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5


玉一等有威胁的旧部彻底清除,让儿子们守边,以九王守边取代勋贵握有兵权。

等朱允炆继位后,只要他不是蠢钝至极,哪怕感觉藩王势力有威胁,也会循序渐进,慢慢将权力收归中央。

想到朱允炆的仁孝品性,他总不可能脑子有粪坑,一下子把叔叔们的藩王之位都给削了吧?那不是缺心眼,是愚笨到不可救药了。

那么“Judy”永乐帝就是大孙子吗?

朱元璋想不出什么原因会让民间传言朱允炆派人七下西洋时要找某个男人。

总不能是找一位不世之材吧?莫非是求像刘伯温那般的奇才?要似请诸葛孔明出山非得三顾茅庐才行?

确定“Judy”身份一事暂时陷入僵局。

在这一过程中,倒是尽力搜罗了一堆番邦相关书籍内容。

可番邦人入乡随俗,在大明境内的番邦人多用筹算或苏州码子,那些番邦计数方法“1、2、3”等罕有使用。

为什么后世人会习惯用那种计数方式呢?

这个问题让朱元璋心底不安,他觉得答案可能又是一次晴天霹雳。

活到他这个岁数,早就明白求人不如求己。不该指望通过后世故事来预知大明的未来,但是看过了一次水镜影像,不免想看第二次。

至少让他把《十二块木板引出的明朝旧事》全篇看完。上次就讲了“1”,之后总该还有几集。哪怕再看一集也好,他定能获得更多线索。

隐秘地期盼着,等了又等,一个月多过去,水镜却再也没有出现。

那个主讲人叫「咕咕」,栏目叫「咕咕闲谈」,是主讲人遇上了什么意外了吗?或是上苍修补了时间漏洞,让他没可能再见神通?

“咕咕——”

一只鸽子从树顶飞过,拍打着翅膀叫了一声。

不经意间抬头。

朱元璋看到一只野鸽从奉天殿上空飞过,忽而灵光一闪,他又瞥了一眼当值太监。

咕咕?

鸽子。

割了!

该不是他想的那样吧?

水镜丑小人讲故事的次数,难道是很可能会像太监一样,没有下面内容了?

不!

偏偏,叫他恨得牙痒痒,压根没办法催促那人把下一集做出来。

在一个月前的水镜显形发生后,已经派人详细调查了宫内情况,没有一处有异常。没找到人为设计阴谋的痕迹,也就找不到抓人关小黑屋,没了逼问下文的可能性。

朱元璋悄悄求神拜佛、祭祀祖宗牌位,甚至是给「咕咕」烧了点纸钱希望对方显灵,却是连一只鬼影入梦都没发生。

这滋味真的太不好受了,但又什么招都使不出来,真是可恶!

当值太监的传话声响起,“陛下,燕王求见。”

朱元璋心情不佳地说:“宣他进来。”

作者有话说:

【小剧场】朱八八:朕怎么也会有催更的痛苦!!!

——

①《明史·刘三吾列传》:明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死后,朱元璋召群臣于东阁门议立太子,说:“燕王英武似朕,立之何如?”当时皇室诸王多拥有重兵,尤其是燕王朱棣‘节制沿边士马……威名大振’,凯觎皇位已久。对此立储大事,百官谁都不敢多言。此时刘三吾却挺身而出劝谏“皇孙年富,世嫡之子,子殁孙承,适统礼也。即立燕王,置秦晋二王何地?”

②关于朱允炆是不是被认可为嫡长子,我认为当时的明朝朝廷基本是认可的。

洪武二十八年,也就是册立朱允炆的皇太孙继位诏书的三年后。

老朱修订的《皇明祖训》最终明确:“亲王嫡长子,年十岁授以金册、金宝,立为王世子。次嫡子及庶子,年十岁皆封郡王,授以涂金银册、银印。凡王世子,必以嫡长。如或以庶夺嫡,轻则降为庶人,重则流窜远方。”“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

换句话说,老朱要不是自打自脸,在没有争议的太子嫡长子朱雄英早死后,已经把朱允炆当做太子朱标的嫡长子。

别管后来人怎么看吕氏扶正是不是能比过原配嫡妻,这样的做法是不是骚操作,当时明朝朝廷基本是认可的。(朱八八够狠,不认可的怕也不敢明着讲。)

像是朱元璋册封皇太孙的册封诏书

《太..祖皇帝钦录》记载:“嫡孙允炆以九月十三日册为皇太孙,嗣奉上下神祇以安黎庶。告尔臣民想宜知悉。洪武二十五年九月十三日。”明确说了是嫡孙。

还有朝臣的认可。在朱标死了,该让谁继位的讨论中。朝臣也说朱允炆是嫡子。

一般来说,庶长子的年纪大于嫡次子,嫡妻也死了,这种情况下把庶长子的生母扶正,是会有很尴尬的局面。

嫡长子朱雄英不幸离世,朱允炆比朱允熥只大了一岁,年龄相近可不就要涉及到储位之争。

假设朱标没有死,那么依照明朝传嫡长子的规矩,吕氏一扶正,朱允炆按规矩是下一任皇帝,朱允熥可不就极其尴尬。当然了,私以为规矩不是绝对不能改,反正老朱已经去世,是规矩就能找到钻空子的方式,后来的皇帝总有操作空间。

——

郑和,本来姓马,据说小名本叫三宝/三保。

原来是燕王朱棣身边的太监。在靖难之役中立功,被朱棣赏识而赐姓郑,大名郑和。

第4章 第四章

◎。◎

朱棣来到上书房,给朱元璋请安后谈及来意。

“两年前,乃儿不花投降,漠北动荡局势获得暂时平稳。谁也没料到太子大哥走得如此突然,儿臣生怕北边再起异动。父皇定有成算,不知道儿臣是否有幸能动身驻边,为父皇分忧?”

元朝在中原的统治被大明推翻后,其皇室残部退居漠北,继续与朱明王朝对峙。

两年前,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继续北征的步伐。让两个儿子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兵分两路去讨伐北元。

晋王未能寻得北元敌军的主力,无功而返。

燕王却是立下大功一件,他勇入漠北,招降北元太尉乃儿不花。后一年,洪武二十四年朱棣再次率军北征,生擒北元番将阿失里等人。

朱元璋曾经称赞:清沙漠者,燕王也,朕无北顾之忧矣。①

今天,朱棣自请离开京师,北上驻边以而防守北边因获知大明太子病逝再起波澜。这一招像是表明无意继续参与到新继承人的斗争中,将大明的疆域安稳摆在了首位。

朱元璋没有立即回应,目光沉沉地盯着四儿子。

近些时日,他反复琢磨着水镜透露出的讯息,一遍又一遍地思量着儿孙们的本领。毫无疑问,儿孙之中最像他的不是先太子,而是燕王。

如今,新继任者的明旨

- 御宅屋 http://www.yuzhai.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