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7
书肆另一角则是留给了镇江府的名人著书,丹徒县是附郭县,与金坛、丹阳二县不同,府内的动向丹徒县城内知晓得也比其他二县要快一些,柳贺粗略一览,书角里有杨一清的《石淙诗稿》,还有茅坤的《唐
宋八大家文钞》,放在今天,那都是正X级领导的出书。
柳贺在书肆里待了一个时辰,这才付了两本书的钱,书肆里另外还有毛笔和竹纸,他又买了些。
“四百一十七文。”掌柜拨着算盘,头也不抬。
“可否便宜些?四百文如何?”
“四百一十文。”
“再便宜些。”
掌柜这才抬头看了柳贺一眼,清风书肆靠近县学,县学的生员们几乎不还价,毕竟对书生们来说,还价这种行为过于市侩,不够斯文,家境贫寒的廪生们买得少些,附生们买起书来却是按两计价,书肆内的精装书就是这么卖出去的。
当然,柳贺买的是平装书,毕竟他关注的是内容而非包装,如果可以的话,柳贺恨不能买几本二手书,这样价钱又能便宜一些。
掌柜被柳贺磨了半天,最终,书和纸笔以四百文成交,柳贺付了钱,却稍稍往柜台后靠了靠:“掌柜,你这店里可有抄书的活计?”
“没有。”掌柜笑道,“我这书坊有书卖,却没有书要抄。”
明代印刷业已经相当发达,书坊内的书只愁卖不出去,却极少有畅销到需要抄的。
柳贺不死心又问了两遍,可惜掌柜却依旧只答没有,他只能依依不舍地往外走,可还没走到门口,就见书肆里冲进来一人:“掌柜,可有佣书人?我自京中借了本好书,几日之后就要归还,速速替我寻一位佣书人?”
“景相公,我这书肆并无佣书人,即便是有,也只会抄书肆内的书。”
拥书人即抄书人,早年间印刷业还不发达的时候,书手是一份专门的工作,可眼下,除了科举试卷需要誊录用到大量的书手外,其他地方需要用书手的并不多。
景相公眉头顿时一皱:“眼下我有两篇文章要作,否则也不会如此忙乱。”
柳贺又转身回去了:“这位相公,能否让在下一试?”
掌柜口中的景相公将视线投向柳贺:“你是何人?”
“在下是通济社学的学童,父亲曾是县学生员。”
在这大明朝,相公是秀才的称呼,举人则称老爷,最早时,相公是宰相尊称,此后普通官吏和读书人都可称相公,慢慢地,相公也成为妻子对丈夫的称呼,因而有人直言,男子刁钻,他再普通不过一人,偏偏享受和宰相一样的待遇。
就像先生这个称呼是否该用来形容女性一般,行业内的顶尖女性才能被尊称为先生,而随便一位普通男性就可被称为先生,很显然,这也是待遇的不同。
景相公问清了柳贺的身份,知晓他是柳信之子,语气也和缓了些。
他同是丹徒县学的生员,不过与柳信出身农家不同,景相公是官宦人家出身,有远亲在京中做官,近几日他那远亲归家探亲,带了几本时文集,他不能开口去要,只能借,可再过几日那位远亲就要返京,他想将时文集抄一遍也来不及。
“不是不可,只是这书不能有一丝错漏,你的字也须得清晰可辨才行。”
“愿一试。”
练了几个月的字,柳贺可以说是下了苦功,此刻恰好有纸笔,他毫不犹豫地写下一行诗句,虽不是多么秀逸俊美,可笔力刚劲,倒是比景相公想象中更好一些。”
“七日之期,你可能抄完?”
“尽力为之。”
这本时文集约有两百页,每页一百字,景相公给柳贺开出了一千文的酬金,这个费用给得着实不算高,毕竟眼下纸笔贵,一千文也仅够买千张竹纸罢了,但若是吃饭,在猪肉一斤不到十文的年代,一千文足够他吃肉吃到撑。
柳贺接下了这本时文集的抄写工作。
不管怎么说,能赚钱总是一件让他兴奋的事,他进社学两个多月,中
间有个端午,恰恰是三节两寿要给老师送节礼的时候,三节即端午、中秋和春节,两寿是孔子寿辰和老师寿辰,孙夫子在束脩上本就给柳贺打了折,节礼再给少一点就更不像话了。
于是加上平日读书的费用,再加上束脩,柳贺算了一下,开销着实不算少,光靠纪娘子接绣活是远远不够的。
柳贺在书房点灯读书,纪娘子怕干扰他读书,就在门边坐下,蹭一点烛光,可这样太伤眼睛,柳贺不许他娘这样。
“压力山大。”柳贺感慨了一句。
从书肆出来,日头还挺高,纪父的事情应该还未办完,柳贺就和纪文选在书肆这条路逛了起来,镇江城内有十五坊,县学所在为仁安坊,儒林坊在仁安坊西侧,列着弘治进士靳贵的进士牌坊,靳贵是弘治三年的探花和当年会试的第二,还是应天乡试的解元,,可以说是考霸中的考霸,所以别人只有一座牌坊,靳贵却有两座,一座解元牌坊和一座进士牌坊。
柳贺去时,靳贵的进士牌坊前也有其他书生在,弘治三年至今已有七十多年,进士牌坊早已不复当年的风光,却依然引起无数士子膜拜。
柳贺觉得进士牌坊有难度,举人牌坊努努力却未必不能做到。
他虽然没有和柳信见过面,但他知道,考中乡试恐怕是柳信一身的夙愿。
柳信有写日记的习惯,可楚贤来柳家拜访的那一日,平日鸟儿在窗边嬉戏的柳信却一个字未写。
他心中恐怕也感觉到了屈辱。
就算是为了这没见过面的爹,他也得多努力努力才行。
男儿当自强啊。
第6章 抄书
待到日头渐渐落下去,柳贺才与纪文选赶到与纪父约定的地点,两人原本要去金山寺拜一拜,实在赶不及这才作罢。
眼下金山寺虽然还未靠白娘子传奇名声大振,可在江南一代,却也是极有名的寺院,苏轼就曾在此写下《题金山寺》一诗,这首诗能正着读,也能倒着读,意境截然不同。
回去时柳贺与纪文选肚子都饿了,两人一人买了一块酥油烧饼啃了起来,纪文选一边吃一边和柳贺抱怨:“昨日夫子布置的十页字还未写完,今晚又要挑灯夜战了。”
孙夫子布置的任务倒不重,就是有些费纸罢了。
柳贺交课业时一张纸只写一页,若是自己在家练字,一张纸的两面都是要写满了,为了不浪费纸张空间,他将一张纸的边角也写得满满当当,若非应试需要,柳贺甚至愿意故意把字写小一些。
他没有记日记的习惯,不过他把每日要完成的任务列了个清单,有课堂回顾,也有练字计划和学习计划,如今柳贺已经学完四书,五经还未开始,但他也只是会学而已,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