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29
徽的模样,那就更完美了。
反正工坊那边是什么要求都满足,只要给钱给足够的材料就行。
一时间不少西洋贵族闻风而动,听闻有这样的好东西,一个个都加入定制这个压水器。
顾凝宸想到后世的私人高定,看来这压水器也是这样。
这买的也不是压水器,是那份独一无二。
哪怕是一样的压水器,功能差别不大,这镶金镶银镶宝石就显得自己的身份都不同似的。
工坊收压水器订单收到手软,西洋人那边也没再提起水车来。
他们是见好就收,买不到水车,买到压水器也不错!
在拍卖会开始之前,西洋贵族带着随从到处溜达,花钱如流水,买下不少新奇的小东西。
很多商人闻风而动,赶去拍卖会附近开店摆摊,卖各种小东西。
有西洋人最喜欢的竹扇子,另外有女士用的簪子和绢花等头饰,还有银镯子、玉镯子和珍珠项链。
珍珠并不大,成色也有不同,大小差不多串在一起的链子,也是西洋人最喜欢的。
布匹更是受到西洋人追捧,都是一车车的买,让商人们赚了个盆满钵满。
因为靠岸的西洋人不能随意进附近城镇,每次进出都要再三审核身份,十分麻烦,大多只能在拍卖会周边圈定的地方行动,正无所事事。
正好这就形成了一条集市,热热闹闹的,哪怕只从街头走到街尾看一圈,途中酒楼喝茶吃饭歇歇脚,一天也能过了。
要不是拍卖会要开始,西洋贵族和商人们都舍不得离开这个温柔乡。
随着拍卖会的进行,周边建设更是加快,可以说是应有尽有。
都不需要西洋人进城镇,想买什么都能买得到,想吃什么都能吃到,自然也不会闹着进城了。
这给周边城镇的守卫减轻了压力,也给各地商人提供了一个赚钱的好地方。
毕竟西洋贵族和商人是真有钱,他们能漂洋过海来的就不是一般人,钱财自然不缺的。
不然光是船队浩浩荡荡过来,这花费就是一笔天文数字了。
当然他们在拍卖会收获颇丰,带回去的宝物价钱能翻上好几倍,怎么都不可能吃亏。
哪怕像丝绸、茶叶、瓷器和漆器这种需要限购,但是只要他们带过来的粮食卖掉,就能换一笔不小的钱。
拍卖会为了方便他们,给西洋人提供了一个渠道,就是帮着他们卖掉粮食,价钱很公道。
然后也不需要他们运输,拍卖行的人就会帮忙把粮食运走,钱就记在账上,他们拍下东西就能直接消耗掉。
不需要一边卖粮食换了银钱,好不容易点算好,拍完东西又需要重新送金子进去,再点算一次。
因为来回倒腾都是大数目,这么点算下来都需要不短的时间。
对商人来说,时间就是生命,越方便越好。
所以拍卖行这个行事得到西洋人的大力支持和夸赞,而这个想法正是王谈想出来的。
大量金银交易,辛苦的还是拍卖行,也就是户部派过去的人。
如果用记账的方式,就不需要再点算一遍。
而且做交易不可能都用金子,可能会用银票,西洋人还得换,倒不如交易行做中间商,两边交易就更妥当快捷了。
顾凝宸听康熙一说,只觉得这位户部侍郎实在聪明极了。
除了让西洋人更方便交易之外,记在账上的钱,那就很容易都花出去,仿佛不是自己的钱一样。
毕竟钱从口袋里亲自掏出来,和记在账上直接划掉是不一样的感觉。
果然等拍卖开始的时候,原本有些西洋人感觉价钱有点高,不打算继续叫价。
身边拍卖行专门配备的侍从会提醒他们,账上还有钱,他们脑袋一热就会继续抬价,直到把账上的钱花完才会收手。
甚至有些花完了,要超过了,被侍从提醒之后,依旧继续叫价。
拍卖这种时候,人人都在叫价,气氛热烈,就忍不住跟了。
康熙看过户部送来的账本,拍卖行是真的赚钱,不,应该是相当抢钱才对。
看着庞大的金银流进国库,他就十分满意。
时钟工坊加班加点生产一批小时钟,送到拍卖行那边,当然数量并不多,免得掉价了。
新的拍卖会进展十分顺利,康熙重点看了纳兰容若负责的拍卖会,没什么差错。
容若上的折子也比之前字里行间都活泼了一些,看来走远一点,看看别的事,忙碌起来,就没时间悲秋伤冬了。
这是个好转变,康熙心里十分欣慰。
他放下折子,去重华宫后挥退宫人,没让宫人带路,熟门熟路去了偏殿的书房,却难得扑了个空。
顾凝宸居然没在书房里头,康熙听见孩子的笑声,扭头从窗外看过去,就见她牵着四阿哥慢吞吞往前走。
四阿哥如今走得不算特别快,一扭一扭的,却走得很是稳当。
顾凝宸是看今天的天气不错,也暖和了许多,就带着四阿哥出来晒一会太阳。
她牵着小阿哥走了一小段路,怕他累着了,很快就转身往回走。
远远看见康熙走过来,顾凝宸连忙行礼道:“皇上来了,我正带着四阿哥去外头走走。”
康熙点点头,四阿哥仰起头奶声奶气叫了一声“阿玛”。
三个字的“皇阿玛”他暂时还叫不出,起码不止有一个“玛”字了。
四阿哥如今说话跟一般孩子一样,没什么问题。
这年纪的孩子说话就是一两个字往外蹦,再长大一点,才能说完整的句子。
不过看得出这个四儿子很聪明,听过的能记住。
比如大阿哥背书的时候又错了,四阿哥就能听出来,还会重复喊着“不对”“不对”,叫徐太傅忍俊不禁。
徐太傅憋着不敢笑,免得大阿哥要气哭了,还可能迁怒到他头上去。
大阿哥心里十分郁闷,毕竟四阿哥才丁点大,怎么比他还厉害,就知道自己背书不对了呢?
康熙倒是觉得因为最近学的一篇,徐太傅说好几遍,大阿哥和二阿哥要念一百二十遍,然后开始背诵。
反反复复只读背这篇文,四阿哥也就记住了,换做别的估计不可能听一两次就记下来。
不过这样已经让康熙十分惊喜,寻思着早点让四阿哥上学。
大阿哥是六岁上学的,二阿哥是五岁,四阿哥他琢磨着四岁就能去了。
顾凝宸觉得这孩子也太惨了,后世六岁才上小学,四阿哥这可能四岁就要上了。
这个岁数就该是幼儿园,玩儿的时候。
还得大清早爬起来去尚书房上课,实在太可怜了。
顾凝宸想劝一劝,都不知道从哪里劝起。
康熙倒是看出她的心思来,笑着道:“你这也太宠着小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