奶奶到张太到张老太太,似乎已经没有人记得她曾经是粤城里那个留过洋的傅家二小姐。
只有当年一起留洋,一起高谈阔论聊银行业未来的周老三记得。
张老太太伸手拧周宣雄那吃得油光发亮的脸:“老三,都这把年纪,年纪大了不能乱吃了。”
“那不是……”
“为我做寿宴试菜,也不许乱吃。”张老太太故意拉着一张脸。
“我的姐姐呀!老三这辈子就这点喜好。在港城,你要管,文婷要管,宁宁那个丫头还要管。我跟你说,你们再烦,我回粤城去了。”周宣雄说道。
张老太太瞪他:“你敢?”
“丹琴姑妈,我爸舍不得宁宁的菜,也舍不得一班老朋友,他现在可开心了。”周文婷送上礼盒,“祝丹琴姑妈寿比南山,福如东海。”
张老太太接过周文婷礼盒,说:“我还要多谢你,费心从内地送来大闸蟹。”
“是爸爸和宁宁说的,说您一直记得扬州的蟹黄汤包。问我能不能搞到?能让姑妈展颜一笑,我当然要尽力。”周文婷说道。
周老爷子见张老太太的小叔子在边上等了许久,他说:“丹琴姐,你先忙。”
“去吧!”
张家的老二叫一声:“大嫂,安康怎么没来?”
“这是我的寿宴,是孩子们让我开心的。他要是来了,他不高兴,我也不高兴。他不来也好。”张老太太笑着说。
张家老二摇头:“他是大哥唯一的男丁。”
“是啊!”张老太太看着他,等着他说下去。
张家老二哪怕觉得自己很有道理,但是面对大嫂淡淡的目光,他没有刚才跟侄女说话的那个劲头,他搜肠刮肚地组织语言:“安康也是你唯一的儿子。”
张老太太看着他,笑了一声:“我希望是。实际上……”
“大嫂,他是你养大的,是大房唯一的根。”张家老二劝她,“以后你也是要入张家祖坟,也是要跟大哥埋一起的,你就说你们母子现在闹成这样,以后你到了地下,你怎么跟大哥交代?我们都已经满头白发的人了。总归要为百年后的归宿考虑一下。你偏心安乐,也正常。但是不能里外不分,出嫁女和儿子,是不一样的。”
“谢谢你的提醒。”张老太太看着一起进来的蔡家人说,“这方面我有考虑。”
“我也是希望你们这一房和睦,也是希望你一辈子都被人赞是个顶顶贤惠的媳妇,不要到了八十岁,最后名声都没了。”张家老二又多说了两句。
“有客人来了。”张老夫人提醒小叔,门口蔡家人到了。
张老夫人满脸带笑先跟蔡运亨和蔡运通夫妇说了两句,蔡家第二代向她见礼之后,才轮到蔡致远。
蔡致远对着老太太行了一个吻手礼。
“调皮!”张老夫人问他,“致远,今天怎么没见你带女伴来?”
蔡致远笑着说:“我想等您指示,接下去我应该带哪个女明星出场?”
张老太太笑出声:“在你爷爷奶奶面前告状,我给你找麻烦了?”
蔡致远挑了个眉:“您只要不嫌我麻烦就好了。”
张老太太收敛了笑容看着他,非常郑重地说:“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寿礼。致远,你是个最好的孩子!”
蔡致远张开双臂:“让我抱抱最有魅力的女士。”
他抱住张老太太在老太太耳边说:“是岳宁那个丫头来找我聊天,她在办寿宴的过程中,跟很多人聊起您,我们这几个熟悉您的人,都知道您是什么样的人,既然我们都知道您被误解,为什么不为您做点事?奶奶,什么时候解开枷锁都不晚。”
蔡致远放开了她,张老太太问:“岳宁?”
“对啊!她跟我说今天有五蛇羹?”蔡致远笑着问。
张老太太听见小坏蛋已经把话题转了,她说:“对,有五蛇羹。还有蟹黄汤包。”
张老太太的外孙女张蕴娴,远远地看着蔡致远,蔡致远说:“我找蕴娴去了。”
“去吧!”
宾客渐渐到齐,仪式开始,女儿为了这个寿宴花了很多心思,特地做了一个录像片,里面有二十年代的老照片,那是他们港城的第一栋楼,也有天祥的第一家门店,到日占时期,港城被军控,家里的钱都被日军逼空,换成了军需券,这个时候他们一家蜷缩在一栋唐楼里。
张老太太看着录像片,她觉得很轻松,这个片子里,没有出现过那些人。
战后天祥银楼重开,他们搬入了独屋,天祥在港城,在新加坡,在曼谷,在马尼拉……
天祥的店就这么一家一家地开,最后定格在现在的家,女儿说:“谢谢妈妈,一直为了这个家奔忙。”
女儿最后这句话也说得很圆滑,给了自己可进可退的机会。
录像片播完,掌声响彻底全场,张老太太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