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72
称要削减宗室的俸禄。
柳贺奏疏一上,加上他和言官热热闹闹辩论了一场,反而将此事推得人尽皆知了。
藩王们原本还很淡然,此时却已经做了朝廷要削藩的心理准备。
不过该闹的地方,他们定然还是要闹一场的。
近段时间,一直有官员在上疏弹劾柳贺,要天子卸了他的礼部右侍郎之职,可柳贺竟脸皮厚到在官位上一动不动,连自辩疏都未写。
时间久了,官员们渐渐品出了味道,莫非……是张
居正从中阻拦?
那便是张相的确有意削藩。
但官员们觉得,无论是否削藩,柳贺在疏中所写的并不合适。
此事闹了有数日,藩王们的奏疏也一一到了。
藩王们在地方上猖狂,对待天子却十分恭敬和婉,毕竟旁人无法拿他们如何,天子却能够决定他们的封号是否延续。
众藩王哭诉道,他们与天子皆是朱家子孙,他们在地方上不过花了一些小钱,但也为朱家开枝散叶云云,如今竟有官员丧心病狂到让他们年老无供养!
且若只是他们也就罢了,那丧心病狂之人竟将手伸到天子那里,堂堂皇子就藩时竟只几两碎银,天子威风何在?
有藩王负责哭,也有藩王负责摆谱,说天子啊,我和你太爷爷是同辈,你忍心这么欺负我一个糟老头子吗?
藩王们平日在地方上各作各的威和福,向来很少团结到一处,柳贺这奏疏却将他们团结了起来,一日一日对着天子施压。
然而,对各地的藩王而言,他们是各自对天子上疏,但对天子来说,他却能感受到几十位藩王的联合。
在上位者看来,下位者的联合施压无疑是对自己的一种威胁。
这也是柳贺上疏的缘由之一。
宁王朱宸濠的叛乱距今也不是十分之久。
因而,在藩王们开始上疏之后,柳贺便在一封辩疏中道,他是因宗藩人口数多、以致朝廷无银可花而上疏,王府科归他礼部掌管,他作为礼部右侍郎,上疏是份内之职。
“此事至今仍未施行,也并非定例,众藩王为何如此?岂非以其皇亲贵胄的身份压迫天子?”
柳贺上疏是份内之责,他疏的内容或许离谱一些,但这疏至今未施行,也没有说一定会施行,藩王们竟就如此,简直是在倒逼天子对他们低头。
宗藩之事,天子难道不能管吗?
此疏若是施行了,藩王们上疏倒是在情理之中。
若是天子因此对他降罪,那柳贺自然是“不服”的。
柳贺这疏一上,接下来便接连有官员上疏,说削藩之法内阁如今在商定,便是下了定论也能更改,何况此时还未有任何定论呢?
藩王之霸道由此可见一斑。
第194章 消息
藩王们这下都是傻眼了,柳贺那封奏疏上得情真意切,且字字详实句句有理,便是以陈三谟为首的言官对他轰了数日,他也丝毫没有退让之意。
加上柳贺这礼部右侍郎是因削藩才当上的,背后有张居正这位内阁首辅的力量,宗室藩王们自然会忍不住多想,认为这就是张居正的本意。
盐政事、刘台事及夺情/事叫满朝文武见识了柳贺对张居正的影响,因柳贺并无明确攀附张居正之意,官场上倒没有人将他归入张党之列,不过柳贺此次上疏仍是令人浮想联翩。
柳贺时而支持张居正,时而违背张居正,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叫人实在摸不着头脑。
谁能猜到呢?在朝堂上义正言辞大义凛然的柳三元竟耍起了无赖!
他上书时是一副痛心疾首直言宗室之祸的模样,可一旦宗藩们找上了门,他便立刻辩解,那一封《奏宗藩事疏》只是建议,礼部暂时未有施行的打算。
然而宗藩之事却到了不革不行的时候,即便具体条例不会如《奏宗藩事疏》所写的那般,朝廷对宗藩下手也只是时间问题。
……
因柳贺这一封疏,朝野上下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宗藩事上,宗室们在闹,不仅闹天子、太后,也去闹阁臣及礼部官员。
天子及张居正不胜烦扰,最终定下:“宗藩之事,由内阁与礼部商讨定计。”
柳贺因此变得更为忙碌。
关于削藩事的计策,他早已呈给了张居正,不过内阁对此事瞒得很紧,知晓此事的也只有柳贺和几位阁臣而已,宗室不知,与宗室关系亲近的官员也不知。
作为礼部右侍郎,柳贺这段时日常收到来自宗藩的请帖,有请他喝杯水酒的,也有想从他口中知晓削藩细则的,柳贺这边都热闹非凡,潘晟与姚弘谟也逃不了宗藩的围追堵截,二人见人柳贺都难忍怨念之色。
“泽远,你行事还需稳重一些,步子不可迈得过大。”潘晟提醒道,“近些时日,朝中许多官员都言,你不适宜这右宗伯之位。”
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这已是词臣能居的高位之一,能在此位的官员无一不是饱读诗书、老成持重之士,柳贺文章虽写得漂亮,行事上却仍不够稳重。
自柳贺上了那封疏后,便常有人这般提醒他。
柳贺心中也清楚,削藩事一起,他必然要得罪许多人,不过他在其位谋其政,既然要做削藩事,他自然要做得彻彻底底漂漂亮亮。
毕竟就连明亡也只有不到半年了。
有人说,大明之亡在于宗藩,这种理论当然是片面的,一个王朝的灭亡必然是各种因素的叠加,可宗室的奢靡却加剧了这一进程。
自隆庆五年考中进士以来,柳贺在不同的位置见证了大明朝的方方面面,观一叶而知秋,大明朝就如同一台破损的机器,人力纵然做更多,也只是勉励修补罢了。
……
京城,得意楼前。
众士子也在议论着削藩之事,越到晚明,读书人论政的场景就越常见,削藩是大事,各地的读书人自然十分关注。
“在下早知,柳泽远纵是任了礼部堂官,心性却仍如在扬州时一般。”
“朝堂诸公,如柳泽远这般敢为天下先者已是不多了,柳泽远在扬州时能整清盐政,至京城后也先对宗藩动手,我大明有此官员,实在是百姓之幸啊。”
“宗藩早就该削了,一年之中,有哪一月不见宗藩于地方闹事的?各地官员皆深受其苦,朝堂诸公也未必不知,却不愿呈报天子。”
“我等读书人,就该如柳泽远一般!”
柳贺那封《奏宗藩事疏》句句有力,叫天下读书人
再次见识了他一代文宗的气魄,在读书人眼里,他这封奏疏不仅是呈给天子看的,更是对宗室宣战的檄文!
“柳泽远此文振聋发聩,可惜他之念想成真的可能却极为渺茫。”一位书生感慨道,“宗藩之祸,天子岂能不知,内阁又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