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93
路桥梁。
总之把门北县各处修修补补,更方便生活。
这些事既琐碎,也看不出什么变化。
但对当地百姓实际生活,却有颇多帮助。
尤其是各村的戏台。
衙门稍微宽裕些,便拨钱让他们修好。
农户们忙碌之余,也有个事情做。
再多的,便是督促大家春耕要紧,不能误了农时。
今年童试同样如期举行。
听杜教谕的意思是,今年大约还是不成的,就算有几个好苗子,也要再学一年。
毕竟谁不像纪状元,稍微学一学,便能考中啊。
说起这个。
天气稍微一暖和。
各地书商蜂拥而至。
今年大比之年,大家都在购置时文书籍,想要为八月乡试做准备。
纪状元的科举心得,便是所有乡试学生喜爱的。
只要能进到货,绝对不发愁卖。
门北县的印刷作坊,也因此越来越有规模,连带着卖出不少本经,算是有了长久的买卖。
悄然无息中,门北县渐渐恢复多年前的活力。
战乱的阴霾也在一点点修补。
看着逐渐整齐的道路,重新修建起来的戏台,还有特意赶来的粮商以及各类货商。
年纪稍大的本地人道:“日子在慢慢变好。”
他们还以为,以前那样平静的生活,再也不会有了。
都说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纪县令这样润物细无声的做事方法,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百姓们是这么觉得。
但纪霆几乎天天盯着田地。
恨不得马上把庄稼种出来。
化肥的好处不用多讲。
用好了,必然能提高粮食产量。
现代农业的重要一环,便是这化肥了。
虽说他们烧制得粗糙了点。
但有一才有二,他相信,只要能做出成果,就会有更多人跟进。
一定能做出更高效的化肥!
衙门多数事情,都交给王县丞跟刘主簿。
连最赚钱的印刷作坊都留给纪阳。
纪霆本人要么在官田附近,要么去看化肥作坊的烧制。
终于在四月初的一日。
路过官田的农户脚步有些挪不动,扯了扯同村人的袖子:“老王你看,官田上的庄稼,长得还挺壮实。”
“肯定啊,官田都是好田地,长得肯定壮。”
“不不不,你再看看,比李乡绅家的还要壮。”
那李乡绅的田地里有一汪泉水。
平日浇水施肥最是勤奋。
他家田地出名得好。
比他家的还壮?
那老王看了几眼,便挪不开眼睛了。
长得确实好。
根苗都壮实。
庄稼种得好坏,老农一眼就能看出来。
眼前的麦子长得极好,是个人都能看出来。
门北县别的事传得不算快。
但谁家田地种得好,立刻传到十里开外。
等大家知道,那地方是官田之后,有些机灵鬼直接蹲守在化肥作坊门前。
趁着大家还没反应过来。
他们先买!
可小机灵鬼们发现,那作坊大门直接打开,里面的书吏道:“想要买什么类型的化肥?”
“你家庄稼是什么情况?”
啊?
买个肥料,还要问题这么多吗?
那书吏哎了一声,慢悠悠道:“人生病了,都要先看看大夫,问问症状吧。”
“庄稼跟人一样,出问题了,先看看症状,号号脉。”
“不对症的药灌下去,那不就死了吗。”
好像是这个道理。
这人描述了自家的庄稼的情况,书吏一一对应,开口道:“叶片稀少,发黄。用这个。”
“拿回家之后,跟湿土堆放,等个十到十五天的时候再用。不能操之过急。”
“你家麦叶呈现紫绿色?用这个,跟农家肥放在一起搅拌,跟普通施肥方法一样。”
根据庄稼状态不一样,给出的配方也不一样。
还真有点看诊的意思。
大家将信将疑回去,等再出现的时候,恨不得再让化肥作坊的人,再给自己指点一番。
因为经过指点的田地,那上面的庄稼,全都长得更好了。
再也没有比这更立竿见影的效果啊!
有了官田跟这些农户家的田地做示范。
几乎整个门北县的百姓,全都挤到化肥作坊这里,想请作坊的人帮帮忙。
“给我家麦子号号脉吧。”
“我家麦子应该用什么化肥?”
“能不能让我插个队,我家麦子情况很差。”
那负责化肥作坊的书吏很是耐心,让大家排好队的,一个个说明情况。
不仅如此,还让作坊里的识字的小孩们教大家顺口溜。
纪霆编了个好记的顺口溜。
把庄稼什么症状,要用什么样的化肥,都给写上去了。
只要把这顺口溜背会,自己就知道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化肥。
教大家背顺口溜的小孩,基本是慈幼院出来的,年纪在八岁到十二岁之间不等。
再大点的孩子,已经在县城许多铺子做工。
他们识字,会算数,那些重新来门北县做买卖的商户,正需要他们。
无论男女能识字算数,就有活干。
算起来,他们也学了一年多了,已经可以做事了。
这些年纪小的,则会被雇来做些零工,赚几个铜板,就能给自己改善伙食。
去年教这些小孩读书的时候,还有人不理解,现在总算看出成果。
再想到化肥的事。
或许化肥的作用,比他们想象中还要好?
不过最没想到的,还是那几个小矿的管事。
在他们手里没什么作用的矿料。
竟然成了肥料。
看当地百姓趋之若鹜的模样,就知道前景有多好。
连知州都听说此事,还写信询问。
不过信里也有担忧。
大意是,纪县令自宝泽十二年九月份到任。
如今宝泽十四年五月。
这期间你做得已经够好了。
门北县已然恢复生机,用不了几年,就跟战乱前一样。
已然证明你的能力。
其实还有一年多的任期,不出错是最好的。
说到底,知州同样担心粮食安全。
各地情况来讲。
商贸不好,无所谓。
科举出不了人才,问题也不算太大。
武举没有人才,更不是事。
但要是粮食有问题。
那便严重了。
民以食为天。
粮食出问题,即便是前面有再多功绩,即使是皇亲国戚,都会被问责。
故而稳妥起见,不要弄那些有的没的。
知州在其他事上还好讲。
关乎当地粮食产量,还是多说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