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66
色,如今能用上五色或者六色,那就跟宫外区分起来。
至于宫外的话,用上三四色是没有问题的。
不能越过宫里去,但是也能添上几个颜色,自然跟别人也不同了。
这纸笺的买卖看着不起眼,却是独一份的,价钱必然低不到哪里去。
康熙沉吟片刻道:“这买卖朕打算让拖尔弼来负责,毕竟在读书人那边,拖尔弼的名声也算是响当当的了。“
万琉哈氏听得满头黑线,她这阿玛的名声确实响当当,不过是到处借书的名声,还真是一说大家都熟悉了。
不过她又疑惑道:“皇上,阿玛还领着官职,不好做这个买卖吧?”
满人都不让做买卖,更别提拖尔弼还是个官了。
李德全在轿子旁边跟着走,自然听见康熙跟万琉哈氏的话。
这会儿听见定嫔一问,他只觉得这位娘娘和家里人倒是相当本分的。
毕竟有林润在,康熙自然也明白底下人怎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万琉哈氏却全然不清楚的模样,估计家里压根也没走过这样的偏门。
如此老实人,康熙就更放心了。
他隐晦解释了几句,万琉哈氏一听就明白了。
拖尔弼是不能直接做这个买卖,但是可以让其他人来做。
不过家里确实没有收过门人,更没有投奔的商人。
毕竟就拖尔弼那个官职,别说油水,养活自己就紧巴巴的。
商人逐利,投奔来就为了利,跟着拖尔弼无利可图,谁会来呢?
见万琉哈氏皱着眉头苦思冥想的样子,康熙就搂着她的肩膀笑道:“如今……可不一样了。”
毕竟因为万琉哈氏受宠的关系,拖尔弼也成了香饽饽,门槛都快给踩烂了,一个个恨不得倒贴来投奔。
拖尔弼正焦头烂额,沐休的时候都是闭门不见客,但是他得上值点卯,怎么都要出门,就躲不掉了。
他正头疼怎么婉拒这些人,康熙派人来传旨,愣是解决了自己的烦恼。
得了,拖尔弼想着自己也不用推脱,让人进来,然后选个靠谱的接过这个差事,他也能彻底摆脱了!
尤其在康熙这边过了明路,正大光明的买卖,他都不必担心东窗事发后会如何了!
但是这挑人方面,拖尔弼还是得谨慎。
毕竟那么多人,康熙会选了他做这个买卖,肯定是看在女儿的面子上。
要是选个不靠谱的,把这买卖给砸了,天子一怒不说,他还得连累宫里的女儿。
于是拖尔弼一改之前闭门不见客,出门也躲着走的情形,让门房给上门来的人都发了请帖,选了一个沐休的日子一起见。
万琉哈氏听着康熙的解释,才明白是怎么个操作。
这事算是拖尔弼领头,负责挑选适合的印刷工坊,最好是选一个既有印刷工坊又有门面的人家。
如此一来,印刷出来的纸笺就能自产自销了。
但是选人交给拖尔弼来决定,那么他能做的就不要太多的。
商人们看准这个商机,肯定会蜂拥而至,送上孝敬的必然也多,到时候拖尔弼是收还是不收呢?
不收吧,跟其他人就有点格格不入了,衬得别人好像钻进钱眼里一样。
收吧,被康熙知道了,指不定心里也不太痛快,觉得拖尔弼跟人同流合污了。
选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选个跟自己沾亲带故的,那就有点监守自盗了。
回头这人要是出什么问题,比如中饱私囊,然后质量不过关的话,那么拖尔弼哪怕没伸过手也要跟着倒霉了。
要是选个没能耐的,买卖没做起来,回头康熙问罪,拖尔弼还是得倒霉。
所以这人得选好,还得避嫌不选身边人,又得靠谱有能耐,万琉哈氏想到那个书痴阿玛真的能选对人吗?
她有点忧心忡忡,康熙低头一看万琉哈氏的脸色就猜出她的顾虑来。
可以说万琉哈氏这张脸真的是什么都藏不住,不过她在自己面前也没有刻意藏住的意思。
康熙就笑着安抚她道:“放心,拖尔弼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傻。”
看他借书每次都能成功就知道了,能借到,还能跟几乎没怎么打过交道的人借也能借到,证明为人还是不错。
拖尔弼不是长袖善舞的性子,却还是会来事的人。
他就是有点不太上进,不然也不会一直停留在五品的官职上面。
这次之后,拖尔弼要是差事成了,康熙就有理由给他提一提了。
拖尔弼就是全副身心都在书上,对其他人不是很提的起劲来。
但是康熙这次吩咐,他是牢牢提着心。
一边让人发了请帖,但是在发之前,拖尔弼还是让人到处打听了一番,挑选的都是家中有印刷工坊,或者有这方面的关系,人品又没有问题的。
当然他能打听的就是表面上的,起码不至于人尽皆知那种的坏。
至于暗地里做过什么,拖尔弼就得再细细考察一番才行了。
这样见面的时候,他心里也有底,起码先筛选过一批人,余下的这些起码表面上大差不差的。
第30章 三更合一
拖尔弼的意思很明确,就是需要印刷工坊,没有这方面的商人就只能看下次有没机会了。
商人们有些暗地里扼腕,自家怎么就没弄个印刷工坊放着呢!
不过印刷工坊可不便宜,不说有手艺的工匠都是代代相传,很多都是家族圈养着的,就是颜料和雕版都相当烧钱。
而且拖尔弼要的还是彩印,工坊里能做到这个的就寥寥无几,大多是几代继承下来的印刷工坊了。
所以最后能收到帖子上门来的,就只有三家。
一家是品颜轩,一家是十生堂,一家是石竹斋。
三家尤为重视这次的差事,来的都是家主。
刚落座,他们都顾不上寒暄,就要介绍起自家的情况来。
拖尔弼抬起手,笑着示意几人不必着急:“这次事出紧急,因着是皇上仁慈,想着如今宫里已经出了多色纸笺,宫外的文人雅士也不少,就想着在外头也有工坊能多做一些。”
反正宫里出了多色纸笺,宫外肯定很快跟风。
与其让那些跟风的商人赚个盆满钵满,质量却未必有保证,康熙还不如派自己人率先跟宫外的工坊合作起来,那就皆大欢喜了。
康熙能大赚一笔,宫外的文人雅士也能用上漂亮的纸笺,商人们也能跟着挣钱,何乐而不为呢?
而且他也没有独食,与民争利,只是先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再说了,合作的商人也能获利,还利益颇丰,更是有朝廷这个大腿在,不挣钱简直不可能,只说挣得不要太多!
大家一起挣钱,你好我好大家好,商人们自然乐意,但是明面上就不能说得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