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7
花瓷真能做出水墨画的浓淡相宜,那真是难得。
万琉哈氏见他起了兴致,又垂下眼帘满脸失落道:“就是我想了一宿,都没能想起那杂书叫什么名字,着实有些可惜了。”
她得给康熙打个预防针,不然真让自己去找,那根本就不可能找出这样一本书来。
好在康熙也明白,万琉哈氏爱书,家中阿玛也是如此。
指不定是从哪里借来的书,很快就还回去了。
加上万琉哈氏可能年纪小的时候看的,之后看的书又多又杂,自然是想不起来的。
不过她的记性还不错,因为看着青花瓷茶盏的关系,竟然想起来了。
康熙摇头道:“无妨,回头朕让人去内务府取些云贵的青花料过来试一试就是了。”
万琉哈氏一听,双眼亮晶晶看了过来。
康熙一看就明白了,微微笑道:“你这是想要亲自试一试了?”
万琉哈氏有点赧然道:“皇上,我可以吗?”
“倒也不是不行,只是这粗重功夫朕可舍不得你来做。正好让人在英华殿做个小点的瓷窑,叫张应让工匠试一试,回头送过来重华宫给你看看就好。”
康熙嘴皮子一动就做了决定,底下人就注定要跑断腿了。
万琉哈氏心里默默跟张应表示歉意,看来他肩头的担子又要多一些。
殊不知李德全还觉得张应走运了,因为定嫔这句话,玻璃工坊那边还要多个瓷窑。
要真能成,这青花料烧出来能让青花瓷更好看,那张应就是大功一件。
哪怕这功劳大头是定嫔的,那么张应也能喝上头一茬的肉汤,简直羡慕死人了!
这么大的馅饼从天上掉下来,还砸到自己脑袋上,张应也有点懵,很快就欣喜若狂。
李德全走不开,索性让门口守着的小金子去隔壁英华殿跟张应说一声就是了。
当然这也是因为定嫔开口了,那么也得让重华宫的人去报信,叫张应承情,还知道该感谢谁。
张应笑眯眯的,硬是给小金子塞了一个拇指大的珍珠:“就是个小玩意儿,老弟你收着就是了,当做是见面礼了。”
他们两人又不是第一次见面,什么见面礼呢!
小金子犹豫了一下,到底还是收下了,免得拒绝的话,让张应尴尬。
以后他们只怕还要天天打照面,买听皇上的意思,是让张应这边试着,然后呈上去给自家主子过目!
见小金子收下了,又笑眯眯叫自己一声“张爷爷”,张应也笑吟吟的,只觉得这小太监年纪小一点,还是挺上道的。
他又仔细问了,得知是云贵的青花料,这倒是不难。
难的是,云贵出的青花料实在不少,好几个地方都出这个。
加上云贵如今被叛军占着,好几年来青花料都没能送来,内务府这些年陆续用了,也不知道还有没剩。
思及此,张应也坐不住了,跟小金子说一声,就赶紧去内务府问问,别是用光了,那他哪里弄这青花料来?
他去了内务府,说皇上要用的,二话不说就把云贵剩下的一点青花料全包圆带走了。
气得内务府总管都想撸袖子揍人,偏偏张应还有理有据的,又是康熙的吩咐,自然不敢拦着。
他只能眼睁睁看着张应带着几个强壮的太监,把云贵余下的青花料全扛走了。
心腹太监站在身后,小心翼翼问道:“张伴伴把这些青花料都拿走了,后边青花瓷还怎么烧?”
他琢磨着康熙突然提起云贵的青花料来,莫不是喜欢烧出来的颜色?
都被张应带走了,以后他们想烧一些献给康熙,岂不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凭空也变不出来?
云贵那边还打仗,他们去哪里弄新的青花料?
内务府总管瞪了心腹一眼,没好气道:“傻子,会哭的孩子才有奶吃!”
说完,他整理了一下衣衫,这就直奔重华宫,准备跟康熙哭了!
康熙是没想到,只吩咐张应按照万琉哈氏的意思烧个青花瓷看看,却引来了内务府总管,还一个劲开始哭嚎起来。
当然不是真的嚎,不然内务府总管就在御前失礼了。
但是一个中年大叔一边条理清晰诉说,一边抹着眼泪,连万琉哈氏都要有点看不下去了。
实在是……太辣眼睛了!
康熙摆摆手,一脸嫌弃,却是没怪罪这个新上任的内务府总管。
他过来哭,一来是哭穷,二来也是立刻禀报康熙,这青花料没有了,没有遮遮掩掩的意思,第一时间来告诉他,还是很谨慎小心的。
内务府总管见康熙摆手,立刻就止了泪,低头行礼后退下了。
这变脸功夫让万琉哈氏叹为观止,果然宫里的都是人精,尤其能被提拔上来的。
眼泪跟水龙头一样,说关就关掉了!
康熙皱着眉头沉吟道:“云贵易守难攻,想必要摆平需要一定时间。”
万琉哈氏这琢磨做出更好看的青花瓷,不就是想让他高兴吗?
这青花瓷康熙可以留着欣赏把玩,也是她的一份心意了。
如今居然缺了青花料,这不是叫万琉哈氏空欢喜一场吗?
他这个做皇帝的,连一点青花料都给不了,实在够郁闷的!
康熙正想着,就听旁边的万琉哈氏小声说道:“皇上,若是派人给云贵那边消息,说这青花料能运出来,品相不错的话就大价钱收下……”
他听得一怔,接而双眼一亮,看着万琉哈氏忍不住抿唇一笑:“不错,确实是个好法子。”
万琉哈氏,还真是个妙人!
第23章 三更合一
万琉哈氏是觉得有钱使得鬼推磨,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没有谁会跟钱过不去,尤其云贵被围多时,很多做买卖的出不来,连带周边那些专门送货的担夫,赶车的车夫都没了生计。
这都是普通百姓,上有老下有小的,他们没有收入,一家子都快过不下去了。
如果冒点险就能送青花料出来,换些银钱,他们自然是乐意的。
不要小看这些百姓,他们平日跟杂草一样不起眼,却最是充满韧性,无论如何都会尽力挣出一条活路来。
康熙却比万琉哈氏想得更多,云贵久攻不下,就是因为易守难攻。
山多,山路崎岖复杂,给将士们带来极大的麻烦。
攻不下,只能围,却得熬着,也不知道要熬多久。
如果能跟里头的人来个里应外合,那就不一样了。
有人愿意送青花料出来,接触后会不会愿意带路,甚至愿意从里面配合?
百姓不愿意出头,是为了一家老小,如果给了他们承诺,只要拿下叛军,云贵就能恢复跟以往一样,甚至能免税三年。
能恢复到以往平静的日子,百姓想必很难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