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67


的敏锐超过寻常人,这次文章倒没有写的太出格。

笔锋一转,换了个思路。

所谓的时务策,他只讲了老调重弹的计策,只从周礼之间寻找答案。

然后说明,人才过多,正是国家繁荣,皇上英明,官吏齐心协力的成果。

其实不用为这种事担忧,一切顺其自然即可,此为顺应天命,颇有些中庸道理。

文章本身,自然写的花团锦簇,也很有教育意义。

可并未往深了写。

不过写了这样的文章,他就没打算再拿第一了。

毕竟其他同年铆足劲写,肯定会写

出更不同的建议。

其实很多建议并非大家想不到,只是没机会写出来罢了。

皇上给了这个机会,有些人自然想把握住。

但这,真的是机会吗?

纪霆心里直接打了许多问号。

再想到他爹说被罢官就被罢官。

那齐大人同样说外放就外放。

至今为止,他还不知道他爹被罢官的真实原因。

这殿试的第一课,学的竟然朝廷的水有多深。

纪霆把文章顺利写完,等着收卷。

只一道策论,皇上给了一个时辰时间,足足够了的。

当然,这期间皇上并不会一直都在,只是等收卷之后,他跟重臣们再回来。

不过收卷的时候,很多进士还意犹未尽,总觉得自己没写够。

纪霆扶额,正好跟田俊,李三枝,还有郑平互相对视。

袁秉亮跟万岑明显也有思考。

再看其他人,稍微年长些,甚至因举人身份,在家乡做过书吏,甚至做过小官的,都察觉出问题。

只有些年纪尚小,涉世不深的,觉得是个提建议的好机会。

甚至还有人在整齐队伍的时候,偷偷问纪霆:“纪会元,你写了什么策,让我们都听听吧。”

纪霆摇头。

他并未写什么。

而且他也不指望做状元。

不是自己才华能力不够。

是如今的情况不对劲,不能走错一步。

纪霆面色如常,甚至带了丝微笑,不过跟他爹对视一眼,明显看出他爹眼神中的担忧。

这就是父子都在朝中为官的好处吗。

他外祖跟舅舅面色也不大好,都看向他。

方才还好好的。

突然就又有了变化。

纪霆只当做不知,再次带着众人行礼,然后等待大殿上阅卷。

之前不管小考大考,阅卷都是私底下进行的。

这种当场阅卷,甚至分为三六九等的阅卷,实在让人揪心。

尤其是一甲前十的文章,全都交到皇上手上,名次基本就是他跟首辅,以及翰林大学士等人排名。

再往下也差不多。

反正给他们阅卷的官员,是很多进士头一次接触这么大的官。

别看他们贵为进士,但在这大殿之中,依然渺小。

阅卷的时间并无时间限制,只看皇上等人的心情。

大臣跟皇上的动作,被远远的进士们偷偷瞄着。

只见三甲进士里有五六篇文章被递到二甲那里,看样子排名有所变化。

二甲学生里,也有递上到皇上手边的。

当然,殿试的一甲只有三人,二甲有三十人。

其他都是三甲。

总体来讲,多数人的名次都要往后走。

看着皇上手边的文章,一篇篇往下传递,不少人的心也一点点凉下来。

往下递的不仅是文章,也是他们的排名。

斟酌再三,那案上只会有三个人的策论。

这就是一甲前三。

多数人的命运都在下面放着。

不少人看向纪霆,眼里带着说不出的羡慕。

他肯定是不用担心的,他的文章,大概就在上面吧。

可有眼尖的发现:“皇上手边,有四篇文章。”

四篇?

怎么会是四个。

过来传旨的太监,打断他们的想法。

“宣,进士纪霆,郑平,田俊,阚文彦觐见!”

他们四个?

难道说,案上的,竟是他们的文章?

李三枝死死盯着他们四个,并非嫉妒羡慕。

而是看出什么。

这四个人太有代表性了。

纪霆以及他的家族,都是崛起的新贵,三代都以读书起家。

郑平,原本大族之后,被族人侵吞家产。

田俊,完全的农家子弟,他爹娘都在地里刨食,真正属于祖坟冒青烟。

阚文彦不用说,南正国老牌贵族,他亲姑姑可是太后。

按道理说,他跟皇上是一辈,胆大点甚至能喊句表哥。

他们四个人的文章,又有什么不同?

李三枝猜不出来。

朝中大臣们却是都看过了。

阚文彦的文章明显参考了标准答案。

也就是纪霆会试时的文章风格。

不过他提的意见,自然是偏向贵族,有种让读书人做书吏,贵族人家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等等。

这个意思,便是代王荣王他们的意思。

可以听皇上的话,但皇上也需要利益交换,大家共赢才是真的。

田俊跟郑平的文章风格一致。

他们都在认认真真的分析利弊,甚至指出纪霆策论的缺失。

并非指责,而是把那篇策论更加完善。

但其中也有分歧,田俊风格明显更偏果断,他就是看不惯贵族,看不惯有些高高在上。

郑平则更低调,可动作却比田俊要狠辣,提倡从严治理官员,这样就能腾出位置。

好在这两人最后还往回圆了圆。

讲这只是策论,以及说了些好话。

历经这么多考试,也是种种磨炼了。

官员们都能看出他们两人的潜力。

:=

甚至不止是他们,今年的二甲,甚至三甲学生里,都有不错的苗子。

说是人才济济也不为过。

可纪霆的文章出乎他们意料。

说平平无奇又不大对。

因为文章对仗工整,引经据典,不管放在什么时候,都是能当范文那种。

说句状元之才一点也不为过。

但问题就在于,太四平八稳了。

既看不出他的乡试时的炫技,也看不出会试时的大胆。

就是一篇状元文。

不像他,又像他。

不像,是文章太平和了,在今年殿试策论文章里,显得格外突出。

像他,那是因为他格外突出,哪一次不是这样。

而更敏锐的人,已经在感叹纪霆的政治嗅觉了。

他是这场殿试上,少数既察觉到情况不对,同时又能做到及时改变文章方向的。

这才是真正的状元之才吧。

可他是不是状元。

还要看皇上以及首辅的意思。

“召你们前来,是让你们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