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7
海约等于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要抱着必死的决心。
如果是朱标登基,有多少可能像是Judy登基后三年,即刻派人出使?
私以为他至少不会那么快搞出洋计划。朱标先要做定下迁都的最终目的地,完成洪武帝执政时的未尽之事。
回望洪武年间,朱八八对于定都南京一直都不够满意。从照应北方军事来看,这个地理位置偏东南。
洪武初期,需要拟定京师时,有考虑过开封。但当时西北未定,把汴京作为首都,没有天险可守。
有人提出过不如拟定两京制度,而南京入选的最重要原因,是从经济出发。打仗也好,民生建设也好都要钱。当时“财赋出东南,而金陵为其会”。②
一波又一波讨论,洪武十一年,跨越十年的建都问题终于阶段性告一段落,最终还是选了金陵。但此之后,朱八八为了巩固北方边防,一直没有停止北迁京师的计划。
朱标死之前,他还去西北巡查,比较长安与洛阳哪一处更合适。假设朱标继位了,比起下西洋,选择迁都何处是要先解决的问题。
不论是选长安或洛阳,或者挑选别的地方,比起永乐帝的迁都,恐怕准备与实操都要复杂更多。
原因你们都懂的,永乐帝选的新京师是他的封地所在,经营多年了。即便如此,正式完成迁都也用了二十年。】
看到此处,朱元璋已经不想再暗骂水镜中人不断戳他的伤口,这厮胆大地一遍又一遍假设朱标还活着的情况。
逝者不可追,眼前要关注的是“永乐帝”。
他了解自己,没有想在儿子中挑选继位人。这个Judy能上位,又与战乱相关,怕是有一场夺位之战发生了。
无疑,孙儿朱允炆败了,赢的那个藩王成了新帝。
是谁?
除了死去的几个,剩下二十一个儿子,封地靠北都有嫌疑。
“老四,你说谁是永乐帝呢?”
朱元璋冷不丁发问,目光却紧锁水镜,一眼也没瞧朱棣。
朱棣闻言,背后不免升起一股寒意。
作者有话说:
① 《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一》
②丘濬,《大学衍义补》
——
不征之国中一些可能不被熟悉的古地名,对照今天国家或地区:
安南国(越南北部)、真腊国(柬埔寨)、暹罗国(泰国)、占城国(越南南部)、苏门答剌(苏门答腊岛八昔)、西洋国(科罗曼德尔海岸)、爪洼国(爪哇岛)、湓亨国(马来半岛)、白花国(苏门答腊岛西北部)、三弗齐国(苏门答腊岛巨港)、渤泥国(文莱)。
第5章 第五章
◎。◎
朱元璋不等回答,又抬手比出一个禁声的手势,“别说话,继续看。”
朱棣确定父皇对自己心生怀疑,一阵黑云压顶感扑面而来。他无力终止水镜异象,只能一边观看,一边飞快相应各种对策。
水镜画面播放:
【话说回来,永乐帝派出浩浩荡荡船队,不代表他完全推翻父亲制定的海洋政策。《明太宗实录》有明确的记载,Judy下令继承洪武海禁的政策不变。
不过,另一方意思的是在永乐元年,他就立刻恢复了洪武年间停摆的市舶司。由此可见,Judy不完全遵守父命受旧令,准备与海外诸国发展关系。
青出于蓝胜于蓝,希望比父亲做得更加出色,或是永乐帝心底强烈的渴望。
他在某些方面做到了。迁都北方,天子守国门;经营边疆,设立奴儿干都司;经验西南最先在此实行改土归流政策,设立了贵州省。
疏浚大运河,连通南北,使得北方经济得以再造发展;七下西洋,打造了四海咸宾的海上恢弘气象;
编撰《永乐大典》,雅俗兼收,让明初以前各种学科的大量文献资料得以留存,对于后世是价值无限的百科全书。】
朱元璋面无表情,天知道他有多努力控制嘴角上扬。Judy不愧是他的儿子,听听这小子做的事,很不错!
古人诚不欺他,子肖其父,Judy很好。思及此处,狠狠瞪了朱棣一眼,如果这厮不在身边杵着,自己就能肆意开心大笑了。
朱棣瞧着被列出的一条条功绩,莫名有种感觉,这都是自己想做与会做的事。
Judy永乐帝究竟是不是史书上的他呢?
自己有野心,若非奉旨继位,把心底野望付诸行动继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什么因素让他起兵造反?
正想着就被狠狠睨了一眼。
一时间拿不准父皇的心情,难道老爹因为高度怀疑自己与永乐帝的关联而不悦吗?是在不悦永乐帝的上位很可能是踩着他心爱大孙子的尸体吗?
早就习惯,可仍不免生出一丝愤懑。凭什么呢!从前偏心大哥也罢了,如今还偏心孙子。
朱棣无法怨怼父亲,只能迁怒水镜。
这东西不太好使,发出的声音断断续续的,每每念叨Judy是听不清发音。神通之术怎么不能更先进一些,不必看字,搞出他能听懂的口音。
水镜不以观看者的意志为转移,画面不停地继续:
【有明一代,永乐帝堪称第二厉害的皇帝,仅次于他爹朱八八。试问倘若Judy没有造反上位,而是建文帝一直执政,他能做到这些吗?】
朱元璋心情本来愉悦飙升,可这一段话似冰水当头泼下。
永乐帝再强,偏偏不是自己选的。自己原本想选大孙子,现在几乎能肯定就是水镜中指的建文帝。
朱允炆可否同样开辟盛世,使得万国来朝?
真实回答,很扎心又不无法自欺欺人。不是对大孙子没信心,但从朱允炆的性格来看不会如此施政。
只见水镜再发一问:【朱八八死后的藩王之乱,与人的野心固然密不可分,可也要问一个问题。
如果是你,你认为比皇帝更有治国本领与经验,且那不是妄自尊大。那么到了生死存亡之局,是选择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还是猪逼你反你索性挥刀而起呢?】
朱元璋懵了,啥意思?
最后这个问题所包含的内容太复杂,该不是他想的那样,朱允炆用了最最最愚蠢的方式削藩吧?
可恶的事情又来了。
水镜里的故事再次戛然而止,《十二块木板引出的明朝旧事·2》就停在了这里。
朱元璋:深呼吸!不气,不气,这是水镜丑小人的习惯性操作。哦不!还是有点气,必须找人迁怒一下。
朱棣又被瞪了,这次老父亲的眼神颇为阴阳怪气。
朱元璋却控制了脾气,没有立刻阴阳怪气,他还要读评论。
水镜说故事结束之后还会出现一些评论,或许能从中窥见大明发展的轨迹。与其指望出现时